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秀军,詹玲球
(广州市海珠区中医医院康复科,广东 广州 510220)
肩手综合征属于中风患者治疗后的常见病症,多出现在中风后的1~3 个月,最早可出现在中风后的第3 天,发病率高达13%~70%,患者会表现为患侧肩、手疼痛、上肢水肿、关节活动受限、肩关节脱位等症状[1]。根据表现症状,肩手综合征可分3期,Ⅰ期为手部色泽改变、水肿,肩、手疼痛,运动障碍等。因此,早期干预治疗肩手综合征,对促进中风患者功能康复具有积极意义[2]。目前,临床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治疗方法较多,如肩吊带、良肢位摆放、药物手术干预、康复锻炼等,具有一定临床疗效,但各有利弊[3]。随着中医学的不断发展,对肩手综合征进行中医药治疗已成为临床常用手段[4]。基于此,本研究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中风肩手综合征患者82 例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究中药涂擦联合穴位按摩对中风患者肩手综合征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中风肩手综合征患者82 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41例。对照组男26例,女15例;年龄43~80 岁,平均(62.3±2.7)岁;病程25~175 d,平均(100.2±3.6)d。研究组男27例,女14例;年龄42~80岁,平均(62.4±2.5)岁;病程28~170 d,平均(99.6±3.4)d。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①完善各项相关检查,结合临床诊断确诊为脑中风肩手综合征者[5];②病程<6个月,且结合MRI头颅CT检查证实为Ⅰ期脑中风肩手综合征者;③精神功能正常,具有清晰的思维意识,生命体征稳定者;④先天性肢体类疾病及无肢体残疾者;⑤认知功能无异常者。排除标准:①存在药物禁忌者;②存在肩周炎、骨折、上肢损伤、神经损伤、关节肌肉萎缩等对上肢功能造成影响疾病者;③心梗或严重肝、肺肾功能障碍者;④存在重症感染性病症者;⑤严重不良情绪者;⑥病情不稳定进展迅速者。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联合功能锻炼治疗,具体方法:基础性治疗并进行功能锻炼康复,给予患者常规降压、扩张血管、提升血液循环能力等相关治疗,并给予物理康复治疗,如PNF技术、Rood技术、Bobath技术等;同时,进行良肢位摆放、对肩手关节进行主动被动训练、平衡训练、下肢训练等[6-7]。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中药涂擦联合穴位按摩治疗。中药涂擦液组方:当归、制川乌、制草乌、川椒、细辛、伸筋草、乳香、红花、川穹、骨碎补、冰片、松节、威灵仙、木瓜、透骨草、独活、防风、稀签草、千年健、桂枝、路路通各20 g,此为一剂药量,将上述方药置于5 000 mL 65%的酒精,持续浸泡1个月。取10 mL涂擦液用棉签涂于患处,以超出患处范围1~2 cm为宜,按摩涂药位置,直至皮肤微红、发热。
穴位按摩,选肩井、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阿是穴等穴位,运用指揉法进行穴位按摩(每个穴位10~20下),以患者有酸胀感觉为宜,视为得气。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疼痛评分与水肿评分。采用视觉模拟VAS评分评价,共10分,0分为无痛,1~3分为轻度疼痛,4~6 分为中度疼痛,7~9 分为重度疼痛,10 分为强烈疼痛,患者在标有疼痛刻度的纸条上标记。水肿程度:肩手部无水肿,皮肤纹理清晰、无骨突及关节积液计0 分;肩部手部轻度水肿,皮肤纹理较浅,手、肩关节周边软组织消失或凹陷,骨突清晰计2 分;肩部手部中度水肿,隐约可见皮肤纹理,关节肿至与骨突持平,骨突不明显计4 分;肩部手部严重水肿,纹理消失,关节积液或肿胀严重,与骨突部临近或高出计6 分。②比较两组关节活动度。用角度尺测量两组肩关节内旋、外旋、前屈、后伸、外展的活动度,度数越大表明关节活动度越好。③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显效:肩部手部的关节无疼痛无水肿,肌肉未见萎缩,无明显的活动受限;有效:水肿、疼痛基本消失,存在轻微的关节活动受限,手部肌肉无明显萎缩;无效:临床症状、患病体征无显著改善,关节活动受限,肌肉严重萎缩。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④比较两组上肢运动评分及肩手综合征评分。采用Fugl-Meyer 运动评分量表(FMA)评估两组运动功能,共10 大项,合计33 小项,满分66 分,分数越高表明运动功能越好。采用肩手综合征评估量表(SHSS),对患者每个部位具体表现赋0~5 分,总分0~14 分,分数越低表明肩手综合征越轻。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疼痛及水肿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疼痛及水肿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两组疼痛及水肿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疼痛及水肿评分比较(,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pain and edema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cores)
表1 两组疼痛及水肿评分比较(,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pain and edema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cores)
项目对照组(n=41)研究组(n=41)t值P值疼痛评分干预前7.22±0.36 7.24±0.35 1.152>0.05干预后4.28±0.28 2.25±0.14 15.698<0.05 t值14.226 15.301 P值<0.05<0.05水肿评分干预前5.10±0.27 5.08±0.28 1.154>0.05干预后2.95±0.21 1.46±0.23 15.778<0.05 t值13.669 15.047 P值<0.05<0.05
2.2 两组关节活动度比较 干预后,两组前屈、后伸、外展、外旋、内旋活动度均大于干预前,且研究组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2%(P<0.05),见表3。
2.4 两组上肢运动评分及肩手综合征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上肢运动评分及肩手综合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两组FMA评分与SHSS评分均优于干预前,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2 两组关节活动度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range of mo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
表2 两组关节活动度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range of mo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组别对照组(n=41)研究组(n=41)时间治疗前治疗后t值P值治疗前治疗后t值P值前屈3.71±0.62 5.12±0.88 11.203 0.045 3.72±0.63 6.24±0.36a 12.256 0.002后伸1.62±0.32 4.75±0.17 12.145 0.012 1.63±0.33 5.69±0.27a 13.625 0.006外展4.45±1.02 5.87±0.24 11.032 0.017 4.46±1.03 7.10±0.29a 14.116 0.016外旋1.32±0.52 3.20±0.44 10.625 0.038 1.31±0.51 4.41±0.48 a 12.003 0.023内旋3.34±0.51 4.31±0.23 10.147 0.044 3.33±0.52 5.06±0.27 a 12.187 0.018
表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Table 3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肩手综合征是脑中风后临床常见并发症,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脑血管疾病对运动中枢血管造成影响,增加患肢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引发血管痉挛,出现血液流动障碍,使患侧肩手部水肿、疼痛、运动受限有关[8-10]。
中医认为,脑司神明,大脑神经元不受控制,引起肢体失调,经脉淤堵麻痹,肩手部的运动功能及神经协调能力失去控制,在中医学将其归纳于“痹证”范畴[11]。气血不顺,血液不通,瘀滞而肿,阻于脉络,气滞血瘀出现水肿;同时,因经络闭阻,不通则痛,引发疼痛症状[12]。有研究[13]认为,该病定位于经筋及表皮部,因此,进行局部施药可发挥一定疗效。本研究对患者进行中药涂擦,药物可经皮肤吸收发挥疗效,无胃肠道不良反应,安全性高,能降低口服及注射药物的风险,且给药、取材方便,操作简单。中药涂擦属于中医外治疗法,药物经皮吸收,虽血药浓度不高,但局部血药浓度高于口服用药,可发挥良好的局部疗效,起消肿,减轻疼痛的效果[14]。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前,两组疼痛及水肿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两组疼痛及水肿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2%(P<0.05)。表明中药涂擦可显著提升临床疗效,减轻疼痛水肿。本研究组方具有止痛消肿、活血化瘀、除湿祛风、活络通经的功效,对调节神经功能、改善局血供具有积极促进作用。本研究中,全方由当归、制川乌、制草乌、川椒、细辛、伸筋草、乳香、红花、川穹、骨碎补、冰片、松节、威灵仙、木瓜、透骨草、独活、防风、稀签草、千年健、桂枝、路路通组成,共奏止痛消肿、化瘀活血功效,发挥良好的抗炎效果。联合应用穴位按摩治疗,对肩井、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阿是穴进行按摩刺激,沿患侧经络路线对穴位刺激,在经络的传导下,调和诸经脉,使气血通畅,增加局部的血液循环,滋养患侧各关节,激发经气,刺激全身经脉快速运行,发挥协调阴阳的效果,从而改善改善肌肉营养供给,避免肌肉、关节挛缩,预防肌腱韧带粘连,发挥通经活络的作用,提升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表4 两组上肢运动评分及肩手综合征评分比较(,分)Table 4 Comparison of upper limb motor score and shoulder hand syndrome sco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scores)
表4 两组上肢运动评分及肩手综合征评分比较(,分)Table 4 Comparison of upper limb motor score and shoulder hand syndrome sco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scores)
注:FMA,Fugl-Meyer运动评分量表;SHSS,肩手综合征评估量表
项目对照组(n=41)研究组(n=41)t值P值FMA评分干预前18.56±3.65 18.54±3.62 1.193>0.05干预后24.52±3.11 30.51±4.02 16.225<0.05 t值13.699 14.528 P值<0.05<0.05 SHSS评分干预前11.65±1.05 11.64±1.03 1.204>0.05干预后6.55±2.51 4.11±1.73 15.224<0.05 t值14.032 15.119 P值<0.05<0.05
穴位按摩是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适当的手法刺激,参照中医补虚泻实原则,灵活运用补泻手法,沿患侧血气运行方向及经络循行路线,以柔和之力对穴位按摩,通过经络传导,起到疏通气血、调和经脉的效果,将穴位按摩应用于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治疗中,可发挥调节神经系统功能的作用,并能滑利关节,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疏通肩部血脉使血流通畅,以促进局部新陈代谢及改善肌肉营养状态,避免肌肉萎缩及肌腱韧带粘连、挛缩,促进患者上肢关节活动及上肢运动功能提升和肩手综合征恢复。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关节活动度均大于治疗前,且研究组大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FMA评分与SHSS评分均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进一步证实穴位按摩对提升患者关节活动度提升上肢运动功能,改善肩手综合征,具有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应用中药涂擦联合穴位按摩治疗中风患者肩手综合征疗效显著,不仅能有效改善患者肩关节活动度,减轻疼痛水肿程度,还能改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降低肩手综合征评分,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