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湘
(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头桥中心小学 江苏 扬州 225000)
2019 年6 月23 日,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出台,其中“增强美育熏陶”具体做法是:实施学校美育提升行动,严格落实音乐、美术、书法等课程,结合地方文化设立艺术特色课程。扬州音乐文化历史悠久,扬州民歌更是代代相传。为了在小学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地方优秀文化,我们应紧紧围绕小学音乐课程目标,深度研究和开发扬州民间优秀音乐资源,运用“乐器融入”、“声势造势”、“数字创新”这三种教学策略优化、丰富“教”与“学”,让孩子们在合作、体验、探究中感受到扬州民歌的魅力,从而真正喜爱上扬州民歌。
音乐课堂使用最普及的小乐器必然是竖笛无疑了,它小巧、便于携带、有固定音高且简单易于模仿。将竖笛与扬州民歌的教学结合起来,不仅可以让学生通过反复操练熟悉民歌的旋律,增强学生学习民歌的自信心,而且方便同伴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有效解决歌唱教学的重难点。同时,由于竖笛便于携带的特点足以将课堂延伸至课外,极大地提升了民歌学习的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苏教版小学音乐课程从三年级开始进入竖笛的教学,从低年级开始就对学生进行竖笛基础教学是对教材内容的补充。低年级的学生热衷游戏,教师可以用音乐游戏的形式教学竖笛:比如,我们可以把竖笛称为“魔仙棒”,这根神奇的“魔仙棒”可以奏出不同心情的“咒语旋律”;在学习吹奏音符时想象吹动纸片是热风还是凉风,训练“急吸缓呼”的吐奏方法;用柯尔文手势帮助学生建立音高概念;将竖笛指法编成咒语“左上右下按满孔,端稳手臂缓缓吹”来训练学生演奏姿势的美感;通过角色扮演帮助学生找到稳定的恒拍感,明确演奏的开始与结束。
以扬州里下河高邮地区的民歌《小小鸭蛋两头光》(又名《数鸭蛋》)为例,在教学中笔者将衬词的骨干音作为引子和尾声用竖笛演奏,在引子处,改变节奏为二分音符5 -|3 -|2 -|;在尾声处,改变节奏为四三拍的5 -3 |2 -- |;在歌曲第三乐句出现衬词处连续两小节演奏53 2 | 53 2 |,并请学生说说这三处演奏的“咒语旋律”分别表现了怎样的心情?学生自然能根据节奏的变化说出舒展、欢快、想翩翩起舞的不同心情来。
学生进入中高年级后,节奏感和韵律感明显提高,这时利用好竖笛这个小乐器,对于提高学生的音高听辨和音准演唱能力有着很大的帮助。在民歌演唱的同时,师生可以合作完成主旋律和伴奏,还可以采用竖笛轮奏的形式帮助学生建立多声部卡农的听觉基础。
以扬州民歌《杨柳青》为例,这首民歌是苏北地区广为流传的小调,因唱词中有“杨柳叶子青啊㖸”而得名。它有宫调式、徵调式两种调性,宫调式曲调更明快活泼,朗朗上口,流传更为广泛。当学生能用诙谐、轻松的声音去表现歌曲情感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在感受旋律美的同时,建立合作、参与的意识,从而寻求歌声、笛声交融的和谐美。在轮奏的练习中,要把握好节奏和速度,《杨柳青》速度中速稍快,同音重复较多,学生容易越唱越快,这时我们可以放慢速度,先练习四个乐句,间隔一小节轮奏,再到间隔两小节,逐步从两声部过渡到三声部乃至四声部,在一次次的练习中领悟轮奏的原理,这样学生对于学习新的音乐技能就会重塑信心。演奏如同演唱,同样需要控制好竖笛的音色和音量,达到声部和谐和均衡,才能让笛声渗透心田、传递情感。在轮奏时,学生要特别关注指挥的手势,强化每一个强拍,对乐句的进入点要把握准确,力量聚集,才能保证轮奏的顺利进行。通过轮奏的练习与巩固,学生的和声听觉得到了发展,也丰富了扬州民歌的教学素材。
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创立的音乐教育体系在全球范围内影响最大,他的“原本性音乐”理论认为,所谓“原本”,不能是单纯的音乐,人们必须自己参与进来,这意味着音乐要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中去,实现视、听、触觉等感官的和谐统一,才是符合儿童天性的音乐,才是具备了生命力的音乐,同时也是学生多声部合唱学习必不可少的前提与基础。
奥尔夫的儿童音乐教材中通常采用“跺脚”“拍腿”“拍手”“捻指”这四种基本形式,涵盖了世界各民族的舞蹈基本语汇,被称为“古典声势”,我们在扬州民歌的教学中,多次采用这样的声势进行编创,助力歌唱教学。
以扬州民歌《拔根芦柴花》为例,在低年级教唱这首民歌时,我让学生边听音乐边模仿我做声势动作,这样就会对音乐的节拍、多声部的表现形式有了初步的认识,待学生明白“开始”“变化”“结束”的指示后并能立刻照做,模仿的目的就达到了。学会歌曲后,让学生边唱边做出刚才学会的声势动作,再让学生想一想,还可以变换什么节奏和动作来为歌曲伴奏呢?学生尝试用不同的部位表现声势,注意聆听音色和音量,此时教师需要提醒学生拍手时不要双手对拍,会影响速度,右手拍在掌心声音会强一些;跺脚时声音不能太响;拍腿时不要发出很响的声音;双手操作方便,适合八分音符或者十六分音符的节奏;捻指声音虽高,但是不宜放在节奏复杂的小节。学生们通过思考就会知道哪些声势可以放在强拍,哪些声势可以组合起来。另外,让学生自己来当小老师带领其他学生将其创编的声势律动为歌曲伴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民歌的热情,民歌的学习因为有了声部的交织而饱满丰盈。
中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尝试用节奏卡农的形式逐步过渡到借助固定音型用声势为歌曲伴奏。
以扬州民歌《茉莉花》为例,该曲谱早在十八世纪就被英国人记录在游记中,后又被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作为歌剧《图兰朵》的主题,1926 年在米兰首次上演时轰动全球。如何用声势律动来造势,表现这恢弘的场面,我尝试让学生进行两小节四拍的节奏模仿,共出现四种节奏型。当学生学会模仿教师的声后,我们开始进入节奏卡农的训练,教师先拍四拍,学生在四拍后开始模仿。在模仿的同时,教师接着做下面的声势律动,学生不仅要模仿第一个四拍,还要听记老师接下来打出的四拍,如此依次类推。节奏卡农的游戏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我们先从四拍开始训练。当学生对这个游戏熟练后,我们可以将学生分成四组,指定每组做其中一种节奏型,用这一种固定节奏型为歌曲伴奏,当四组学生在老师指挥下同时进入歌曲旋律中,固定音型作为一种节奏基石让学生在熟悉的材料中表现音乐,自然就会觉得容易很多。四声部造出的不同的声势将《茉莉花》优美抒情的情绪展现得淋漓尽致,多声部的教学一下子变得简单、易于操作,减少了技巧学习的难度。
近年来,交互式电子白板与教学助手等教学软件在各科教学中广泛应用,音乐课堂的教学模式随之发生了变化,民歌教学变得更加直观、形象,师生之间的对话也得到了更好的补充。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借助新技术提供的多种教学资源以及促进思维的各种工具,让学生成为使用新技术的主体。
希沃白板5 具有音、视频打点功能,在备课时只要将音频或者视频的难点部分标注,在开始授课时就能立刻跳到指定乐句上反复欣赏、模唱,最多可以打点5 处,音频也有同样的功能。比如在欣赏扬州民歌《一根丝线拖过河》(又名《撒趟子撩在外》)时,这首栽秧号子中运用了多处的衬字、衬词、衬句,其中一句衬句中既有前倚音与上波音的唱法,又有前八后十六分音符和四个十六分音符的节奏,教师及时利用打点功能让学生反复倾听,跟着视频模唱,就能感受扬州民歌的魅力,掌握扬州方言的韵味。
希沃白板5 与教学助手都有音乐学科工具,其中电子琴是必备的乐器,打开乐器,我们可以将乐谱直接在白板上弹唱,这样的视唱更为直观,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认识键盘,还提高了学生的音准能力。
思维导图中各级主题的关系是借助相互隶属的层级图表现出来的,在民歌教学中同样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在学习扬州民歌的调性时,笔者会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调式的种类,通过不同音程的对比,学生就会了解不同的调性会有不同的情感与色彩,对民族五声调式的扬州民歌也就更能准确听辨出来。
在小学开展扬州民歌的特色课程教学,对于扬州民歌的传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在实践中多磨炼、多反思,不断改进、优化教学策略,将关注“教师的教”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学”,学生才能发自内心地爱上扬州民歌,民歌的特色课程才能真正落地生根,吐露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