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化高产优质栽培茶树菇培养料配方试验

2022-06-16 14:49陈新淇刘叶高黄书文黄黎红张文华董贵发刘万震聂晓玲
食用菌 2022年3期
关键词:工厂化供试生物学

陈新淇 刘叶高 黄书文 黄黎红 张文华 董贵发 刘万震 聂晓玲

(1三明市三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福建三明365000;2 福建建宁日鑫菌业科技有限公司,福建三明354500;3尤溪县林业局,福建三明365100;4建宁县农业局,福建三明354500)

茶树菇Agrocybe aegerita,又名茶薪菇、杨树菇、柱状田头菇,隶属于真菌门、担子菌亚门、伞菌目、粪锈伞科、田头菇属[1]。茶树菇菌盖肥厚、菌柄脆嫩,味道鲜、香气浓、口感好,高蛋白、低脂肪且富含真菌多糖、矿物质等,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珍稀食(药)用菌[2]。随着人们对食用菌需求量的增加和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食用菌工厂化栽培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食用菌工厂化栽培是最具有现代农业特征的产业化生产方式,其采用工业化的技术手段,在相对可控的环境设施条件下组织高效率的机械化、自动化作业,实现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和周年化生产[3]。目前,我国能够实现工厂化栽培的食用菌种类不多。茶树菇是市场需求量较大的食用菌品种之一,但由于其产量低、出菇周期长和易发病虫害等原因,工厂化生产难以推广。笔者利用我国南方比较丰富的松木屑、杉木屑、茶籽壳、玉米芯、菌草粉和杂木屑等设计7个配方栽培茶树菇,并适当减少棉籽壳用量(棉籽壳是高产栽培的原料,但培养出的茶树菇口感略差),以得到适合工厂化生产的高产优质配方,以便提高工厂化生产效率及经济效益。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茶树菇5 号,由三明市三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1.2 栽培料配方

试验共设计7 个配方,分别是配方1(CK):杂木屑36%,棉籽壳36%;配方2:松木屑36%,棉籽壳36%;配方3:杉木屑36%,棉籽壳36%;配方4:茶籽壳36%,棉籽壳36%;配方5:玉米芯36%,棉籽壳36%;配方6:菌草粉36%,棉籽壳36%;配方7:杂木屑12%,松木屑12%,茶籽壳12%,玉米芯12%,菌草粉12%,棉籽壳12%。以上配方均添加麸皮20%,玉米粉5%,糖1%,碳酸钙1%,石灰1%。

1.3 菌袋制作

松木屑和杉木屑提前堆积发酵5~6 个月,以去除油脂和芳香类物质[4]。杂木屑、茶籽壳和玉米芯配料前预湿。将配比好的培养料放入搅拌机内,加入1.5 倍的水,搅拌均匀。将搅拌好的培养料放入装袋机中装袋,每袋培养料湿重1 kg,料含水量60%,折干料重400 g。制备好的料袋放入高压蒸汽灭菌锅中灭菌后,移入无菌接种室内,冷却至28 ℃左右。在无菌操作台上接种,每袋接种3匙麦粒种,然后置于25 ℃恒温室内培养。每个配方3 个重复,每个重复30袋。

1.4 出菇管理

菌丝成熟后将菌袋移入出菇室,放置3 d 让其适应出菇室环境。其间以喷雾方式控制空气相对湿度为85%~95%,温度为20~25 ℃。3 d 后开袋,盖上无纺布,喷雾保湿,其间定时揭开无纺布通风透气。每天通风2~3 次,适当照射散射光,5~7 d 后即有原基长出。菌袋分化出原基后不再盖无纺布。第一潮菇采摘完毕后,清理菌袋表面,放置一周。一周后喷重水,控制温度为20~25 ℃,保持空气相对湿度为85%~95%,促长出第二潮菇。第三潮、第四潮菇管理方法同前。

1.5 指标测定及数据处理

观察7 种配方的栽培袋菌丝盖面时间、长至半袋用时、满袋用时,记录产量,并计算生物学效率。用IBM SPSS Statistics软件对数据进行差异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供试配方的栽培袋菌丝生长情况

由表1可知,配方1、配方2、配方3、配方5、配方6、配方7栽培袋菌丝盖面用时为6~8 d,但配方4菌丝盖面用时为12 d,且菌丝满袋用时显著长于其他配方。配方4从接种到菌丝满袋约比其他配方迟17 d。

表1 供试配方茶树菇菌丝生长情况

2.2 供试配方茶树菇产量与生物学效率

2.2.1 供试配方平均袋产量与生物学效率

由表2 可知,配方4 的产量最高,平均袋产量为296.6 g,生物学效率为74.1%,显著高于其他6 个配方;配方2 产量第二,平均袋产量268.9 g,生物学效率为67.2%,显著高于除配方4外的5个配方;配方1(CK)、配方3、配方5和配方7产量处于第三梯队,平均袋产量分别为242.5 g、237.2 g、242.8 g 和237.5 g,生物学效率分别为60.6%、59.3%、60.7%和59.4%,4个配方之间产量无显著性差异;配方6产量最低,平均袋产量219.4 g,生物学效率为54.8%,显著低于其他6个配方。

表2 供试配方茶树菇的平均袋产量与生物学效率

2.2.2 供试配方第一潮菇的平均袋产量与生物学效率

由表3 可知,配方2、配方5 的第一潮菇产量居第一梯队,二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但显著高于其他5 个配方,平均袋产量分别为167.4 g、168 g;配方4、配方6、配方7 的第一潮菇产量居第二梯队,三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平均袋产量分别为155.5 g、153.3 g、149.2 g;配方1、配方3 的第一潮菇产量最低,二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显著低于其他5 个配方,平均袋产量分别为134.0 g和134.7 g。

表3 供试配方第一潮菇的平均袋产量与生物学效率

2.2.3 供试配方第二潮菇的平均袋产量与生物学效率

由表4 可知,配方4 的第二潮菇产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6 个配方,平均袋产量为111.4 g;配方2 和配方7 的第二潮菇产量其次,二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平均袋产量分别为81.3 g、77.2 g;配方3 的第二潮菇产量居第三梯队,平均袋产量为67.5 g;配方1和配方5 的第二潮菇产量居第四梯队,二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平均袋产量分别为59.5 g、59.8 g;配方6 的第二潮菇产量最低,显著低于其他6 个配方,平均袋产量为53.1 g。

表4 供试配方第二潮菇的平均袋产量与生物学效率

2.2.4 供试配方第三潮菇的平均袋产量与生物学效率

由表5可知,在0.05显著水平下,配方1的第三潮菇产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6个配方,平均袋产量为40.6 g;配方4和配方3的第三潮菇产量居第二梯队,二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平均袋产量分别为31.1 g、35.1 g;配方2的第三潮菇产量居第三梯队,平均袋产量为20.2 g;配方5、配方6和配方7的第三潮菇产量为第四梯队,三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显著低于其他4个配方,平均袋产量分别为15.0 g、13.1 g、11.1 g。

表5 供试配方第三潮菇的平均袋产量与生物学效率

2.2.5 供试配方第四潮菇的平均袋产量与生物学效率

第四潮菇只有配方1 出菇,出菇袋数占总袋数的三分之一,平均袋产量仅为8.1 g。

2.2.6 供试配方前两潮菇的平均袋产量与生物学效率

由表6 可知,配方4 前两潮菇产量最高,平均袋产量为266.9 g,生物学效率为66.7%,显著高于其他6 个配方;配方2 前两潮菇产量第二,平均袋产量为248.7 g,生物学效率为62.2%,显著高于其他5 个配方;配方5 和配方7 前两潮菇的产量居第三梯队,二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平均袋产量分别为227.8 g、226.4 g,生物学效率分别为57.0%、56.6%;配方3 和配方6前两潮菇的产量居第四梯队,二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平均袋产量分别为202.1 g、206.4 g,生物学效率分别为50.5%、51.6%;配方1前两潮菇的产量最低,显著低于其他6个配方,平均袋产量为193.5 g,生物学效率为48.4%。供试配方前两潮菇的产量之和除配方1、配方3外,均超过总产的90.0%。

表6 供试配方前两潮菇的平均袋产量与生物学效率

3 小结

在供试7种配方中,配方4和配方2的茶树菇产量高,生物学效率分别为74.1%、67.2%,这符合工厂化生产对高产配方的需求。配方2的第一潮菇产量最高,配方4 次之;配方4 的第二潮菇产量居第一梯队,配方2 的第二潮菇产量居第二梯队;配方2 第三潮菇产量占总产的7.5%,配方4 第三潮菇产量占总产的10%,2个配方均未长第四潮菇。仅统计前两潮菇的产量,配方4 和配方2 的生物学效率均超过60%,分别比传统配方1分别高了18.3%、13.8%。可见茶籽壳和松木屑栽培茶树菇的产量集中在前两潮,相比传统杂木屑配方既能保证产量,又能大大地缩短生产周期,这非常符合工厂化栽培茶树菇的要求,因此这2种原料较适宜工厂化栽培茶树菇。

猜你喜欢
工厂化供试生物学
工厂化循环水尾水治理系统技术
小麦全程绿色防控用药试验分析
小麦全程绿色防控用药试验分析
丁酸梭菌的筛选、鉴定及生物学功能分析
小麦全程防控应用拜耳公司农药产品试验
小麦全程防控应用拜耳公司农药产品试验
工厂化、小棚、大汪子…… 400精英齐聚山东,探讨北方养虾新思路
谷稗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
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专用蚕品种“中2016×日2016”繁育性能比较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