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之始,思之端

2021-06-21 22:58杨自亮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58期
关键词:设疑初中历史

杨自亮

【摘要】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历史课程中的考试题目也逐渐趋向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新一轮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大潮中,突出了对学生的时空概念、历史诠释、历史实证、唯物历史观和民族爱国情怀等多门学科综合素养培训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为此,新课标要求教师进行教学时,放弃以传递知识为主的现代化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问题式”的探究性教学恰恰是适应了这一变化的实验性教学。这种模式以问题分析为线,知识点分析为纲,在开展的研究性活动中充分激发了学生对于历史课的积极性与兴趣,转变了学生被动地学习、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了学生自己的学习和探索历史问题的视野与空间,培养了学生主动地学习的积极性精神与自我创造性的思维。总之,对于增强和提高大学生的政治历史等各个专业素养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初中历史;设疑;释疑;思疑

科学理论起源于惊疑,历史上许多发明或技术的创新,与其说都是由这个问题的最终解决者推动和促成的,不如说它们是由这个问题的最终寻求者推动和促成的。有关专家认为,根据问题内容可将问题分为低级型、中级型、高级型三种。低级的问题通常是由他人直接呈现的一个问题,学生在阅读时只需要去记忆;中级的问题也都是由他人直接呈现的一类问题,可以得到解決的途径和结果往往是完全未知的,解决这类问题的学生往往需要充分地运用逻辑进行推理;而高层次的问题则是由于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这类问题不但要依赖于记忆与推理,还必须培养具备问题意识并且应该运用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来解决这类问题的技巧。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使你的学生看出和感到有不理解的东西,使他们面临着问题,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就是成功的一半。”所以,为了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率,我们在历史课堂中试行了“问题式”教学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步骤如下:

一、设疑

设疑的过程是指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而这个问题的发现与提出则是其创造性的起跑线。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前,针对这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内容来分析若干个问题,在教师的授课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向其他学生灌输一种问题的意识,使得学生能够树立明确的解决问题观点,并且能够引导他们在教科书中及时地发现问题,解决他们的问题。如何设计出好的问题是这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所以在设疑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设置问题要有科学性。问题要符合初中生的思维特点,符合历史学科的特点,要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会被问题牵引,从而感受到知识的魅力。如,笔者在讲授《蒙古族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时,提出了一系列问题:你了解蒙古族吗?蒙古族的生活特点怎样?蒙古族在12世纪时是怎样局面?这种局面是怎么结束的?成吉思汗的伟大历史事迹是什么?忽必烈统一中国的过程怎样?这些问题彼此之间都有密切的联系,整个课时的内容经过这样一环扣一环的问题就呈现在学生的面前,犹如一部元朝电影,剧情紧凑,逻辑严密。而学生通过不断的思考很好地欣赏了这部电影。

(二)问题的设置要有艺术性。有的教师会提出这样的疑问:整节课都充满这样那样的问题,学生不会觉得枯燥乏味吗?学生的思维能够一直保持高速运转吗?这些担心并不是没有道理。这就是要求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课堂中通过灵活地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去调动和启迪学生的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比如,多讲一些历史典故、小故事、充分利用视频资料等。笔者在教学中讲授《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时:用好的诗歌《敕勒歌》来启发学生深入地思考蒙古族的兴起,并用介绍成吉思汗一生的视频来引导学生思考成吉思汗的伟大历史功绩。用《过零丁洋》引导学生思考文天祥的精神。通过不断地学习变换解决问题的实际情景,使得每个学生一直保持新鲜感,就不会出现枯燥无味的情况。

二、释疑

问题设置好了,接下来的关键是如何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可以采取以下的方法:

(一)生本对话。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比如“是什么”的问题,在课本中可以直接找到答案,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看书解决。比如,元朝统一中国的过程,学生通过阅读书本就很容易找到答案。

(二)生生对话。对于比较难的问题,也就是课本中找不到的一些隐形知识,需要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小组讨论。一般说就是将全班的学生划分成若干个小组,互相商量讨论,合作交流探究,教师进行巡回指导,适当地点拨。通过团队协同学习,调动所有参加者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各位成员的聪明才智,激发出高度的求异思维,从而最大限度地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每节课中恰当的设计一至两个学生共同讨论的话题,不仅可以使得课堂氛围热烈,还可以训练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潜能。如,讲到元朝统一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我国古代历史上出现过几次大统一的局面?这个问题需要学生把元朝以前的历史都回顾一遍,通过分析才能得出结论,学生讨论的比较积极主动,最后通过互相补充得出答案。通过这样的方式解决问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可想而知。

(三)师生对话。主要是教师的层层引导得出结论。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就要充当引导者的角色,通过不断地引导拨开层层迷雾,在一问一答的过程中找到答案。

三、思疑

问题式教学的最高境界或者说最终目的,就是学生能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们能够在实践和自学的过程中,把“学、思、查、问”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问题做出全面的自我检验。这也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步,鼓励他们充分运用手中的资料,认真钻研教材,仔细地去分析。引导、激发和鼓励学生充分地展开了想象的双翼和翅膀,积极生动地去思考解决问题,让学生自己在探索和学习的宽阔时间里奔驰。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是问题教学的精髓。”问题式的阅读教学法在当前初中历史学科教学过程中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就是,紧密地把围绕着问题培养初中学生的对于阅读知识理解、成长学习体验能力作为其最终的教学基本要素。即通过问题培养初中学生对于各种阅读知识理解、思维技巧运用和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培养学生能够熟练地独立掌握一种学、问、思、辩、行有序的良好的教学方法,从而不断增强培养学生的对于阅读知识理解和成长学习能力水平。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设疑初中历史
小学语文课堂激趣技巧
浅析发散学生思维的方法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方法浅探
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于“平常”处设问,在“无疑”中生疑
培养历史探究能力, 促进课堂自主学习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