问题意识:中国共产党百年理论创新的历史逻辑与实践路径

2021-06-24 10:59于贵平
党政论坛 2021年3期
关键词:历史逻辑理论创新实践路径

于贵平

[摘 要]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党对“五组问题”的理论创新与实践的历史,这“五组问题”即“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黨、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五组问题对应的理论成果分别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理论主题的提升,是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关键词]问题意识;中国共产党;百年;理论创新;历史逻辑;实践路径

正确理论的产生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党对“五组问题”的理论创新与实践的历史,这“五组问题”就是从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回顾总结自己的历史,不断梳理并总结、概括、完善的阶段性理论主题:即“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五组问题对应的理论成果分别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理论主题的提升,是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 义。

一、中国共产党百年理论创新的历史逻辑

100年来,我们党始终牢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回顾党的历史,对“五组问题”的系统概括梳理是从2002年党的十六大开始的。江泽民说:“十三年来的实践,加深了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 ①2017年“七一讲话”中,习近平指出:“95年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就,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同中国人民接续奋斗的结果。以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战胜了一个个难以想象的困难和挑战,使中华民族迎来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②说明我们党始终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尊重历史,尊重事实,实事求是,坚持了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一唯物史观。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并丰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 ③时隔一年后的2008年,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胡锦涛在继续延用前一论断的基础上作了如下表述:“30年来,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归结起来,就是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④这表明党对同一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提高,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前后交错互动中,求得了历史逻辑的完整统一。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则强调,“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都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时代课题,这就是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围绕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⑤显然,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理论主题的接续提升。

从历史纵向维度分析,这些变化是富有深意的。这实际上隐含了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完整轨迹和路径,也就是在历史时代的变化发展中,以社会实践的现实需要为出发点,以实现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所设想的未来理想社会为奋斗目标,不断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提高,在提高中反思,在反思中借鉴,在借鉴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在理论和实践的反复交错互动中,以理论和实践上的双重自觉体现中国共产党的主观能动精神。正如习近平所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⑥正所谓“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 ⑦。

二、中国共产党百年践行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路径

第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基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无情批判和对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而产生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 ⑧同时,《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170年的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实践证明,“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⑨,即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相同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爆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因此,在当代中国,坚持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共产党,尽管不同时期关注点和侧重点不同,但在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重大而根本的理论和现实问题的探索上却是一以贯之的,其探索实践的成果,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形成了毛泽东思想,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在改革开放40多年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迎来了中国从“站起来”向“富起来”“强起来”的迈进。在理论和实践形态上,这两组理论主题与马克思主义之间既有历史递进性,又有内在统一性。

第二,“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在解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与认识的背景下生成的,其回答集中体现在邓小平理论中。邓小平说:“我们搞改革开放,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老祖宗不能丢,老祖宗丢不得,但问题是要把什么是社会主义搞清楚,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搞清楚。” !0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邓小平同志说“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这既是总结我们党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又是我们党在新时期的理论和实践主题;既是开创新时期的逻辑起点,也是整个新时期的历史起点;邓小平理论又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既有历史递进性,又有内在统一性。

第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是在21世纪来临,中国共产党面对变化了的世界形势,即全球一体化态势之下,主动迎接挑战而面对的重大理论问题。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发生严重的政治风波,世界社会主义遭遇严重曲折,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面临空前巨大的困难和压力。面对新情况新变化,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中国共产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推进党的建设为目标,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新的境界,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点,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正确界定了我们党的历史方位,并从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提出了坚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时代课题。这就是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既有历史递进性,又有内在统一性。

第四,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是“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是对前三大理论成果的发展、创新和升华。首先,科学发展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体现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最新认识,因而对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其次,科学发展观针对我国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领域和方面发展不够平衡的问题,着眼于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促进协调发展的新思路,指明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道路,因而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其三,科学发展观着眼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求我们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因而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这就是说,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有历史递进性,又有内在统一性。

第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的十八大之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所提出的党的最新理论主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隐含着我们党的发展目标,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进伟大工程,要结合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来进行,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2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再次延伸和发展,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又使这种延伸和发展的内容明晰化。党的十九大的一个历史性贡献是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3这一思想来之不易,它是在中国共产党1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70多年、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持续探索不懈努力而产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所以,“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4。这就是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既有历史递进性,又有内在统一性。

三、问题意识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与实践成果的内生动力

以上五组问题,其第一组即“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源泉。党的六届四中全会上,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全新命题,其直接的伟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组理论主题,核心体现在“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之中;其直接伟大实践成果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1956年后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而后四组问题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理論主题生成的理论来源和实践基础,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组理论主题。这些理论主题合并起来,就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文化。而文化的精髓是价值观,所以从文化层面来看其落脚点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国共产党来说,文化自信不是一个纯学理问题,而是一个事关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前途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问题,也是一个事关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大问题。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继承和发展者的中国共产党,不仅对自己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充满自信,而且对在长期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同样满怀自信。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信既是一种对民族力量的自信,也是一种对党的力量、对人民力量的自信。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出台表明,中国共产党人依据自己的伟大实践成果,要为人类制度文化宝库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有了这个依据,我们的基本结论就清楚了:问题是时代的声音,问题意识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的内生动力。

马克思曾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 !5这就是说,在人类社会的每一特定历史时代,都有它自己的社会问题和发展的需要,这一切才是理论和思想得以产生的“事实”依据。一部人类思想史证实了,只有学习才可以增加我们的思想深度,只有对一个思想再加思考,才能使思想更加深入,而当下思想触角的延伸,是通过接续前人思想力量而实现的。人只有思考过前人的思想,才能想得深,才能走向科学和理性。人类的思想史就是无尽的后代人对于前代人之思想再加思考的历史。中国共产党100年来对“五组问题”即理论主题的认识和解决再一次证实了这一点。

注释:

①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人民日报》2002年11月8日,第1版。

②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第2版。

③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日报》2012年10月15日,第2版。

④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8年12月28日,第1版。

⑤⑥⑦!2 !3 !4本书编写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5、2、13、14、16、14页。

⑧⑨《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46、3页。

⑩!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56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90页。

作者系中共甘肃省平凉市委党校教授

(责任编辑 矫海霞)

猜你喜欢
历史逻辑理论创新实践路径
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逻辑揭示中国模式的政治图谱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坚守与创新
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路径研究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政府雇员制历史与理论逻辑
邓小平南方讲话关于生产力问题的理论创新
2015~2016年中国国际政治学研究热点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