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科学思维提升的实验教学设计
——以“随盘转动物块的向心力”教学为例

2021-06-19 14:10郭月斌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1年5期
关键词:物块向心力角速度

吴 君 郭月斌

(龙海第一中学,福建 漳州 363100)

一、“转盘—物块”模型的思考

高中物理中,静摩擦力具有多变性和抽象性。水平圆周运动中的“转盘—物块”模型,是高中物理向心力的内容,常以习题形式出现,其考点主要涉及物块的受力分析和系统的临界问题等。理论的教学方式,对初步形成抽象理论的高一学生而言,易造成理解性偏差。对随盘转动物块用轻绳连接后,摩擦力方向变化和绳子拉力出现变化的临界条件,学生一般表现为不分过程,不加选择的套用公式,无法达到科学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

科学思维是基于事实证据和科学推理,对不同观点和结论提出质疑和批判,进行检验和修正,进而提出创造性见解的能力与品格。[1]物理模型是物理试题设计的基础,解决物理问题需要抓住模型临界状态的特点。新课标、新高考对建模、实际应用等能力,有更明确的要求。在物理教学中,可设计必要的实验实际情境,结合学生的思维层次,切实提高学生对模型的识别能力、迁移能力和应用能力。[2]让学生不断突破自我潜意识带来的错误认知,理解多种模式归一的模型核心特点。

限于中学物理知识体系及学生的思维能力,笔者通过自制教具,基于经验事实,建构物理模型,让学生对模型的认识是由实际问题引发,再迁移到抽象思维逐步加工加深,调动学生逻辑推理的积极性,在模型建构中进行过程性分析,概括模型内在规律,从而达到深度学习下的思维进阶。

二、基于科学思维提升的模型建构过程

(一)科学思维启动——单物随盘转

创设情境:以学生亲身体验游乐场转盘的视频引入(图1),分析(1)随盘转动的人,在转速达到一定程度时,会滑出的原因。(2)此过程物体所受摩擦力f 大小怎么变化?

图1

引导学生归纳:物体随盘做匀速圆周运动时,所受静摩擦力提供向心力,方向指向圆心,初步构建“转盘—物块”模型。

目前,中学教学仪器无法对转盘上动态的静摩擦力进行直接展现及测量。如何让学生感知静摩擦力的变化,帮助学生建立证据意识以解决模型难点,笔者用减速电机,调压电源,木板,毛巾,组装成能缓慢调速,直径50cm 的水平转盘。搭配微型无线摄像头(自带电脑监控软件),用于转盘上不易观察现象的跟踪拍摄。

图2

实验情境:放上刷毛的物块随盘转动,让学生直接观察,刷毛的形变程度(图3),用毛刷把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粗略地显示出来的方法,证实学生想法。再由学生分析出小物块即将发生滑动时角速度的临界值。

图3

在此提问学生,ω=时,向心力分别为多少?学生思考后,能准确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刷毛形变程度,直观、便捷地展示沿半径方向静摩擦力的变化情况,学生使用直接证据,定性评估向心力的变化。此过程也让学生将实际问题中的对象和过程转化成物理模型。

(二)科学思维发展——牵物随盘转

1.初始无拉力的牵连

问题情境:连接物块和转轴的轻绳刚好被拉直(图4)设问:当物体随盘转动,角速度较小时,向心力由什么力提供呢?绳子拉力还是摩擦力?

图4

学生受绳子干扰,很多会以为随盘转动的物体马上受到拉力。笔者采用DIS 实验系统中的无线力传感器,其精确度达到0.01N,采集频率达到50Hz,将其作为转盘上的物块。在配套软件中,笔者设置纵轴为拉力大小,横轴为时间(对应不同的大小角速度的时刻),实时监测数据,在黑板屏幕上呈现,结合变化规律,引导学生探究绳上力的变化。首先确定绳子处于伸直不紧绷,即示数为零的初状态。缓慢调节转速,力传感器随盘转动(图5),得到拉力的数据图像(图6)。

图5

图6

实验情境1:手控缓慢调速,物体随盘转动稳定较小角速度时(圈1),传感器的拉力值未发生变化;角速度达到一定值,拉力才出现(圈2);角速度较大并稳定时,拉力值稳定(圈3)(基于高中知识特点及学生能力,此处不对曲线趋势进行解释,只强调拉力的出现,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角速度要达到临界值)。

学生能根据拉力的实验数据规律,分析出:起始阶段,完全由静摩擦力提供物体的向心力,达到最大静摩擦后,绳子拉力才出现,其临界向心力表达式如下:fmax=>ω0时fmax+T=mω2r

2.初始有拉力牵连

问题情境:(图6)实验末尾现象(圈4),绳子拉力数据未回到0N,这是为何?

让学生展开讨论,积极思考,并通过启发式反问,让学生思维逐步完善。物体牵扯弹簧拉伸一定长度后,放到桌面会有什么现象?绳子的微小形变肉眼看不到,但可分析出此时绳子处于绷紧状态,静止时,物体所受拉力与静摩擦力等大反向。在此,顺势引入下个学习环节。

设计问题串:①若以上个实验结果为起始状态,即轻绳(轻弹簧)有初始拉力T0=f0,物体随盘转动,角速度较小时,请写出物体向心力表达式?学生:T-f=mω2r②根据初始状态T0=f0,分析物体开始随盘做匀速圆周运动时的向心力,是因为物体所受的静摩擦力减小?还是拉力增大?还是两个力一起变化?让学生结合上个实验,再次进行思维碰撞的小组讨论,在同伴互助中学习,展示各小组讨论结果及理由,但不予以评判,直接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进行修正。

实验情境2:从上次实验的末状态切入,再次缓慢增加转盘角速度,得到拉力的数据图像(图7)。

图7

学生分析可得: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有较小角速度时,拉力仍没有马上改变(圈1),说明先变的是摩擦力,即ω<ω1时T0-f=mω2r;角速度缓慢增加到某个数值,拉力才增大(圈2);稳定加速度,拉力大小也稳定(圈3);最后角速度缓慢减小到零,拉力大小(圈4)与起始数据一致。

设问:③拉力变化之前,静摩擦力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学生:先减小到零。④静摩擦力减小到零后,拉力就增加么?学生普遍对此处静摩擦力会反向增大的问题表示难以理解。

实验情境3:本次改用弹簧连接加刷毛的木块,以解决细绳连接无法引起刷毛上下错层形变的效果,并采取划线定位的方式(图8),通过摄像头清楚记录并投影刷毛移动的全过程。

图8

学生直观感知,圆盘转动的角速度缓慢增大的过程中,刷毛由原来水平向左变为竖直再变为向右(图9),即沿半径方向的静摩擦力先减小到零后反向增加了,分析出ω1是静摩擦力反向的临界角速度,即ω=ω1时T0=mω2r。

图9

为此,启发学生思考:因刷毛柔软形变,而通过划线定位可知,下方接触面相对转盘位置不变。如果换成固体物块,弹簧形变量则不会变化,拉力大小就不会改变。至此,学生思维清晰,能自主总结此过程向心力的临界情况:ω1<ω<ω2时T0+f反=mω2r;ω=ω2时拉力改变的临界条件;ω2<ω时T+f反m=mω2r。

学生综合上述实验现象和结论,可以对“转盘—物块”模型进行化繁为简的归纳:1.物块对转盘恰好不发生相对滑动的临界条件:物体受到向心方向的最大静摩擦。2.此类模型,当角速度缓慢增加,先发生变化的力,是还未达到最大值的静摩擦力。

[设计意图]通过数字化多媒体配合教学,让教师精心设计实验环节不会因实验现象的难以观察而草草了事,三组实验现象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认知冲突。学生能对随盘转动的物体所受静摩擦力问题的持不同观点,基于事实证据,对结论提出质疑,分析综合信息,进行修正,并解释变化原因,从而理解现象本质,将实际问题抽象简化为模型,进而得出正确性见解,找出规律,形成科学思维,有效完成此过程中,组成向心力的各个力的分析,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第三种拓展情形。

(三)科学思维进阶——连接体随盘转

问题情境:相同的物块A、B,转动半径rA=2rB,连接A、B 物块的轻绳恰好伸直(图10)。思考:①细线上何时出现拉力,出现时A、B 的向心力表达式?②两物块何时开始相对转盘滑动?临界状态的向心力表达式?

图10

学生根据前面的分析思路,可以自行得出以下过程ω<ω1时,fB=mω2r,fA=mω22r

ω=ω1时,fB=拉力出现的临界条件

ω1<ω<ω2时,fB-T=mω2r,fAm+T=mω22r

追问:外围物体达到最大静摩擦会拉动绳子,此时物体一起滑动了吗?学生不确定实验情境:演示传感器连接体随盘转(图11):

图11

学生分析得:转动半径大的物块A,先达到最大静摩擦力后,拉力开始增大,整体未滑动(图13)。再增大角速度,直到转动半径小的物块B 也达到指向圆心的最大静摩擦,整个系统才会滑动,相当于系统达到最大静摩擦(图14)。

图12

图13

图14

ω=ω2时,fBm-T=相对滑动的临界条件

ω2<ω时,整体相对圆盘滑动

[设计意图]通过传感器对接测连接体内力变化,同步测量数据和实验画面,给予恰当的思维难度,让学生通过科学推理和科学论证,把实验情境转化为物理模型规律的表述,进而提出创造性见解,提升科学思维。

(四)科学思维有机整合

基于上述模型建立的过程,再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类型的分析练习(图15),让学生经历“比较—概括—整合”的过程,促进学生研究实际相近问题,学会变通,理解并巩固模型规律的适用条件,从多个视角审视检验结论,发展科学思维。

图15

三、结语

通过自制教学仪器,进行半定性、半定量的实验,能无缝对接学生对情境理解的思维障碍,学生从情境中发现和提炼问题,获取客观真实的数据,分析修正自己的假设,运用逻辑和现有知识进行科学论证和解释,重在启发学生形成模型的本质认识和相关规律,帮助学生克服思维障碍,有效落实了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课后回访和作业完成的情况表明,学生对物体随盘转动的问题,能进行科学思考。

猜你喜欢
物块向心力角速度
马向明:双“星”交汇,打造湾区最强向心力!
智能辅助驾驶系统中横摆角速度信号估计方法的研究
为谱写新篇章提供强大“向心力”——党的十九大以来陕西省精神文明建设综述
探究传送带模型中两者共速后保持相对静止的条件
MEMS偏航角速度传感器在旋转导弹稳定回路中的应用
高中物理角速度矢量性问题的教学探究
圆周运动角速度测量方法赏析
临界速度的得出及应用
一个力学疑难问题的特殊解法
力与运动的“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