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职学生普通话能力的教学方法探究

2021-06-11 08:32张丹丹
山西青年 2021年10期
关键词:普通话线下语言

张丹丹

(酒泉职业技术学院,甘肃 酒泉 735000)

普通话是我国通用语言,是打破方言障碍实现无障碍交流的语言工具。高职院校开设普通话课程,通过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实践性练习,让学生掌握标准、规范的普通话。因此,提高普通话教学水平对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有重要的影响。

一、教学现状

(一)普通话课程的认知程度不够

学生对学习对这门课程学习的欲望不高,对普通话课程更是不够重视。甚至,部分学生认为普通话课程没有开设学习的必要。而这些学生并不熟知处于信息时代,信息处理、传输手段不断更迭的节奏下,人机对话、口语机译的发展模式,对掌握标准的普通话是实现办公现代化的必备条件。掌握标准的普通话对个人发展有很重要的影响。

(二)教学安排不合理

课程学时不合理。普通话课程是一门以理论知识、实践训练相结合的课程,重技能训练,不是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的课程。多数高校普通话课程的教学计划只安排一个学期,周学时2课时,总课时数不超过40学时,用15至17周的教学时间,达到改善学生十多年语言习惯、语音面貌的教学要求,难度太大。并且理论知识、技能训练的课时比重安排不合理,训练时间远远不能满足提高学生实践训练的要求。

课程教学形式不合理。以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普通话课程安排为公共选修课,以线上或线下形式完成教学,但不作为必修课要求所有学生学习。线上教学,以引入优质资源课程安排学习,但是效果反馈单一,虽然有视频学习、章节测试、期末考试等环节成绩,但没有与学生面对面的考核,不能真实了解学生的普通话掌握及使用情况。线上学习形式,高职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不高,图1是我校使用的线上学习平台—智慧树学习平台公司数据分析。

图1 学习效果分析

从表内数据可以看出,学习效果并未与日益丰富的线上课程数量成正比增长,课程视频完成率、成绩合格率、优秀率都在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线下教学,该课程安排30学时,用15次授课完成教学任务(其中包含1次课程考试)。也就是说用14次课程完成普通话的语音训练及普通话等级测试的培训,教学任务非常繁重。学生课上实践训练的时间不够,课后很难巩固提升。作为全校性公共选修课,一般安排为大班额授课,课堂容量在50-80人不等,学生人数较多,在课堂时间内教师很难对学生进行发音的纠错与指导;多数学生选此课程都是为了好得学分,并不是真的想通过课程的学习、训练,改善自己的语言面貌和普通话水平,因此上课不认真听、不开口练的情况非常普遍。上述因素都会让教学环节的开展变得非常被动。

(三)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参差不齐

近年来,高职院校的招生数量日益增加,当学生人数增多的同时,也让每个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展现得更加明显。从普通话掌握程度来说,各地域的学生语言面貌有较大差异,日常生活中使用普通话交流的地域的学生,普通话比以方言为主要交流方式地域的学生要好,而且城市学生的语言能力要强于农村学生,对语言的接受、学习能力更强[1]。

二、教学主体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民族之间的语言差异非常大。大部分高职院校招生是面向全国,少部分高职院校的生源则是以本省或周边省份为主。以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主要面向甘肃省招生。据统计,2016级新生共2583人,农村户籍有2371人;2017级新生共2970人,农村户籍有2480人;2018级新生共3106人,农村户籍有2836人。

由此看出,农村籍大学生已是该校生源的主体群体。他们从小在农村,十多年的生活家庭生活、教育环境使得他们习惯在方言环境中学习和生活,对普通话的学习不多、使用不够。进入大学后,他们只有在课堂、餐厅等少数场合使用普通话交流,多数时候依然使用方言,尤其是同一个地域的学生经常是无环境限制地使用方言交流,并不以为此举有何不妥。师生在课后交流中发现,很多农村籍大学生说他们在用普通话交流时经常存在“害羞、不自信、害怕、慌张”的状况,不会说、不敢说、不愿说的负面情绪影响他们张口说普通话[2]。

许多大学生从内心来说,学习普通话的积极性不高,认为只要说的话别人听懂就行,没有必要花时间花精力去学习普通话。在普通话课程的考试和等级测试中视为应试学习,只求合格过关,采用突击应试方法,比如回避不会发的音节,加快语速等等。当学习只注重考试结果,不注重学习过程,普通话的学习、考核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和价值。

三、教学的改进措施

(一)加深学生对普通话教学课程的认知程度

从学校层面加强对普通话课程重要性的宣传力度,才能从根本上改变高校学生对普通话教学课程的学习态度。利用普通话宣传周时间,通过学校广播、微信公众平台、校园网等方式,让学生充分认识掌握普通话的必要性、重要性。

(二)调整普通话教学安排

合理安排普通话教学任务,是改善学生对普通话掌握程度的最直接、有效的办法,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加强普通话课程的学分、总课时数。科学、合理的分配理论知识、实践练习的课时数。把教学重心放在学生的实践练习上,增加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

(三)改进教学方法

1.不再以理论讲解为主,范读、跟读为辅助的教学方法

按照“发音理论讲解一示范一跟读一齐读—单读—点评—纠正”的步骤训练,以学生为中心,给学生示范、展示的机会,教师有效纠正、指导。重难点音,坚持精讲多练,边讲边练。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2.线上+线下互补教学模式

线上或线下教学模式都有无法规避的不足,将线上与线下教学模式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提升学习效果。线上视频课程作为线下学习的补充资料,不再作为主导的学习方式,避免无人监管学生使用第三方软件刷课、作弊等行为。在规定时间段内学生完成视频的学习,线下授课教师同时担任线上课程校内指导教师,实时监测学习进度。线下课堂里将线上学习内容以知识回顾、学生练习展示的形式检测或巩固学习效果。以混合模式开展教学,避免课堂形式的单一性,语言学习的局限性。

(四)拓展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不能单一的以普通话测试材料为中心,选取经典话剧《日出》《家》《茶馆》《骆驼祥子》等视频,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学习演员的吐字、发音,给学生分配角色饰演话剧人物,让他们通过独自练习、分组排练、集体汇演等环节,从发音、语感、语速、情感体验等多方面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舞台剧目角色扮演穿插教学全过程,创新性的教学方式,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及影响力,避免课堂上操练死角的出现,扩展学习的时间与空间。让所有学生获得较多的练习时间。不同能力的学生均有参演机会,不仅提升自学的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们的互相协作精神。让普通话说得好的同学成为其他组的顾问,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照顾了学生学习差异,还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集体汇演话剧环节,肯定了学生的努力,又鼓励了学生互相交流、学习,既知道自己的程度,亦可以观摩其他同学的表现,达到互励、互勉的作用。教师透过这个活动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程度,便于后续跟进教学,针对学生的弱点加强训练。

(五)借助信息化手段,提高学习效率

充分利用手机APP平台自主练习。学生在课余时间应用网络平台和新媒体,进行语音训练或交流。比如手机App平台中针对普通话学习、测试的“普通话测试”“普通话学习测试”“汉字发音训练”“我是主持人”等多个APP,设置了模拟测试、命题说话、短文阅读、考试经验等多个模块进行专项训练;“普通话小镇”App是推广普通话公益游戏,在学习的基础上又增加了闯关趣味性,寓教于乐的形式让学生高效利用软件线上发音模拟测试,这些学习App既能整理常错字集还可以自纠错误反复正。日常使用频率最高的“微信”,也可以辅助学生进行普通话自主练习。学生之间进行语音输入并发送,使用“转换成文字”功能进行文字转换,根据文字正确率监测个人语音输入的准确性,并以此作为参考反复练习,新媒体的监测功能,帮助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利用课后时间进行语音练习,又提升学生课后普通话的使用率和张口率[3]。

充分利用“喜马拉雅”“配音秀”“配音达人”等APP,提升语言练习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课后的作业提交不再以测试作品的朗读为主,学生集体评选出本周最热门的配音秀主题或片段作为本周作业,配音作品提交后由授课教师、3—5名学生组成评审团进行评分,配音成绩计入平时成绩,并增加过程性学习成绩的比重。

(六)强化师资队伍语言水平

利用每周教研活动时间,组织教师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提高教师对语言规范化的认识,使教师充分认识到普通话既是教师职业语言,又是校园语言,增强教师说普通话,用规范字的自觉性。将普通话合格作为教师评优、评先、评职、晋级、参加各级评优课、观摩课、示范课以及教师业务考核条件之一。

四、结语

高校普通话教学存在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只有全面认识问题、分析原因,才能找到解决办法。网络和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给高校普通话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新挑战,根据新时期的要求,结合学生的特点,采用新教学手段,才有可能提高普通话课程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普通话线下语言
“线上+线下”混合式体操教学的应用研究
2022年4月部分家电线下市场简评
COZMINE线下集合店
语言是刀
我是中国娃爱讲普通话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我有我语言
17
ONE⁃MAN UNIVERSITY
广而告之推广普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