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固定支架牵引复位结合微创内固定系统钢板治疗胫骨骨折对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2021-06-12 15:23芦北极霍维玲赵云龙
大医生 2021年3期
关键词:全血患肢胫骨

芦北极,马 超,霍维玲,赵云龙

(徐州市中心医院骨科,江苏徐州 221009)

胫骨骨折主要包括胫骨平台骨折和胫骨骨干骨折,是临床常见创伤性疾病类型,胫骨平台骨折主要表现为膝关节活动受限、肿胀疼痛,胫骨骨干骨折主要表现为小腿疼痛、肿胀,可能存在异常动度和畸形,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与生活质量[1]。临床多通过手术治疗胫骨骨折,以重建患者解剖结构、恢复患者关节功能为主要治疗原则。常用的手术方法为常规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但该术式为达到骨折部位的坚强固定和良好复位,需广泛剥离骨膜,使骨面和钢板密切接触,严重破坏了骨折端血供情况。近年来临床上强调微创技术的应用,提倡外固定支架牵引复位,为骨折愈合提供适宜的生物学稳定性基础,结合微创内固定系统(LISS)的钢板内固定对骨折端血运的破坏更小,能够保证骨折碎块仍有骨膜提供的血运[2]。本研究旨在探讨外固定支架牵引复位结合LISS钢板治疗胫骨骨折对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与安全性,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徐州市中心医院2015年6月至2019年7月行手术治疗的单侧闭合性胫骨骨折患者83例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40例)和B组(43例)。A组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20~66岁,平均(40.12±7.12)岁;伤后至手术时间1~4 d,平均(2.42±0.79)d。B组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17例;年龄21~67岁,平均(42.34±10.56)岁;伤后至手术时间1~4 d,平均(2.34±0.81)d。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符合《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3]中关于胫骨骨折的诊断标准者;单侧肢体胫骨闭合骨折者;无手术禁忌证者。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多器官损伤者;伴有肢体严重软组织、血管、神经损伤者;病理性骨折或恶性肿瘤患者。

1.2 方法 A组患者接受常规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术前为患者进行X线检查,明确骨折部位与类型后,协助患者取仰卧体位,常规消毒铺巾,连续硬膜外麻醉后,将气囊止血带置于患者患侧大腿中部;将骨折线作为中心作前侧切口,剥离骨膜后将骨折断端充分暴露,复位后将钢板置于其中,在胫骨远端、近端分别植入3~4枚螺钉固定。B组患者接受术中外固定支架牵引复位结合LISS钢板治疗:将患肢保持中立位,在胫骨结节、腓骨头前1.5 cm处水平打入1枚牵引钉,在跟骨结节处水平打入1枚牵引钉,两钉之间连接外固定支架,适当牵引;在C型臂X光机透视下矫正力线后固定外固定支架,大部分骨折块可在软组织的牵引下复位,如遇到不能自动复位的骨折块,可使用皮外点式持骨钳钳夹,皮外按压技术复位,对于复位困难的较大骨折块,如果有软组织嵌入,需要精准定位,取小切口,清理嵌顿软组织,复位后螺丝钉固定;多角度透视满意后,调整固定外固定支架;在内踝下作一3 cm切口,在胫骨内侧打开皮下隧道,选择长度合适的LISS钢板,插入皮下隧道,作一1 cm小切口在相应位置打入螺钉;拆除外固定支架,多角度透视满意后冲洗缝合;全程保证外固定支架的无菌操作。两组患者均于术后随访9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术后9个月临床疗效,显效:患者治疗后骨折固定稳定性较好,经X线检查结果显示对位、对线均良好,患肢功能恢复良好;有效:患者骨折固定尚可,对位、对线较好,患肢功能恢复一般;无效:骨折固定不确切,对位、对线不满意,患肢功能恢复较差。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②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采集两组患者空腹静脉血5 mL,使用德国哈克旋转流变仪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血浆黏度(PV)、低切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③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伤口感染、皮肤坏死、骨折延迟愈合、踝关节疼痛。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术后9个月B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例(%)]

2.2 血液流变学 与术前比,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PV、低切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水平均降低,且B组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s,mPa·s)

表2 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s,mPa·s)

注:与术前比,*P<0.05。PV:血浆黏度。

?

2.3 并发症 B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胫骨骨折是临床常见的一种骨折类型,良好的手术方式对胫骨骨折患者的治疗与预后至关重要。经典的胫骨切开复位内固定技术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但因其术中切口大,会对患者患区的局部供血产生负面影响[4-5]。

随着生物学内固定(BO)理论的发展,LISS钢板逐渐被应用于临床病患骨折治疗,其具有创伤小、不干扰骨折端内环境的优点,正在被临床广泛接受[6]。术中应用外固定支架对患肢进行牵引复位,不会对皮肤软组织造成二次伤害,外固定支架可以维持过度牵引,有助于骨折端复位和释放嵌顿软组织,复位后容易固定,不用持续牵引,且置入钢板螺丝钉时不会影响骨折端的对位,置入钢板螺丝钉后,拆除外固定支架,可以重复利用,不会对患者产生过大的经济压力[7-8]。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9个月B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高于A组,且B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A组,表明外固定支架牵引复位结合LISS钢板治疗胫骨骨折可提高患者临床疗效,且安全性较好。

血液流变学指标会在患者骨折发生后呈明显变化,主要表现为PV、低切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的升高,增加血液粘稠度,引起机体血液循环障碍[9]。LISS钢板不开放骨折端,可以保护骨折端的内环境,保留骨屑与生长因子,减轻对骨膜的破坏,有利于骨质的愈合;患者进行外固定架反向牵引复位,通过有限切开,能够有效改善骨折周围血供情况,提高患者骨折愈合能力,同时该术式术中对患者软组织的损伤相对更小,从生物学角度而言,通过牵张骨膜,能够有效复位骨块,保留骨块原有血运,可有效降低患者血液黏稠度,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10-11]。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1个月B组患者PV、低切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水平均低于A组,提示外固定支架牵引复位结合LISS钢板治疗胫骨骨折可改善胫骨骨折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

综上,外固定支架牵引复位结合LISS钢板治疗胫骨骨折可提高患者临床疗效,并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且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猜你喜欢
全血患肢胫骨
胫骨内侧开放楔形高位截骨术中矢状位截骨倾斜角度对胫骨平台后倾角的影响
献血几百次是真的吗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献血间隔期,您了解清楚了吗?
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37例
3D技术打印在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应用及护理
不足量全血制备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研究*
献血的间隔期需要多久
乳腺癌术后护理干预对患肢功能锻炼康复的影响
乳腺癌术后患肢早期功能锻炼的护理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