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雅琪 许留刚 河南省周口市中医院 儿科 急诊科 466000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感染科常见病之一,由EB病毒感染造成单核巨噬细胞增生,患儿临床主要表现为疲劳、高热、淋巴结肿大等症状,且病情的严重程度差异大,严重者可致肝坏死及急性上呼吸道梗阻,对患儿生命健康造成一定程度的威胁[1]。因此,早期治疗可尽早控制病毒的复制,阻止病情发展,且该病现临床尚无特殊的治疗方法,一般采用对症支持治疗,给予高热患者合适的退热剂,而抗病毒治疗则主要使用更昔洛韦和干扰素,早期治疗均可缓解患儿口咽部的排毒量,有利于预后,而两种治疗方案的优劣比较,临床依旧存在较大争议[2]。本实验旨在探究以上2种药物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并取得一定成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2月—2018年1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7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为受试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男24例,女11例,年龄5~11岁,平均年龄(7.5±2.1)岁,病程4~12d,平均病程(6.4±1.3)d,低热18例,高热17例;对照组男22例,女13例,年龄4~12岁,平均年龄(7.1±2.6)岁,病程4~10d,平均病程(6.4±1.4)d,低热20例,高热15例。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程及发热情况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 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断标准[3];(2)异常淋巴细胞比例≥10%;(3)患儿家属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对本研究使用药物过敏者;(2)近1个月曾服用干扰素;(3)严重肝肾功能不全。
1.3 方法 两组患儿均给予对症治疗,包括保肝、退热等。对照组患儿给予干扰素治疗: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生产企业:北京三元基因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规格:50μg/支,国药准字:S19990035)采用肌肉注射的方式,1μg/kg,qd,疗程7~14d;观察组给予更昔洛韦治疗(生产企业:丽珠集团利民制药厂,规格:10ml∶0.125g,国药准字:H20051538),适量注射用水稀释后浓度达50mg/ml,静脉滴注初始剂量为5mg/kg,2次/d,恒定速率静脉滴注,每次滴注时间为60min以上,连用7d,7d后改为5mg/(kg·d),7d/周,治疗期间可根据需要进行全血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以防粒细胞减少症、贫血等的发生,总疗程10~14d。
1.4 观察指标 (1)于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采用上海开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流失细胞仪检测两组患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CD3+、CD4+、CD8+);(2)治疗过程中记录两组患儿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肝肿大、脾肿大等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其中淋巴结、肝肿大、脾肿大等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指的是肿大淋巴结、肝脏和脾脏缩小1/2的平均天数;(3)对比两组恶心呕吐、皮疹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比较 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儿CD4+、CD4+/CD8+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提升(P均<0.05),且观察组变化大于同期对照组(P<0.05);CD3+、CD8+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均<0.05),观察组CD3+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而两组治疗后的CD8+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比较
2.2 两组临床症状恢复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儿发热及咽峡炎症状恢复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而两组患儿淋巴结、肝肿大、脾肿大等临床症状恢复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恢复时间比较
2.3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两组患儿恶心呕吐、皮疹及消化道症状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n(%)]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属于儿童感染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造成患儿机体免疫能力下降,该病由EB病毒引起,通过EB病毒与B淋巴细胞上的相应受体结合,从而产生新型抗原[4]。T、B淋巴细胞交互作用被激活,促进炎性因子的分泌,进而造成感染[5]。且相关研究表明,急性期患儿体内CD4+、CD4+/CD8+含量严重下降,免疫系统被活化,进而促使患儿产生发热、咽峡炎等症状,若不及时治疗,随着EB病毒的感染加重,甚至会引发肝坏死及急性上呼吸道梗阻,严重威胁患儿生命健康,且EB病毒与子宫癌、肺癌、胃癌等一系列癌症有密切关系[6]。
现临床治疗主要采用对症支持治疗,其中抗病毒治疗是临床治疗该病的重要步骤,而常用的抗病毒治疗药物包括干扰素及更昔洛韦两种[7]。其中干扰素可通过阻止病毒核酸蛋白的合成,从而限制其繁殖,同时还可抑制病毒复制所需酶的含量,并调节机体内抗病毒状态及免疫系统效应,从而增强其免疫功能,直接清除机体内病毒感染的细胞[8]。而更昔洛韦则是属于广谱抗菌剂的一种,其开环结构进入人体后可在病毒胸苷激酶的作用下转化为三磷酸化合物,从而可发挥其竞争性抑制病毒DNA聚合酶的作用效果,通过直接掺入病毒宿主细胞的DNA,产生抑制DNA合成的效果,且在病毒感染细胞内的浓度极高,大约为正常细胞的100倍,可发挥长效作用[9]。
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CD4+、CD4+/CD8+水平升高幅度及CD3+水平降低幅度均明显大于对照组,且发热及咽峡炎症状恢复时间更短,提示更昔洛韦及干扰素均可有效改善患儿临床症状,缓解其病情发展,而更昔洛韦短期内治疗效果更好,与相关文献一致[10]。分析原因,可能是因为更昔洛韦对宿主细胞多聚酶的抑制作用较弱,患儿不易产生耐药性,且早期使用该药可有效抑制病毒复制,再者该药在正常细胞内不会被磷酸化,因而无毒害作用[11]。
另外,两组仅存在个别患儿出现相关不良反应,且无须干预便可恢复,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两组治疗方案均安全有效,但本研究样本较小,观察时间较短,有待改善再做深度探讨。
综上所述,更昔洛韦及干扰素均可有效缓解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临床症状,且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轻微,无须干预即可恢复,安全性高,但更昔洛韦在缓解患儿发热及咽峡炎症状方面更具有优势,更能有效调节患儿体内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