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海平
摘 要:初中数学教学的目的是优化、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得到有效地开发和培养。一题多变的教学方式正是对这一教学目标的践行,它可以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提升学生对概念和公式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一题多变;提升思维;自主探究;自主创新
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例题,对这些例题进行适当变形、引申和拓展,让学生在理解概念和公式的基础上学会灵活运用相关知识解题。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材例题的作用,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科学有效的训练策略,在利用一题多变提升课堂效率的同时,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一、循序渐进,逐步推进
学习要遵循一定的顺序,切不可杂乱无章。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直观到抽象的渐进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正所谓“欲速则不达”,初中数学教学要依据知识的客观顺序,同时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逐步对学生进行诱导,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学习,进而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因此,一题多变教学应当循序渐进、逐步推进。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二元一次方程组”这节课时,相对应的例题是用常见的代入法解方程来引入相关的知识点。教师先让学生观察未知数x,y的系数之间的关系,然后通过观察结果联系例题的解法,最终解方程组。解答问题后,教师告诉学生这是运用加减法来解方程组。教材的编写意图是希望通过这种方法让学生学会观察未知数x,y的系数之间的关系。从教学效果的角度来看,让学生注意未知数x,y的系数的变化更有利于学生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相关知识点。
在进行一题多变时,可以先让学生学会解方程组,接着将未知数x,y的系数成倍增加,让学生观察成倍增加系数后的解题步骤是否会改变,还可以将未知数x,y的系数随意变化,看看解题步骤又会发生怎么样的变化。这样不断推进,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相关知识,进而推动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灵活运用。
二、举一反三,逐层深入
在学习时,学生要灵活思考,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其他相关内容的学习中。一题多变能促进学生对原题目进行综合、全面地思考,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将学生的思维引入对知识的深度分析和挖掘中,让学生在原有知识储备的基础上进行多维拓展,丰富自己的知识存储,并在相关解题中灵活运用。
仍以“二元一次方程組”为例,这部分内容有这样一道经典例题。
例1 一个宽为50 cm的长方形图案由10个相同的小长方形拼成,试求每个小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类似的题目经常被拿来做应用题或者选择题,学生可以借助图形,从形的角度入手解决问题。在进行一题多变时,教师同样可以引导学生改变题目中的图形,从图形长、宽数值的改变,到图形本身的变化(如将长方形变换成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等),通过多重变化激发学生一题多变的兴趣,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并进行多维度的引申、拓展,让学生既能巩固原有认知,又能将在变化过程中获得的灵感转化为自己的实际运用能力。
三、变换图形,逐个击破
初中数学中有很多关于图形的知识点和经典例题,很多题目借助图形能更加快捷、高效的找到解决方法。图形可以让抽象的数学条件变得直观,更能建构起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让学生将抽象的知识和直观的图形结合起来,快速解决难题。
在进行变式教学时,教师可以对原题目中的图形进行适当地变换、引申、拓展,使学生充分掌握解题的方法或思路,从图形变换中探索问题的本质,进而达到教学目的。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各种练习中学会触类旁通,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促进学生对图形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例2 如图1,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点G是BC边上任意一点(不与点B,C重合),连接AG,作BF⊥AG于点F,DE⊥AG于点E。求证:△ABF ≌ △DAE。
解答完例2之后,教师可以在不改变已知条件的前提下让学生直接写出线段EF与AF,BF的等量关系,还可以通过改变图形进行进一步变式。
变式 如图2,若点G是CD延长线上任意一点,连接AG,作BF⊥AG于点F,DE⊥AG于点E,线段EF与BF,DE的等量关系是什么?
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让学生通过作图对线段EF与BF,DE的关系进行
探究。通过图形的变换,提升学生的整体思维,让学生综合、全面地掌握有关图形的几何知识。
一题多变不仅能活跃课堂氛围,提升课堂的趣味性,还能有效避免题海战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融会贯通的能力。另外,一题多变还是对数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够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做到温故而知新。
参考文献:
[1]吕素楠. 利用“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J]. 数学教学通讯(下旬),2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