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诚
(山东泰安煤矿医院普外科,山东泰安 271002)
食道癌在消化道恶性肿瘤中较为常见,其可发生在食管上、中、下段,而发病位置中最常见的是中下段食管,中下段食管癌患者以进食吞咽困难、进食哽噎为主要临床表现[1-2]。对于该病临床上常给予手术治疗,常见的手术方式为左开胸术,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安全性相对不高。有研究指出,对中下段食管癌患者采取改良式上腹右胸两切口术不但效果显著,且并发症较少,安全性较高[3]。鉴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改良式上腹右胸两切口术对中下段食管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和安全性,以进一步探究改良式上腹右胸两切口术的疗效,作如下报道。
1.1 一般资料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山东泰安煤矿医院收治的75例中下段食管癌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38例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19例;年龄42~75岁,平均(59.63±2.52)岁;病灶位置:中段20例、下段18例。对照组37例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19例;年龄43~76岁,平均(60.25±3.02)岁;病灶位置:中段20例、下段17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患者或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本研究获得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符合《外科学》[4]中的相关诊断标准者;经X线、钡餐检查可见食管存在狭窄、管壁不光滑、黏膜被破坏者;经纤维镜或胃镜检查可见食管内黏膜破坏、溃疡处存在菜花状样新生物者。排除标准:精神疾病者;重要脏器功能异常者;存在喉返神经麻痹、远处淋巴结转移征象者。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左开胸术:术前进行双腔气管插管,单肺通气,复合麻醉,患者取右侧卧位,以左后外侧第6肋间作为进胸的手术切口,先探查胸腔,再游离食管,对食管旁、隆突下淋巴结进行彻底清扫,切开左膈肌,探查腹腔,游离胃,保留胃血管弓和网膜右动脉网膜,并对腹腔干周围、胃左动脉、贲门旁淋巴结进行全面清扫,距离肿瘤上缘5 cm以上处对食管进行离断,远端根据肿瘤涉及范围对部分近胃端或贲门切除,采取食管-胃弓上或弓下吻合术,部分采取左颈部吻合,留置胃管和胸腔纵膈引流管,关闭切口。观察组患者实施改良式上腹右胸两切口术:术前进行双腔气管插管,单肺通气,复合麻醉,患者取左侧卧位并合理右后倾,以右胸后外侧第4或5肋间为进胸位置,作手术切口,确定肿瘤位置,切断奇静脉,游离食管周围结缔组织、胸段淋巴结组织,方便肿瘤病灶分离,淋巴结清扫时采取超声刀或电刀电凝,防止损伤喉返神经,若清扫期间出现纵膈位置的肿瘤外侵需结扎胸纵膈,后置留胸导管,然后于上腹正中位置行手术切口,进腹腔后对胃大、小弯及时游离,游离期间防止损伤静脉和血管弓损伤,切断左动脉切断后,对动脉和贲门部位的淋巴结进行清扫,后牵拉将胃部牵拉至合适部位,方便暴露胃后血管暴露,使用超声刀对贲门小弯等位置的淋巴结进行清扫,常规清扫完成后对食管、幽门行常规吻合,留置胃管,留置后关闭切口。两组患者术后均观察1周。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包括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住院时间、鼻胃管置留时间、手术时间、经口进食时间。②比较两组患者免疫功能,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3 mL,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8+百分比,并计算CD4+/CD8+比值。③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周并发症(吻合口瘘、膈疝、肺部感染、肺不张、低氧血症)发生情况。④采用院内自制满意度量表评估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周满意度,项目包含术后康复、并发症、症状改善等,分值范围0~100分,其中80~100分为满意,61~79分为一般满意,60分以下为不满意。总满意度=(满意+一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4.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以[例(%)]表示计数资料(并发症、满意度),行χ2检验;以(±s)表示计量资料(手术指标、免疫功能),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手术指标 观察组患者淋巴结清扫数目显著多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经口进食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鼻胃管置留时间、手术时间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2.2 免疫功能 与术前比,术后1周观察组患者CD4+百分比、CD4+/CD8+比值与术前比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升高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组内、组间CD8+百分比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2.3 并发症 观察组患者术后1周并发症总发生率(7.89%)显著低于对照组(32.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满意度 观察组患者术后1周总满意度(94.74%)显著高于对照组(67.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比较(±s)
?
表2 两组患者免疫功能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免疫功能比较(±s)
注:与术前比,*P<0.05。
?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表4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例(%)]
食管癌的复发率、转移率均较高,增加了治疗难度,在中下段食管癌的治疗中,手术切除作用较大,按照肿块的具体位置对手术切口进行合理确定,使病灶切除率显著提升,但左开胸术的安全性相对不高[5]。
改良式上腹右胸两切口术又称改良式Ivor-Lewis术,该术式更加利于进行吻合操作,可达到无张力吻合的目的,同时腹部切口可彻底进行胃游离,且不影响术野,可在持续直视状态下实施吻合手术,所以该手术方式有较高的操作安全性,术后出现肺部感染、吻合口瘘等并发症的概率较低,进而可缩短住院时间,利于患者恢复[6-7]。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淋巴结清扫数目显著多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经口进食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术后1周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总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鼻胃管置留时间、手术时间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表明改良式上腹右胸两切口术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中下段食管癌患者的手术指标,安全性较高,应用价值较高。
T淋巴细胞在机体抗肿瘤免疫效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改良式上腹右胸两切口术能够避开主动脉弓对术野的影响,有利于胸腹淋巴结清扫和病灶的彻底切除,同时不会对膈肌解剖结构造成严重破坏,防止食管裂孔重建,有助于减轻患者术后的炎症反应,利于患者预后[8-9]。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1周观察组患者免疫功能优于对照组,表明改良式上腹右胸两切口术可改善中下段食管癌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状况,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综上,改良式上腹右胸两切口术可改善中下段食管癌患者的手术指标和细胞免疫功能状况,安全性较高,应用价值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