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阿司匹林与他汀类药物联合治疗脑血栓的临床效果

2021-06-23 09:09姜永宁
当代医学 2021年17期
关键词:中层脑血栓类药物

姜永宁

(丹东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辽宁 丹东 118000)

脑血栓是指脑组织出现局部坏死的神经系统疾病,引起该病的主要原因是患者脑动脉主干或皮质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增厚、管腔狭窄闭塞等[1]。脑血栓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口眼歪斜、偏瘫、乏力等,其好发于风湿性心脏病患者、50岁以上中老年人群及高血压病人群[2-3]。引发该病的病因较多,而病情也可急可缓,且致死率、致残率极高,若不能及时接受有效治疗,将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4]。目前,临床多对该病采用药物治疗以控制患者病情发展,阿司匹林与他汀类药物是治疗该病的常用药物。基于此,本研究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92例脑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究阿司匹林与他汀类药物联合治疗脑血栓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92例脑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单一组和联合组,每组46例。单一组男24例,女22例;年龄40~70岁,平均年龄(59.48±1.41)岁;病程2~14年,平均病程(7.66±1.37)年。联合组男23 例,女23 例;年龄41~72 岁,平均年龄(59.63±1.57)岁;病程3~14 年,平均病程(7.32±1.06)年。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经检查均被确诊为脑血栓者;临床资料完整者;均无其他疾病者;对本研究药物不过敏者。排除标准:不能配合治疗者;有恶性肿瘤疾病者;拒绝参与本研究者;有精神障碍者。

1.2 方法 两组入院后均卧床休养,而后对患者进行包括吸氧和控制盐量摄入等常规治疗,于500 mL氯化钠中加入2 g胞二磷胆碱,采用静脉滴注方式用药,每天1 次,另外,采用脑细胞活化剂以保持患者体内酸碱平衡及水电解质平衡。单一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单独服用阿司匹林(大同市利群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14022744,规格:50 mg)治疗,每天2 次,每次75~100 mg,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对药物进行增减;联合组在单一组基础上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给予阿托伐他汀口服治疗,每天1 次,每次10 mg。均给予2 组患者为期6个月的治疗。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中层厚度、斑块面积及治疗后的血脂指标。血脂指标包括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serum total cholesterol,TC)、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C)。TG正常值:0.22~1.21 mmol/L(20~110 mg/dL);TC 成人正常值:2.86~5.98 mmol/L(110~230 mg/dL);HDL-C 正常值:0.9 ~2.19 mmol/L(35 ~85 mg/dL);LDL-C 正 常 值 :<3.12 mmol/L(120 mg/dL)。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中层厚度和斑块面积比较 治疗前,两组颈动脉中层厚度、斑块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联合组颈动脉中层厚度、斑块面积均小于单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中层厚度和斑块面积比较()

表1 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中层厚度和斑块面积比较()

组别联合组单一组t值P值例数46 46颈动脉中层厚度(mm)治疗前1.34±0.15 1.37±0.13 1.03>0.05治疗后0.93±0.14 1.12±0.16 6.06<0.05斑块面积(cm2)治疗前1.77±0.43 1.75±0.42 0.23>0.05治疗后1.27±0.25 1.83±0.22 11.41<0.05

2.2 两组治疗后血脂指标比较 联合组TG、TC、LDL-C水平均低于单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H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后血脂指标比较(,mmol/L)

表2 两组治疗后血脂指标比较(,mmol/L)

注:TG,甘油三酯;TC,总胆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LDL-C,低密度脂蛋白

LDL-C 2.83±0.42 3.28±0.48 7.49<0.05组别联合组单一组t值P值例数46 46 TG 5.21±0.26 5.67±0.35 7.16<0.05 TC 1.28±0.24 1.83±0.22 11.46<0.05 HDL-C 1.49±0.43 1.51±0.46 0.22>0.05

3 讨论

脑血栓属于脑血管疾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栓栓塞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均为该病致病因素。此外,该病具有病程长且易复发的特点,因此,一旦患病,患者需终身服药以缓解病情并预防疾病复发。但在发病初期,临床症状并不明显,患者不够重视,从而得不到及时治疗[5-6]。待症状明显时,患者动脉粥样已硬化、斑块面积已扩大、颈动脉中层厚度也已加厚,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为脑血栓患者调脂、改善动脉硬化程度和避免斑块增大对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尤为必要[7]。

目前,临床主要采用急性期药物治疗脑血栓疾病,阿司匹林与他汀类药物均属于临床上治疗脑血栓疾病的常用急性期药物。阿司匹林为水杨酸的衍生物,已有近百年的临床应用史,对缓解轻度或中度疼痛,如神经痛和肌肉酸痛等效果良好,近年来,临床发现阿司匹林能抑制血栓素A(2TXA2)生成,对血小板聚集具有抑制作用,能防止血栓形成,此外,其能有效抑制患者肺部感染、上消化道出血、压疮等并症的发生,因此,其常被临床用于预防心肌梗死、短暂脑缺血发作或其他术后血栓的形成[8]。但临床也发现,多数患者服用该药物后会产生水杨酸反应,如耳鸣、眩晕、视听力减退等症状,用药量过大时,可出现惊厥、精神错乱、甚至昏迷等症状,因此,治疗人群具有一定局限性[9]。他汀类药物属于还原酶抑制剂,对调节机体血脂具有积极作用,能增强对扩血管物质的反应性,从而抑制血管平滑肌的迁移和增殖,对血管内皮的炎症反应起有效的抑制作用从而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继而有助于缓解动脉粥样斑块硬化,达到抗血栓和抗炎等效果[10]。阿托伐他汀属于他汀类药物,是HMG-CoA 还原酶的选择性、竞争性抵制剂,除能发挥上述功效外,还可将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 转化成甲羟戊酸,即包括胆固醇在内的固醇前体,在血管重建术中使用可避免导致患者因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住院风险。阿托伐他汀的药性强,口服可被迅速吸收,1~2 h内可使患者血浆浓度达到峰值,通常可在2 周内可见疗效,在治疗28 d 内可达到最佳疗效,长期治疗可维持疗效。此外,该药物还可用于各种高胆固醇血症的患者人群,无论是否伴发高甘油三酯血症,男性女性及老年人均有效,是降低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首选药物,可弥补阿司匹林对治疗人群的局限性,对于治疗高胆固醇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等脑血栓症状效果良好。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可发挥协同作用,可在阻止血栓形成及预防脑血栓疾病复发的同时发挥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状况、动脉斑块面积和厚度、TG、TC、HDL-C 的效果,促进患者身体康复。

综上所述,与单独使用阿司匹林比较,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患者效果显著,能明显改善颈动脉中层厚度、斑块面积及血脂水平,从而增强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中层脑血栓类药物
分析急性脑血栓早期康复护理对降低脑血栓患者致残率的效果
双麦克斯韦分布下极区中层尘埃粒子带电研究
这类药物值得警惕
疏血通联合甘露醉对脑血栓患者凝血功能影响研究
睡前一杯水可以预防脑血栓吗
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常见不良反应观察
优质护理在脑血栓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土家族“七”类药物考辩
企业中层管理团队在运营中的困境与作用
他汀类药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