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菇不同生产模式、出菇季节和潮次菌棒的适宜补水量试验

2021-06-18 02:35:10汤志飞杨文杰陆玫丹周海涌蔡为明
食药用菌 2021年3期
关键词:潮菇菌棒出菇

汤志飞 杨文杰 陆玫丹 周海涌 施 礼 蔡为明

香菇不同生产模式、出菇季节和潮次菌棒的适宜补水量试验

汤志飞1杨文杰2陆玫丹1周海涌2施 礼2蔡为明3*

3. 武义县经济特产技术推广站,浙江 武义 321200;2. 武义创新食用菌有限公司,浙江 武义 321200;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杭州 310021)

菌棒出菇期补水是香菇栽培的一个关键环节,通过比较不同季节工厂化出菇和传统出菇模式香菇菌棒3个潮次不同补水量的出菇表现,研究香菇出菇各潮次的适宜补水量。结果表明,补水量对不同季节不同出菇模式香菇各潮次的产量、品质以及菌棒质量影响显著,不同季节、出菇方式和不同潮次的香菇菌棒的最佳补水量均存在差异。

香菇菌棒;补水量;夏菇;冬菇;工厂化出菇;传统出菇

菌棒出菇期补水是香菇栽培的一个关键环节,目前以手工补水为主,如浙江武义地区菇农均采用注水针方式进行,补水量取决于操作者的经验和补水节奏,补水量不均衡是常态。使用机械补水代替手工补水是未来发展趋势。明确香菇出菇期各阶段的最佳补水量,是研发机械补水装置的重要基础,也可为传统手工补水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

供试菌株‘浙香6号’,由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和武义创新食用菌有限公司共同选育,为浙江省食用菌主推品种。

1.2 菌棒制作

试验菌棒分两批制作,分别在2月和7月。培养料配方为杂木屑78%、麦麸20%、碳酸钙1%、糖1%。

按常规方法将各原料混合,加水搅拌均匀,调节含水量至57%,随后装入15×55(cm)聚乙烯筒袋内,每袋装湿料2.1 kg。采用常压灭菌,100 ℃下保持18 h,于无菌接种室接种。接种后置于温度22~24 ℃、湿度60%~70%的培养室发菌培养,待菌袋生理成熟后移至出菇场地进行出菇管理。

1.3 出菇方式

菌棒出菇同时采用传统出菇和工厂化出菇两种方式,2月制作的菌棒安排在6月开始出菇,以出夏菇为主,7月制作的菌棒安排11月开始出菇,以出冬菇为主。传统出菇场地为浙江武义地区常见的双棚模式,外棚为遮阳网平棚,内棚为加盖遮阳网的塑料大棚;工厂化出菇场地为菌-光融合环境控制大棚[1],可精准调控温、光、湿、气等参数。

1.4 试验方法

在出第一潮菇前对菌棒进行补水[2],采用机械定量补水方式。设补水后菌棒重量为原始菌棒重量(接种后的菌棒重量,下同)的80%、90%、100%、110%、120%共5个处理,每个处理200袋,设3次重复。子实体达采收标准后分级采收、称重并统计烂棒率。

第二潮菇补水前,从前述试验菌棒中挑选质量佳、一致性较高的菌棒作为供试菌棒,设计补水后菌棒重量为原始菌棒重量的70%、80%、90%、100%、110%共5个处理,每个处理100袋,设3次重复。子实体达采收标准后分级采收、称重并统计烂棒率。

第三潮菇补水前,从第二潮菇补水试验菌棒中挑选质量佳、一致性较高的菌棒作为供试菌棒,设计补水后菌棒重量为原始菌棒重量的60%、70%、80%、90%、100%共5个处理,每个处理50袋,设3次重复。子实体达采收标准后分级采收、称重并统计烂棒率。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补水量对第一潮菇的影响

由表1可知,不同补水量第一潮菇产量、品质和烂棒率差异较大,在出菇季节和栽培方式上也表现不同。随着补水量的增加,产量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一级菇率逐渐上升,烂棒逐渐增多。

(1)工厂化生产方式。不同补水量第一潮菇的产量、一级菇率和烂棒率,夏栽和冬栽的表现较一致。补水后菌棒重量为原始菌棒重量的90%和100%两个处理的平均产量,夏菇分别为212.1 g/棒和210.7 g/棒,冬菇分别为213.2 g/棒和215.2 g/棒,两者间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其他3个处理。补水后菌棒重量为原始菌棒重量100%的处理,一级菇率均达80%左右,均显著高于90%的处理,且均无烂棒发生。补水量进一步增大,一级菇率虽有所提高,但产量下降、烂棒率增高。表明,工厂化生产方式第一潮菇出菇前的补水量宜为补水后菌棒重量为原始菌棒重量的100%。

(2)传统出菇。菌棒不同补水量夏菇和冬菇第一潮菇的产量、一级菇率和烂棒率均存在差异。夏菇以补水后菌棒重量为原始菌棒重量的90%处理的产量较高,达202.5 g/棒,显著高于其他4个处理;冬菇以补水后菌棒重量为原始菌棒重量的100%处理的产量较高,为215.8 g/棒,其次为90%的处理,平均产量为208.2 g/棒,此两者间无显著差异,但100%的处理与其他3个处理差异显著。

从优质菇率和烂棒情况看,夏菇的一级菇率均较低,仅56.1%~66.5%,随补水量的增加,一级菇率有所提高,但烂棒率显著升高。补水后菌棒重量为原始菌棒重量的100%时,烂棒率为7.4%;当补水后菌棒重量为原始菌棒重量的110%时,则烂棒率超过10%,收益受到严重影响。冬菇各处理的一级菇率均显著高于夏菇,为74.2%~81.3%,随补水量的增加一级菇率提高,但产量下降,烂棒率也升高。表明,传统出菇方式夏季反季节栽培时,第一潮菇出菇前的补水量宜为补水后菌棒重量为原始菌棒重量的90%,冬季栽培时宜提高到100%。

表1 香菇夏栽和冬栽菌棒第一潮菇不同补水量的出菇情况

注:同列数据后小写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0.05),表2、表3同。

与传统出菇方式相比,工厂化出菇不仅可获得更稳定、更高的产量和优质菇率,而且能有效控制烂棒的发生。

2.2 不同补水量对第二潮菇的影响

由表2可知,菌棒第二次补水的量对第二潮菇的产量、品质、烂棒率的影响情况与第一潮菇基本相同。对传统反季节栽培菌棒的影响尤为明显。

(1)工厂化生产方式。不同季节第二潮菇出菇前菌棒不同补水量处理的产量、一级菇率和烂棒率均存在差异。

夏季栽培,平均产量以补水后菌棒重量为原始菌棒重量的90%处理的较高,80%处理次之,分别为186.6 g/棒和182.5 g/棒,两者间无显著差异;冬季栽培,平均产量以补水后菌棒重量为原始菌棒重量的100%处理的最高,90%处理次之,分别为188.4 g/棒和181.5 g/棒,两者间无显著差异。

从优质菇率和烂棒情况看,夏菇菌棒第二潮菇前补水至原始菌棒重量的90%处理的一级菇率为78.0%,无烂棒发生;之后则随补水量增加,虽然一级菇率略增,但平均产量显著下降,烂棒率升高。冬菇菌棒第二潮菇前补水至原始菌棒重量的100%处理的一级菇率为79.6%,无烂棒发生;当补水量提高到110%时,一级菇率略增,但平均产量显著下降,烂棒率为2.3%。

可见,工厂化生产方式,第二潮菇出菇前的补水量即补水后菌棒重量为原始菌棒重量,夏季栽培宜为90%,冬季栽培宜提高到100%。

(2)传统出菇方式。不同季节第二潮菇出菇前菌棒不同补水量处理的产量、一级菇率和烂棒率均存在差异。

夏季栽培,平均产量以补水后菌棒重量为原始菌棒重量的80%的处理较高,达185.5 g/棒;其次是90%处理,为182.6 g/棒,两处理间无显著差异,但都显著高于其他3个处理;冬季栽培,平均产量则以补水后菌棒重量为原始菌棒重量的100%处理的最高,为185.0 g/棒,其次为90%处理,为178.6 g/棒,两者间无显著差异,但100%处理显著高于其他3个处理。

表2 香菇夏栽和冬栽菌棒第二潮菇不同补水量的出菇情况

从优质菇率和烂棒情况看,夏菇第二潮菇表现与首潮菇相似,一级菇率各处理均较低,仅54.2%~65.5%,随补水量的增加,一级菇率有所提高,但烂棒率显著增加,当补水后菌棒重量为原始菌棒重量的110%时,烂棒率高达19.3%。冬菇第二潮菇表现也与首潮菇相似,各处理的一级菇率均显著高于夏菇,为70.0%~77.5%,随补水量增加,一级菇率提高,但产量下降,烂棒率提高。

因此,传统出菇方式夏季栽培时,第二潮菇出菇前的补水量宜为补水后菌棒重量为原始菌棒重量的80%,冬季栽培时宜提高到100%。

2.3 不同补水量对第三潮菇的影响

(1)工厂化生产方式。第三潮菇出菇前菌棒不同补水量,夏菇和冬菇的第三潮菇产量、一级菇率和烂棒率均存在差异(表3)。夏季栽培,第三潮菇平均产量以补水后菌棒重量为原始菌棒重量的80%处理较高,为149.8 g/棒;70%和90%处理次之,分别为142.0 g/棒和141.5 g/棒。冬季栽培,第三潮菇平均产量以第三次补水后菌棒重量为原始菌棒重量的90%处理的较高,为153.7g/棒;60%处理较低,为141.0 g/棒。

从优质菇率和烂棒情况看,工厂化夏季栽培的第三潮菇随出菇前补水量的增加,一级菇率提高,而烂棒率增加;冬季栽培几乎无烂棒。

因此,工厂化生产方式,第三潮出菇前的补水量,夏季栽培时宜为补水后菌棒重量为原始菌棒重量的80%,冬季栽培时宜提高到90%。

(2)传统出菇方式。第三潮菇出菇前菌棒不同补水量,夏菇和冬菇的第三潮菇产量、一级菇率和烂棒率均存在差异(表3)。夏季栽培,第三潮菇平均产量以补水后菌棒重量为原始菌棒重量的80%处理的较高,达145.2 g/棒,其次是70%处理,为144.6 g/棒,两处理间无显著差异;而冬季栽培时,则以补水后菌棒重量为原始菌棒重量的90%处理的较高,为156.5 g/棒,其次是70%和80%处理,三处理间无显著差异。

从优质菇率和烂棒情况看,第三潮菇各处理的平均一级菇率比前两潮菇更低,夏季栽培仅为45.7%~61.8%,冬季栽培时,为59.4%~72.5%,但与前二潮菇相比有较大幅度下降。平均一级菇率随着补水量的增加而提高,但补水量的增加也导致产量的下降和烂棒率的升高。

可见,传统出菇方式夏季栽培时,第三潮菇出菇前的补水量宜为补水后菌棒重量为原始菌棒重量的80%,冬季栽培时宜提高到90%。

表3 香菇夏栽和冬栽菌棒第三潮菇不同补水量的出菇情况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表明,不同栽培方式、出菇季节和潮次,香菇菌棒的最佳补水量存在差异,补水量对产量、优质菇率和烂棒发生均有显著影响。从试验结果看,菌棒第一潮菇出菇前的补水量:工厂化栽培,夏季和冬季出菇的菌棒均宜为补水后菌棒重量为原始菌棒重量的100%;传统方式栽培,夏季出菇菌棒补水量宜为补水后菌棒重量为原始菌棒重量的90%,冬季则宜增加至100%。第二潮菇出菇前的补水量:工厂化栽培,夏季出菇菌棒宜为补水后菌棒重量为原始菌棒重量的90%,冬季宜为100%;传统方式栽培,夏季菌棒补水量宜为补水后菌棒重量为原始菌棒重量的80%,冬季宜为100%。第三潮菇出菇前的补水量:不论是工厂化栽培还是传统栽培,夏季出菇菌棒皆宜为补水后菌棒重量为原始菌棒重量的80%,冬季增加至90%。

合适的菌棒补水量可以使产量达到最高。总体上,随补水量的增加,鲜菇品质提升,子实体一级菇率提高,大小和厚度能得到改善,有利于控制“爆菇”;但含水量过高,菌棒通气性下降,在不良环境条件下易发生烂棒,导致烂棒率升高,这也解释了香菇工厂化生产方式烂棒率远低于传统栽培方式的原因。

目前,部分香菇种植大户,出于对香菇菌棒高含水量优势的青睐和对栽培技术的自信,对菌棒补水时热衷于加大补水量,如管理失当或遇恶劣反常天气,将会出现大面积烂棒,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在针对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和武义创新食用菌有限公司共同选育的香菇工厂化生产专用品种‘L901’[3]的栽培试验过程中发现,0.9 kg干料的菌棒第一潮就可以产出优质鲜菇400 g,而要保证第二潮达到最佳出菇质量,则第二潮菇的补水量宜为补水后菌棒重量为原始菌棒重量的80%。可见,补水量在品种上也表现出差异。

[1] 施礼, 蔡为明, 金群力, 等. 香菇栽培﹣光伏发电融合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 食药用菌, 2017, 25(5): 320-322.

[2] 刘小奎, 郭杰, 王炯. 出菇期菌袋补水量对夏香菇菌袋及出菇的影响[J]. 中国园艺文摘, 2017(8): 39, 76.

[3] 蔡为明, 施礼, 金群力, 等. 优质厚实香菇品种选育及工厂化周年栽培技术研发初报[J]. 食药用菌, 2019, 27(1): 28-30.

S646

B

2095-0934(2021)03-250-05

浙江省农业(食用菌)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2016C02057);浙江省团队科技特派员项目

,E-mail:caiwm527@126.com。

猜你喜欢
潮菇菌棒出菇
不同菇潮香菇农艺性状和营养成分变化研究
园艺与种苗(2022年6期)2022-07-13 01:42:36
工厂化高产优质栽培茶树菇培养料配方试验
食用菌(2022年3期)2022-06-16 14:49:48
杏鲍菇出菇实践操作技术浅析
夏季高温期香菇菌棒间歇养菌三步走
食用菌(2020年2期)2020-12-22 22:19:42
不同注水处理对香菇产量及养分含量的影响
香菇白棒出菇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香菇注水时间怎样掌握
今日农业(2018年5期)2018-03-24 05:53:12
香菇菌棒开放接种新技术
双孢菇出菇过程的疑难问题及解决办法
灰树花菌棒第二潮菇春季出菇催蕾研究
食药用菌(2016年6期)2016-03-01 03: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