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语文教材写作板块的特征及使用建议

2021-06-15 06:28李亚峰
文学教育 2021年5期
关键词:写作阅读教材

李亚峰

内容摘要:随着部编本语文教材的推广和使用,如何充分利用其编写成果,改进、提高写作教学水平,成为每个语文教学工作者,必须面对而又亟需解决的问题。部编本语文教材具有写作板块生活化,编写模式读、写结合,重视写作的科学指导和修改润色等特征,只有充分理解这些特征内涵及其背后的实际指向和意义,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写作需求,培养其写作意识,养成其写作习惯,提高写作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教材 写作 阅读 改革

阅读,可帮助我们欣赏求知,但要表情达意,自然还需要写作,二者共同构成了语文的核心能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长期以来,写作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老大难问题。特别是随着部编本语文教材的推广和使用,如何充分利用其编写成果,改进、提高写作教学水平,成为每个语文教学工作者,必须面对而又亟需解决的问题。只有充分认识部编本语文教材的主要特征,及其背后的实际指向和意义,才能更好地运用这部教材,发挥它的作用。因而,本文不揣谫陋,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文称《新课标》),谈一些建议和思考,以资借镜。

一.写作教学生活化导向

所谓写作教学生活化,是指写作教学要切合学生实际,与其实际生活密切联系。夏丏尊、叶圣陶先生曾说:“作文同吃饭、说话、做工一样,是生活中间缺少不来的事情”[1],即指此。为什么强调这一点呢,自然有明确的现实针对性。当前写作教学中,最大的难题就是,学生无话可说,不知道要写什么。于是,各种写作训练,沦为好词、好句的背诵,各类范文的抄写或拼盘。这在资讯泛滥的今天,变得犹为严重。甚至,很多家长也经常问,究竟背诵哪些词句、什么范文,才最有用。而教师面对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也只能听之任之,睁只眼、闭之眼。为什么会这样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现在的作文教学,脱离了学生生活实际,他们没有具体、真实的感受,为完成作业,就只能说假话、说空话和说套话了。这样的写作训练,又怎么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因而,新世纪以来,写作教学一直在努力纠正这种倾向。《新课标》写作教学总体目标要求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2]写作学段教学目标的第一条、第二条又强调:“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而对教师的写作教学建议也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新课标》是全国语文教育同行智慧的结晶,它对写作教学生活化的再三强调,绝不是无足轻重地泛泛之谈。

部编本语文教材对写作生活化的倡导,也是开宗明义的,初中写作教学第一单元的主题就是,“热爱生活,热爱写作”,明确揭示了写作与生活的关系。其后设置的三个练习题,“选取一个生活场景,写一段文字”“新学期的感受,字数不限”“在你成长的过程中,有什么经历让你深受感动,难以忘怀?回忆一下,把它写下来,题目自拟”,也都紧扣学生的实际生活。其它单元的写作练习,也是如此,如第二单元“学会记事”中的“那一次,我真____”“我们一家人”,第三单元“写人要抓住特征”中的“给同学‘画一幅肖像,200字左右”“将第一题所写的片段扩展成一篇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等无不如此。教材编写者唐建新,谈到写作板块编写的探索和意义时,也特别指出:“随着部编初中语文教材的逐步推广使用,局部的改变是一定的。譬如对中考写作试题的命制,部编初中语文教材写作部分在切合学生实际、切合学生学习生活的社会实际,提倡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方面已经作出了具体探索,包括对写作点的切分解析的处理方式,为相当时间内的中考写作试题的命制提供了方向性的启迪,这应该是不容置疑的。”[3]可见,部编本教材在写作教学生活化方面的努力和意义。这是它的一种重要特征,我们在教学时应加以特别领会和注意。

当然,如果把“写作生活化”的意义,仅理解为“从生活中找米”,还远远不够。生活不仅是写作素材的重要来源,更是写作需求的主要源头,这才是至关重要的。没有写作需求,哪来写作动力?没有写作动力,又何谈培养写作能力,使其持续发展呢?所以,《新课标》第一学段写话,第二、三学段习作的目标与内容的,第一条分别是,“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从有兴趣,到乐于表达、增强自信心,再到懂得写作是自我表达,低年级学段的写作教学,无不在强调写作兴趣的培养。写作兴趣哪里来,自然源于生活,源于生活中写作需求的激发,写作意识的培养,和写作习惯的养成。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平时喜欢叽叽喳喳,却不喜欢写作呢?为什么他们喜欢歌舞表演,却不喜欢写作?即使是沉默寡言的孩子,他们也喜欢思考,有丰富的内心世界。这些生活中的表达欲、表现欲和分享欲,为什么没能转化为有效的写作需求呢?这是我们的写作,甚至语文教育,出了问题。我们忽略了写作需求的激发环节,没有做好有效引导,一开始就要求太高。自“写话”起,就限定内容,要求意义,强调形式,要求好词好句。使孩子感觉,“写话”与自己无关,与表达无关。它很难,是一种负担。这不符合循序渐进的原则,也违背了支架式教学的原理。我们应鼓励孩子多跟家长谈心,跟老师说悄悄话,与同学分享快乐。让学生在课堂上给同学讲故事,分享有趣的事。形式自然可以多种多样,如看图编故事,看动画讲故事,看书改故事,分享有趣的经历、感动的事情等等。老师或家长要做的事情,就是及时帮他们把这些快乐时光和有趣语言记录下来。这一点,现在特别方便,手机等都可以随时录音。在这个基础上,再指导他们把“语体”转化为“文体”,把口语表达改为书面表达。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体会“语体”与“文体”的不同,“语体”如何转化为“文体”,让他们慢慢明白,自己的普通口语,经过文字的打磨,巧妙的构思,就可成为一件语言作品,逐渐培养其写作意识。这一阶段,教师不必对内容、意义有太多的要求,长短、形式也不必计较。只要学生可以运用“文体”,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词句通顺,标点正确即可。关键是让他们多写,坚持写。这些文字,成年人看来或许毫无意义,但它们却是孩子们心目中最深刻、最有趣的成长记忆。只要坚持写,乐于写,久而久之,就会养成写作习惯。孩子们就会习惯于用写作来表达,写作也就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而那些曾经不起眼的文字,也慢慢会变成孩子们自己的语言材料或写作素材。或许有一天,他会突然以一种奇特的视角,把这些东西串起来,使你为其天真的童趣,或奇妙的构思,惊叹不已。当然,这一时期也需要及时、适度地加以引导,让他们能够不断地提高和成长。但这也应围绕“趣”这一中心,如,这个故事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才会更有趣;略说什么,詳说什么,才会更精彩;怎么说,才会更清楚等。

总之,“写作生活化”的意义,不仅是“从生活中找米”,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帮助我们激发学生的写作需求,培养学生的写作意识,养成学生的写作习惯,从而形成写作兴趣。只有这样,写作教学才能由被动变主动,为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而这一点,在学习写作的初期,尤为重要。我们一定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他们说自己想说的话,讲自己喜欢的故事,做个有趣的人,才成写出有趣的文章。让写作成为他们生活表达的工具,快乐回忆的记事本,人生体验的回忆录。使他们的表达和分享,不只是拍几张照片发朋友圈而已,有了文字的参与,才会更细腻、更丰富、更感人,而更有品味。

二.读写结合的编排模式

所谓读写结合的编排模式,是指一种有效整合阅读和写作资源,对其进行合理搭配、综合编排的教材编写方式。之所以重视这种编写,也是历史经验总结的结果。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探索课程建设科学化进程中,我国曾出现一股阅读与写作教材分编的潮流。这种倾向,固然对写作教学的专门化,及写作地位的提高,有重要意义,但从教学实践看,并不怎么理想,至少是不经济的。因为,阅读和写作,作为输入与输出两种不同能力,实际上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没有输入,输出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没有输出,输入也丧失了意义和价值。而且,写作教学本身,也不可能离开阅读,正如我们日常所体会的那样,道理、做法讲上一百遍,都不如现场演示或操作一遍,效果来得更好。而名篇佳作,就是作家的现身说法或现场演示,对其进行研读和揣摩,是学习写作的不二法门。既然写作必须依赖例文支持,那么,再把写作和阅读搞成两个系统,就既给学生增添了负担,又妨碍了两种能力的沟通融合,显然是件低效的事情。所以,《新课标》开篇就强调“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4]。它认为“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应该积极提倡。”[5]在写作教学的建议中又说:“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6]

部编教材,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突出地表现为其写作教学内容的随文性。教材每单元的写作教学内容或训练,都是根据该单元的课文内容,以及材料选择等方面的亮点,进行安排的,基本实现了“读什么”就“写什么”的理念,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取写作范例,在写作中巩固阅读所得,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加强了读写能力的融通。如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发挥联想和想象"的写作教学,就充分利用和再现了,本单元课文《天上的街市》和《太阳船》的联想和想象,来帮助学生理解并展开自己的联想与想象。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写出人物的精神”,就以本单元课文《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和《邓稼先》为例,介绍了通过细节描写、艺术手法和抒情、议论句子,写出人物精神的方法。再如,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也是通过回顾课文《蝉》,考察作者如何抓住特征描写“蝉的卵”,从而引出本单元写作主题的等等。

部编教材读写结合的编排方式,提醒我们,写作教学一定不要忽视阅读的作用。优秀的作品,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写作方法、技巧的范例,而且可以丰富他们的人生阅历和情感体验,培养他们的人文情怀和思想维度。这实际上关涉到写作的方法、素材和立意三个方面的问题。例文的方法性示范,是其最直观的作用,自不用说。就素材而言,人的经验可分直接和间接两类。前文强调的“从生活中找米”,就属于直接经验,它是写作素材的重要来源。但一个人的生命和时间毕竟有限,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体验更多的生活,学习更多的知识呢,就只有通过阅读。所以,阅读也是学生写作素材的重要来源。其重要性并不次于生活。就立意而言,我常说,做个有趣的孩子,才能写出有趣的文章。同样,一个有思想的学生,才能写出有思想的文章。好的立意,是靠深刻的思想、高尚的人格,及其背后的视域和手眼来支撑的,这些都不是简单地靠一些方法可以解决的。它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学习,多和思想深刻、品德高尚的人进行交流。而读书就是和古今中外最优秀人进行交流,这是多有趣、又有意义,而且经济高效的事情,我们为什么不让学生多做呢?

至于读什么书,那自然要推荐经典和名著。因为,它们是经过时间和历史检验,被人们公认的优秀成果。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年代,而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如何高效地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变得至关重要。我们一定不要让孩子,把有限的生命浪费在一些垃圾信息或读物上。如不能根据需要,准确进行判断,最保险的办法,就是读经典和名著。当然,这也要看实际情况,比如对低年级学生,就不怎么推荐读名著。鲁迅谈《儒林外史》时说,“伟大也要有人懂”[7]。就小孩子的生活阅历和认知水平而言,他们理解名著还比较困难。个人不赞同,读不懂也要拼命读的做法,不能理解的阅读,就是无效、至少是不经济的阅读。因而,低年级学生,可以帮他们订阅一些好的儿童文学刊物,如《童话王国》《童话世界》《儿童文学》《东方少年》《少年文艺》等。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比较符合孩子的审美趣味,也更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最有利于其写作能力的成长和发育。总之,读优秀作品,特别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和文学名著,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水平,至关重要。

三.合理细致的写作指导

写作指导,无疑是写作教学中最引人注目的重头戏。部编教材在这方面也体现了其最大的亮点和特色。它不仅为每个单元都设置了导写短文,而且每次写作训练都提供了三个难易程度不同的写作题目,供学生根据需要,自主选择练习。此外,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还添加了写作提示,来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习作。导写短文主要是,对本次写作训练的要点作简要通俗、明白如话的讲解,提示学生写作时应注意之处,并介绍一些新近明白、能够掌握的方法技巧,侧重于叙述性知识。而写作提示,则从学生角度,不厌其烦地引导其顺利完成写作练习,倾向于过程性知识。二者合理搭配,很好地完成了写作指导工作。唐建新谈导写短文的编写时说,“每一个写作训练点的导写短文都采取了筒明扼要的表达方式,不追求写作理论上的饱满与学术上的严谨,初中学生能够自己看得明白、悟得透彻。导写短文本身也是写作的示范,让学生清楚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同时彻底摒弃了一些写作专著惯常的做派,让大多数学生能够自行阅读并自行领悟该写作点的训练要求。”[8]可见,专家们对导写短文的编撰是非常用心的,相信這种务实的做法,能让广大师生得到很好的受益。

部编教材的写作指导,也为教师的写作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示范。我们在进行写作指导时,也应兼顾叙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就前者而言,不仅要讲清楚写作训练的知识要点,而且要讲清楚它们的意义、作用和运用原则。以“想象”为例,我们不仅要说明什么是“想象”,而且要说明为什么要用“想象”。学生们只有明白,“想象”可以使他们的表达更有趣、更丰满、更新颖的时候,他们才能体悟,什么情况下需要使用“想象”。当然,我们还要告诉他们,使用“想象”的基本原则和注意点。如,“想象”需要左手知识,右手温度。曾经有一个学生,他写自己穿越到了1890年的法国小镇奥维尔,看到伟大的画家梵高,正坐在麦田里画他那幅名作《麦田上的乌鸦》。他知道,梵高完成这幅作品后就自杀了,于是,就开始了拯救梵高的行动。如果这个学生,不了解梵高的事迹,即使他使出洪荒之力,也写不出这样的故事。所以,想象也不完全是天马行空,它也需要知识作基础。不仅如此,此则故事的闪光点还在于他对梵高的拯救。如果“想象”只是漫无目的上天入地,那也没什么意义,好的“想象”,还应具有思想和情怀。再如,想象还要与逻辑齐飞。想象固然可以插上翅膀,自由飞翔,但如果违背常识逻辑,也会损伤其应有的生动性、趣味性,从而变得荒诞不经,让人难以信服。比如,北极熊为什么可以出现在热带雨林里,它是有什么奇遇,还是有什么特别之处,总要有个可以理解的道理,否则,北极熊就只能呆在北极,不能跑到雨林来。总之,教师要通过对比、举例,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好的“想象”,怎么才能创造出好的“想象”,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努力方向。这就要求,教师要掌握一定的写作基础知识。至于程序性知识,则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只有自己具备真切的创作体会,才能在学生具体写作时,提供切实有用的指引。否则,就只能长年累月地重复审题、立意、开头、结尾等千篇一律的原则性套话,而学生依旧茫然不知所措。

写作指导还应避免“求全责备”。教师的职责,不是指出学生的文章毛病,而是引导学生如何把文章写得更好。如“流水账”,是学生作文中最常见的问题。老师不要一看到“流水账”,就批评、就来气。要知道,“流水账”是记叙和叙事的基础,每个人学习叙事,都是从“流水账”开始的。从记述,到叙述,再到叙事,需要引导和培养。学生可以写出“流水账”,说明他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记述能力。老师可以引导他,“你对哪件事印象最深刻呀?”或者“你觉得哪一部分最有趣呀,可不可以多写点,写详细点?”那么,怎么才能写详细呢?就要注意“细节描写”。然后,老师还可以启发他,“见过盆景吗?为什么盆景的植物比正常花木更漂亮呢?”“那是因为,园艺工人对他们进行了剪裁。好的文章也需要剪裁,剪去枝蔓,突出重点,你的文章会更精彩。”然后,老师还可以启发他,“如果你的文章,能够再添加一些景物描写作装饰,融入一些思想情感作色彩,你的作品会更有意义,也更漂亮。”接着,老师还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见过漫画吗,为什么漫画人物比真人更让人印象深刻呢?”“因为作者把人物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抽象夸张。写作中,对事物的主要特征,进行适当的想象、夸张,可使作品更传神。”可见,写作并不难,只要一步步悉心引导,“流水账”也可以变为精彩的叙事作品。在学生掌握记叙文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告诉他,你只要把记叙人事的功夫,迁移到描写事物上,更加注重空间性展开和客观性描述,就可以写出说明文。如果以思想观点为主体,逻辑结构为框架,把记叙、说明的人、事、物作为论据,就变成了议论文。可见,写作并没有什么神秘。当然,说说很简单,做起来要复杂得多。我这里想表达的是,路要一步步走,饭要一口口吃。老师对学生的指导,应是在写作实践中,不断地对其进行点拨和启发,引导他们一步步成长。而每次具体练习,也只要求他们,对主要训练点有切实体悟即可,不要求面面俱到。随着学生的成长,他们自然会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方法。我们不能指望学生一口吃个胖子,一下子吃得太多,只能导致消化不良,最终丧失最宝贵的东西——写作兴趣。

四.精益求精的修改润色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宋代著名散文家欧阳修,就以改文章闻名于世。他修改《醉翁亭记》的故事,已经家喻户晓。据《宋人轶事汇编》记载,直至老年,欧阳修仍然不辞辛劳地改文章,其妻劝他说:“何自苦如此?尚畏先生嗔耶?”他答曰:“非畏先生,畏后生耳。”[9]可见,欧阳修的创作态度,和他对文章修改的重视。文学名著《红楼梦》,也是曹雪芹在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而成。古今中外,著名作家修改文章的例子,不胜枚举。所以,文不厌改,也是作家创作的一条重要经验。因而,《新课标》二、三学段习作的目标与内容,分别要求“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的错误的词句。”“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第四学段写作也要求:“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坏节,提高独立写作能力。”而对教师也建议,“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部编本语文教材在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专门安排了“修改润色”的训练,指导学生如何通过言、意修改,提高作文水平。不过,这恐怕仍未引起广大师生的足够重视。

实际上,文章修改,不仅是学生润色言意,提高作品质量的过程,更是他们进行自我超越,实现自我的过程。学生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最终完成一篇满意的作品,就像完成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一样,可以给他们带来成就感和收获感。老师、家长再及时鼓励他们,通过微信朋友圈、公众号、班级博客、墙报等,和同学、朋友分享,如果能获得同伴们的点赞或夸奖,甚至拥有自己的小粉丝,那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而同学间相互修改,也可以交流创作经验,形成文学氛围,激发写作兴趣。好的作品及时发表,或参加比赛,更可以让他们不断巩固成就感,并意识到不足和差距。所以,文章修改的意义,不仅在于作品本身,更在于它可以培养学生的精品意识、创新意识,以及在不断努力中,实现自我超越的成就感。通过文章修改,学生会逐渐体悟到文字的生命和价值,领略其艺术和魅力,他们会明白,一个巧妙的概括,一个形象的比拟,一个创意的表达,一个奇妙的构思,都是一项重要发明。文学虽然最简单、最普通,却又是最高级、最了不起的艺术,它不像音乐、美术,还需要借助于人的耳、目,它是一种直击心灵、综合性最强、表现力最丰富的艺术。因而,我们说,修改文章的意义,不仅在于提高作品的质量和水平,更在于,它是培养学生写作意识的重要途径。所谓写作意识,就是一种重视写作表达,能够理解文字的生命和价值,并在创作中获取满足和快乐的思想或认识。它和写作需求一样,是影响写作兴趣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写作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具备了高度的写作意识,才可能产生“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的生命创作。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文章修改及其过程,积极培养学生的写作意识。

参考文献

[1]夏丏尊、叶圣陶《文心》,北京:開明出版社,第16页。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7页。

[3]唐建新《写作教学的艰难探索——关于部编初中语文教材写作部分的编写》,《语文教学通讯》2017年第3期,68页。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页。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4页。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4页。

[7]鲁迅《叶紫作〈丰收〉序》,陈淑渝、肖振鸣《编年体鲁迅著作全集(1935-1936)》,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6.05,第5页。

[8]唐建新《写作教学的艰难探索——关于部编初中语文教材写作部分的编写》,《语文教学通讯》2017年第3期,66-67页。

[9]丁传靖《宋人轶事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86页。

本文获2018年江苏高校“青蓝工程”培养资金资助。

(作者单位:常熟理工学院师范学院)

猜你喜欢
写作阅读教材
教材精读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浅论小学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如何让小学生写作返璞归真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写作教学策略初探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