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阶段背景下的新型研学旅行研究

2021-06-12 19:46钱衡叶成涛吴昊马义米
安家(校外教育) 2021年9期
关键词:义务教育劳动教育

钱衡 叶成涛 吴昊 马义米

【摘  要】在浙江省义务教育阶段研学旅行迅速发展的宏大背景下,研学旅行已然成为了浙江各地中小学的一门必修课。但在浙江省研学旅行蓬勃发展的背后,依然存在不少严峻问题。本文主要以浙江省中小学为研究对象,针对特色研学资源挖掘、研学旅行路线规划、评价维度机制完善和思政教育价值导向等多方面,笔者对浙江省义务教育阶段新型研学旅行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尝试。

【关键词】义务教育;新型研学旅行;劳动教育;浙江特色

【Abstract】Under the grand background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tudy travel during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stage in Zhejiang Province, study travel has become a required course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throughout Zhejiang Province. However, behind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research and study travel in Zhejiang Province, there are still many serious problems. This paper mainly takes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Zhejiang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iming 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search resources mining, research travel route planning, evaluation dimension mechanism improvement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value orientation and other aspects, the author has carried out beneficial exploration and attempt to the new research and study travel mode in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stage of Zhejiang Province.

【Keyword】Compulsory Education; A New Type of Research Travel; Labor Education; Zhejiang Characteristics

中圖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9-170

一、绪论

(一)政策背景

教育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自2014年以来相继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有关研学旅行的政策,国内研学旅行快速发展,研学路线逐渐丰富,各地中小学也积极响应,研学旅行已然成为了全国各地中小学的一门必修课。

为更好地贯彻国家关于研学旅行的政策导向,浙江省委省政府于2018年出台了《浙江省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实施意见》,旨在推动我省中小学生以一种更加主动的姿态走进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实现校内课本知识和校外生活经验的完美结合。浙江研学旅行不仅是浙江省中小学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我省中小学生不断提升自我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举措。浙江省委省政府希望通过研学旅行的方式,鼓励广大学生在“旅行”中进行“研学”,在与单一校园生活有较大差异的社会环境下,缩小学生与外部世界的距离,打破校园与社会的壁垒,增强学生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德的体验,从而培育中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培养其爱国意识和集体观念,更好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国家和社会对学生提出的要求。

(二)存在问题

随着浙江省研学旅行的蓬勃发展,其暴露出的许多问题也不容忽视。

第一,研学旅行背离价值导向,重“旅行”而轻“研学”,商业倾向浓重而教育导向薄弱。国务院办公厅、教育部等11个有关部门提出研学旅行要以学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核心目标,与校外世界接触,领悟校余课外的知识,在纯真性环境的尽力创设下学习社会适应性知识,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但是,在目前研学旅行的过程中,商业环境对研学旅行的干扰问题日益严峻,“研学”的首要地位并未凸显,“旅行”却成为了部分研学基地的一个商业卖点。部分研学基地商业倾向浓重,教育导向薄弱,教育在研学旅行中地位逐步被削弱,甚至沦落为商业的附庸形式。同时,研学基地的教学地点较为固定,教学形式日趋单一,课程创新性明显不足,导致了研学旅行“立德树人”的教育效果难以真正发挥,逐渐背离了研学旅行的价值导向。

第二,研学旅行缺乏浙江地方品牌融入,不同区域课程设置和实施方案相近,难以凸显地方特色。浙江省文旅资源兼具自然环境优越和人文底蕴深厚的优势,浙江省的旅游发展显现出自然与人文匹配度高,文化和旅游融合度高的显著特征,这使得浙江省研学路线规划具有发展品牌特色、熔铸浙江精神的实施可能。但是,浙江研学旅行的发展过程中,浙江地方品牌特色并未得到很好的体现,更多是粗犷式、逐利性的盲目扩张与发展。在具体考察过程中,各个研学基地具有不同的发展方向,发展共性的可能性匮乏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研学旅行缺少地方品牌特色。浙江精神始终支撑、引领和推动着浙江人民奋发向上,逐渐形成了浙江独特的文化精神和人文优势。然而,“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在研学旅行中难以得到真正凸显,研学旅行的课程中缺乏对浙江精神的合理关注与价值引入,导致了浙江精神在学生群体中流传不广,思政教育的价值导向目标并未得到充分实现。

第三,研学旅行模式较为单一,缺乏显著的实践意义,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导致了学生积极性欠缺,以实践性为导向的途径创设逐渐式微。如今浙江省特色研学旅行的开展场所以实践基地、博物馆、展览馆等场所为主,研学旅行的实施中更多的是以形式主义为导向,而缺乏对基层组织的深入探索。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导致了研学旅行的实践效果不佳,在研学旅行中,实践类别课程开设致理论化气息浓厚,单一授课模式承续致知识传输途径僵化。机械被动地接受知识的传统模式使得学生积极性不高与创造性匮乏。

第四,研学旅行评价机制僵化,缺乏多维度、多导向的多元评价因素融入,进而使得研学旅行的体制机制逐渐缺乏创新意义。目前,研学旅行的评价体系和机制仍处于发展和完善阶段,对于学生在研学过程中的评价并不全面,研学旅行中存在不少僵化的过程性管理和评价性机制,大部分研学基地对于学生的评价仅限于其课程完成度的基础考核,对于课程开展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和协作能力等多维度能力并未进行准确评价,一定程度上将导致研学旅行的实际效用难以真正发挥。同时,由于相关制度体系建设尚未完善,研学旅行缺乏稳定高效的评价机制,导致部分低层次研学基地逐利性强,较为僵化的评价机制使得研学旅行中缺乏创新意义的阐释与生发。

二、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通过精确规划研学路线,设置精品课程,探索先进评价制度体系,以探索新型研学旅行模式。通过发挥团体的实践作用,融入英语学科教学方式,并希冀通过本文以推动研学体系的确立与完善,逐步消除研学旅行中僵化失衡的不合理评价。此外,借以本文,对浙江各地研学资源进行整合、利用与融入,进而形成具有浙江特色的研学品牌,从而增强学生的自豪感与归属感。同时,本文提出的以英语学科教学为主体,融入交叉学科知识的新型研学方式具有高度的研究价值和创新意义。

其次,在这个项目中,我们融入了许多思政方面的理论知识。通过红色研学路线、百年党史教育和劳动教育在研学旅行中的宣传与推广,希望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立足更高站位培育时代新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健全人格的不断培养,从而培养一代又一代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自百年党史教育活动启动以来,党史教育成为我省的一项重要任务,这不仅是发挥“三个地”优势的重要一环,更是加强和提升中小学生政治觉悟和文化自信的一项重要举措。笔者将党史教育及革命精神充分融入至研学路线规划设计过程中,突出教育内容顶层设计,将我党百年来艰苦奋斗的大无畏精神和革命精神作为教育的一个重点,以此鼓励我省中小学生紧紧抓住研学旅行这一机会,深入学习革命先烈的光辉历程和先进事迹,深切体会和感悟如今美好生活和伟大红色政权的来之不易;加强学思践悟,牢固树立起知党爱党、知史爱国、知史爱人的优秀精神品质,以更加饱满的精神姿态来迎接我党建党100周年华诞这一伟大历史时刻。

劳动教育作为培育“劳动成为习惯、承担成为习惯”这一优秀品质的重要手段,在培育我省中小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在广大中小学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具有其必要的推广价值。2018年,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强调,要使劳动教育在学生群体中充分弘扬推广,引导学生在潜意识中对尊重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和幸福劳动这一理念的高度认同和深度把握,充分意识到“劳动最伟大”的深刻道理。因此,将劳动教育作为研学旅行中的一个重要教育内容,有利于学生在服务自身中养成主动劳动这一基本习惯,有利于学生在服务他人中深化对劳动的认知并在行动上更加坚定,有利于学生在服务社会中献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重要任务。

三、解决对策

(一)充分挖掘地方资源,发挥资源优势

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提出了“八八战略”这一决策部署。自此,浙江始终贯彻践行“八八战略”,深入挖掘浙江优势资源,并充分发挥利用。自2014年以来,教育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相继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有关研学旅行的政策,浙江省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浙江省研学旅行的意见,如《浙江省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实施意见》。浙江省充分利用“八八战略”这一天然优势,开展研学旅行。在新时代,如何将浙江的优势资源与研学进一步结合也日益成为当前的重要问题。

打造浙江特色研学旅行要以“三地一窗口”为主线,深入挖掘浙江民营企业成长之路、基层社会治理之路、文化传承革新之路、生态环境保护之路,不仅要利用好已经挖掘出来的且家喻户晓的资源,更是要进一步挖掘鲜为人知的或仍未被发觉的资源,整合各地特色资源,形成“资源合力”,为研学旅行夯实资源基础。以各类资源为出发点,统筹设计学校研学旅行课程,彰显浙江地方特色,培育浙江地方品牌。同时,紧密结合建党100周年这一重要历史时刻,挖掘红色教育资源,将党史教育融入研学旅行过程中,形成红色教育品牌。

用好民营经济发展“四千精神”,培育中小学生吃苦耐劳、坚毅不懈的品质;用好“枫桥經验”,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透枫桥经验的实质内涵,将“枫桥经验”运用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帮助中小学生更好地了理解人际关系,处理好自己的社会交往;用好“四条诗路”,领略传统文化之灵韵与秀美,感受传统文化之精髓,自觉承担起文化复兴之责任,传承与创新文化,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发展;用好“安吉经验”,培养中小学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合理规划研学路线,提高研学质量

首先,要明确研学理念,教育与旅行的结合,重点在教育。研学旅行的初衷是学生以旅行为学习的契机,借助于旅行这一活动载体,不断从外界汲取知识,充实并提升自己,教育应占据主导地位。因此,研学路线规划过程中,主体教育内容的选取成为路线规划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方面。在选取过程中,应当剔除部分商业性较强、教育导向薄弱的教育内容,着重打造具有良好教育意义和现实思政导向作用的教育内容,牢牢把握研学在研学旅行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以研学为重点,以旅行为辅助,充分发挥研学旅行的教育意义。在教育意义得以充分实现的前提下,适度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娱乐、有利于研学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旅行作用,实现研学与旅行在研学旅行过程中的辩证统一。

其次,要在深入挖掘研学旅行资源的基础上,切实把握资源内涵。确定以研学为核心的复合性主题、突出以研究性学习为主的研学旅行重点,按照经济、生态、文化、社会等多维度主题以分或合的形式科学合理安排研学主题。同时,高度把握我省资源内涵,依托我省自然环境优越和人文底蕴深厚的优势以及自然与人文的高匹配度、文化与旅游的高融合度这一实际情况,切实实现文旅高度融合,充分利用浙江省特色研学资源,提高研学质量,探索出数条具有浙江特色的研学路线。

最后,要打破县域、市域等边界限制,加强县与县、市与市的合作,在研学路线中精准整合各地研学资源,加强地区协同效应,以教育性与经济性相统一的规划方式,对浙江研学路线进行一次有益的探索、合理的整合以及科学的规划。

(三)科学构建研学模式,形成研学体系

1.确立教育目标

充分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对于研学旅行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指导意见,要在研学过程中融入更多家国情怀,注入更多时代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纳入研学体系总体要求之中,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人才保障。

2.丰富研学模式

第一,研学旅行中适当增加实践性内容比例,将线上线下教学相融合,融入实践式、体验式教育,充分发挥学生在研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发挥多学科交互融合作用,通过多学科的交互融合与知识互动,实现以人为本的新型课程结构统筹设计与统一规划,从而促进学生自主感知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育。在实践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团体合作精神的培养,依靠团体动力理论促进群体学习动力的激发,提高团体协作效率,激发学生群体在研学过程中的积极性,以取得良好实践教学效果。

第二,深入探索双语教学在研学旅行中的融合,基于双语教学视角,提高双语教学在浙江省研学旅行中的比重,将双语教学融入到研学旅行中,探索双语教学在研学旅行中的教学方式,寓教于游,切实提升学生的双语能力。在国内,双语教学与研学旅行深度融合的案例并不多见,深入探究双语教学与研学旅行的融合途径具有重要的创新意义。笔者希望以此填补研学旅行中双语教学的空白,缓解双语日常教学的枯燥性,推动双语教学在研学旅行中的有效实施,进而提高中小学生双语学习效率。

第三,将“劳动教育”与研学旅行课程紧密结合,探索劳动必修课开设的新型研学旅行方向,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让广大学生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动动手、出出汗”,用亲身经历去体验劳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劳动意识。同时,在研学旅行高度重视“劳动教育”,贯彻“劳动教育”,将其纳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从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人才保障。

3.完善评价体系

由于研学旅行在国内刚刚兴起,对诸多问题的研究仍不够透彻,问题不甚明确,再加之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面临的严峻升学压力,研学旅行评价机制仍需不断完善。而评价机制的完善则会进一步倒逼学校和相关旅游机构对于研学旅行的课程改革,使得学生通过研学旅行真正受益。

第一,着重对学生在研学旅行中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进行全面评价。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是如今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世界形势下所必备的能力,通过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进行全面评价,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不断提升。

第二,加强对学生在研学旅行中团体协作能力的评价。团队协作的定义是为了实现某种既定目标所显现出来的一种资源共享和协同合作的精神,良好的团体协作有利于团体氛围的培养和团队目标的實现。在研学中,加强团队协作能力的培育,有助于集体观念的培养,增强合作意识,有助于人际交往。

第三,注重过程性和持续性评价。即是说,不仅要关注学生在研学过程中的各种能力,同时,要在活动结束后进行持续性的观察和评价。因为研学的目的是希望学生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上有所提升,且是长期性的,而短暂性的效果并不是研学的价值目标。持续性的观察既可了解到研学的作用是否起到实效,也有利于进一步改进研学模式,增强研学的价值性和效用,使得学生能够在研学中真正获得成长。

(四)总结推广特色经验,突显社会价值

好的经验做法只有充分展示出来,在全社会推广发扬,才能发挥更大更好的社会效应。要在梳理总结典型经验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开展全方位、立体式的宣传和推广,政府、社会和学校要加强联动和沟通,充分利用“互联网+”模式以及各种文娱载体积极宣传成效背后的典型做法。这就是要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引领,达到以点带面、带动全局的效果,推动研学旅行新模式落到实处,并在实践中不断更新完善。同时,基于浙江特色的研学模式创新经验可以在浙江省作为试点成功运用后,推广至周边省份乃至全国地区,形成具有普遍推广意义的经验或模式,为各省构建具有本省特色的义务教育阶段背景下新型研学旅行体系提供重要借鉴。

参考文献

[1]路竣麟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新征程[J].综合实践活动研究,2018(10).

[2]朱长华.研学旅行重在提升课程品质[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8(6).

[3]吴静涛.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化问题的成因及纾解[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9(8).

[4] 梁烜 .中小学研学旅行的现状分析与有效实施策略[J].中国教师,2017(9).

[5] 康秀云,王言胜.习近平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重要论述的三维向度[J].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18(4).

绍兴文理学院 浙江 绍兴 312000

猜你喜欢
义务教育劳动教育
邓颖超的妇女劳动教育思想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税费改革与我国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改革研究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教师资源配置研究的三重解读
信息技术走进山区教育,揭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篇章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