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方言的名词性前导式歇后语

2021-06-09 08:22
华中学术 2021年1期
关键词:所指歇后语恩施

吕 行

(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一、引言

方言歇后语具有特殊的词汇学地位,往往反映了方言的地域、文化、风物、农耕等特色,其语义表达方式及色彩等也别具风格。方言歇后语是方言研究的课题之一,如张光明分析了方言歇后语用成语、谚语、惯用语作“注”的各种情况及功能,揭示了方言歇后语结构、语义特点[1];邓梅探究了贵州方言歇后语中的贵州文化元素[2]。恩施方言歇后语研究在中国知网中仅检索到何爱晶[3]的文章,文章从心智哲学的视角分析了恩施方言歇后语的生成机制。从现有文献来看,方言歇后语的研究较为薄弱,研究深度和广度都有待推进与拓展。

歇后语由两部分构成,根据两部分的语义性质与功能,也为了方便称说,我们把前面部分叫做“前导语”,即导引出“歇”去“后”面部分的话语;后面部分叫做“后解语”[4]。

前导语大多是一个动词性陈述结构,如:“木匠出犁弓——以弯就弯。” (来凤)恩施方言歇后语中,不少前导语是一个名词性的指称结构,如:“竹竿上的桠巴——外甥(生)。” (来凤)这类歇后语可以叫做“名词性前导式歇后语”。

本文讨论恩施方言的名词性导引式歇后语的结构形式、语义构成及认知机制。

本文的语料来自《宣恩民间语汇》[5]《来凤民间谚语与歇后语》[6]《鹤峰民间谚语与歇后语集》[7]《利川谚语歇后语谜语》[8],引例一般不注明具体出处。

二、名词性前导式歇后语的结构形式

(一)前导语的结构形式

名词性前导语由名词性短语、名词或名词性主谓结构构成。

1.偏正短语

名词性偏正短语做前导语,引出后解语。名词性前导语式歇后语大多是这类结构形式。偏正短语的定语主要是体词性的、谓词性的。

体词性定语类。体词性定语由名词、名词短语、数量短语等构成。如:

干田里的黄鳝——莫想溜 阎王爷的文章——鬼话连篇

石磨的脾气——推一下动一下 八十斤的烟杆——劲在嘴巴上

上例的定语分别表示处所、人物、事物、数量。

谓词性定语类。谓词性定语由动词、形容词及其短语构成。如:

没熟的葡萄——酸气十足 煮烂的鸭子——嘴硬

剥皮的青藤——一丝不挂 两个人说的话——没有旁证

老了的石榴——尽是点子

上例定语结构是:偏正短语、动补短语、述宾短语、主谓短语、形容词。

偏正式前导语中,定语限定、修饰、说明后面中心语的特征情况,是导引后解语的重要内容,或者说是后解语的有机构成部分。

2.名词及其联合短语

单个名词性词语可以做前导语,引出后解语。如:

三脚猫——到处跑 鸡毛掸子——尽招灰

油炸麻花——干脆

这类前导语名词内部是偏正结构,前面部分说明后面部分的特征,后面部分是概念类别,如上例偏的部分分别是“特征”“质料”“制作方式”。

名词性联合短语做前导语,引出后解语。前导语用两个各具特征的事物引出后解语。如:

一篮筷子一篮碗——两难(篮)(恩施方言,[l]、[n]不分,“篮”“难”同音)

3.主谓结构

两个名词性词语之间蕴含有动词,是主谓结构。如:

一枪一只麻雀——得了(鸟)(恩施方言,[l]、[n]不分,“了”“鸟”同音)一口箱子两把锁——双保险

上例两个名词间蕴含有动词“打”和“锁”。

(二)后解语的结构形式

后解语是说明前导语引出的事理的,与前导语相比,结构形式丰富,可以是各类体词性或谓词性词语。如:

水牛的肚子——草包 水里的石子——沉着

旗杆上的灯笼——高明 两条腿的凳子——稳不住脚

妹妹的花鞋——哥哥你莫想 纸糊的灯笼——一戳就穿

上例的后解语分别是:名词、动词、形容词、述宾短语、主谓短语、紧缩短语。

(三)整体语法结构关系

名词性导引式歇后语的语法结构的突出特征是,前导语是一个名词性词语,后解语既可以是体词性词语,也可以是谓词性词语,整体语法结构呈现出多种关系。

1.陈述关系

前导语是被陈述对象,后解语相当于谓语,判断说明前导语的情况。

后解语是名词性的判断,说明人或事物的属性。如:

八十岁的哥哥——老兄老弟 八月间的秧苗——老道(稻)

后解语是动词性的陈述,说明人或事物的行为特征。如:

戏台上的夫妻——有名无实 中药铺的生姜——是个引子

后解语是形容词性的陈述,说明人或事物的性状特征。如:

三个婆娘六个奶——不多不少 属兔子的——胆小腿长

2.复句关系

前导语与后解语隐含着某种复句式逻辑关系。这类歇后语一般构成紧缩复句,前导语一般是话题,后解语一般是紧缩短语。如:

一撮黄土一担水——只有和稀泥 开春的长虫(蛇)——不死都要脱层皮

大道上的驴——你不骑我骑 大森林里一片叶——有你不多无你不少

3.同位关系

前导语与后解语从两个不同角度说明同一个人或事物,两部分隐含着判断关系,可补出“是”字:

大流子的弟弟——二流子 宋三的弟弟——送(宋)死(四)

山间的葫芦包(蜂窝别名)——一窝蜂

三、名词性导引式歇后语的语义

歇后语的语义分析可以有结构成分和整体结构两个角度;结构成分语义又分为前导语和后解语两个部分。因此歇后语语义分析有三个方面:前导语、后解语、整体结构。

(一)前导语语义

名词性导引式歇后语的前导语语义表示指称:指称某个事物、人物、文化及少量的杂类。

表示事物,即具有某种特征的动物、植物、作物、工具、器具、衣物等,不易遍举。如:

水里的泥鳅——滑得很 千年的老树——根子深

九十月的红辣子——老交(椒) 木匠的墨斗——一条黑线

几十年的铺盖——老辈(被)子 妹妹的花鞋——哥哥你莫想

表示文化概念,主要是表示文化、习俗或虚构的人物、神鬼等事物。如:

孔夫子的褡裢链——书呆(袋)子 阎王爷的文章——鬼话连篇

猪八戒的嘴巴——就知道吃喝 土地庙的菩萨——不是人

戏台上的武打——先就有哈数(套路)

表示人物,主要是富有特点的各类人、人体器官。这类歇后语较少。如:

八十公公七十婆——老夫老妻 半天云里的巴掌——高手

表示其他概念,这是些不易归入上述类型的杂类。如:

一二三五六——没事(四) 案板上的买卖——斤斤计较

脚上的泡——自己走出来的 米筛的任务——管粗不管细

上例前导语分别表示数字、交易、疾患、功能。

(二)后解语语义

后解语是对前导语的解释,大多是说明某个事理的,少数是描写人或事物的。

说明事理的,有的是直接说明(A),有的是暗喻(B),有的是双关(C):

A两个人说的话——没有旁证 戏台上的官——做不长

B阎王爷的文章——鬼话连篇 无底的天坑——大漏洞

C三月间的青菜——上台(苔)了 戏台上的小钩锣(打节奏的小锣)——想(响)在节骨眼上

描写人或事物的,一般是有某种特征的人或事物。有的是直接描写(A),有的是双关(B):

A八十岁的哥哥——老兄老弟 百十年的马桑树——老得腰弓背驼

B外公的儿子——就(舅)是他 八十年的棉絮——老辈(被)子

(三)歇后语整体语义

名词性前导式歇后语与一般歇后语不同,整体上是一个表述结构,前导语是被陈述对象,后解语陈述、描写、说明前导语的情况。根据歇后语整体语法关系,整体语义大致有三类:

1.陈述一种情况

前导语与后解语可以构成一个主谓结构,整个歇后语相当于一个单句,这类歇后语的后解语由谓词性词语构成。上文的陈述关系类属于这类情况。又如:

螺蜘的屁股——拐弯多→螺蜘的屁股拐弯多

山上的马桑树——成不了材→山上的马桑树成不了材

拜堂的夫妻——谢天谢地→拜堂的夫妻谢天谢地

2.说明一个事理

前导语与后解语可以构成一个紧缩复句,这类歇后语的后解语由紧缩短语构成。上文复句关系类属于这类情况。有的是前导语可以看做主语,例如:

山里的泉水——只能出不能进→山里的泉水只能出不能进

九月间的蚊子——吃人血汗到头了→九月间的蚊子吃人血汗到头了

有的是前导语可以看做话题,例如:

地上的影子——你走他也走→地上的影子,你走他也走

地面上的水——哪里低往哪里流→地面上的水,哪里低往哪里流

3.说明一种人或事物

前导语与后解语由名词性词语构成,两部分从两个角度说明同一人或事物的特征。上文的同位关系类属于这类情况。又如:

老九的弟弟——老实(十)娃娃 判官的内脏——鬼心鬼肠

南天门的桅杆——光棍

四、名词性导引式歇后语的认知机制

(一)歇后语语义的三重性

歇后语的语义有着三重性:A前导语语义→B后解语语义→ C所指语义。

前导语是歇后语的语义起点,引起后解语,后解语语义指向言者所要表达的真正语义。

干田的黄鳝→莫想溜

A干涸稻田里的黄鳝鱼→B不能也就别想溜来溜去→C比喻别想溜掉不干某事

一个歇后语是一个语义结构链:前导语相当于一个起兴语,说出一种情况,这一情况可以引起后解语;后解语是语义中心环节:言内,前承前导语,是对前导语的解释或说明;言外,后启所指语义,是所指语义的表达形式。因此,歇后语的三重语义认知机制就有两个枢纽点:一是前导语语义与后解语语义;二是后解语语义与所指语语义。

(二)前导语与后解语的认知机制

前导语与后解语的认知机制,就是人们是如何由前导语识解(construal)出后解语的语义的。在歇后语语义识解链中,前导语是起点,后解语是枢纽。

1.前导语表达事物的两个特征点

马国凡、高歌东等[12]指出,歇后语的前后两部分有两个相似点。前导语所表示事物的特征点,与后解语的语义相契合,构成两部分语义联系点。这种联系点是歇后语的构成所在,如果没有这种联系点,也就没有歇后语。名词性歇后语的前导语语义具有两个语义特征点,这两个特征点由前导语语义的两部分构成:

偏正结构,由定语与中心语构成:出窠的蜂子(满天飞);教场坝的麻雀(练大了胆)。

联合结构,由两项联合词语构成:一丈高的楼,九尺长的梯[搭(达)不到]。

专有名词,由偏与正部分结构:鸡冠花(老来红)。

这种事物的两个特征,一般是显现的,如“蜂子”是自由飞的,“出窠”后便是满天乱飞;“教场坝”是练兵习武的地方,契合“练”,“麻雀”本来胆子小,在“教场坝”中就“练大了胆”。有的是蕴含的,如“一丈高的楼”,而只有“九尺长的梯”,蕴含着二者相差不配,因此“搭不到”;“鸡冠花”,蕴含着“老的时候”就“红”了。

名词性前导语大多是偏正结构,其定语和中心语分别构成特征点。定语是重要的表达点,同一事物名词带不同定语,可以构成不同的歇后语。例如:

A三伏天的扇子——逗人喜欢 冬天的扇子——没人喜爱

六月的扇子——闲不住 二四八月的扇子——有也可无也可

B城隍庙的扇子——扇阴风 阎王爷的扇子——扇阴风

C伏天的扇子——摇头晃脑 伏天的扇子——人人喜爱

上例前导语以“扇子”为中心语,换用不同的定语,构成了不同的歇后语,显示出很强的方言特色:A组不同的定语,导引出不同的后解语;B组不同的定语,导引出相同的后解语;C组相同的定语,导引出不同的后解语。

名词性歇后语与一般歇后语不同,少数前导语是专有名词,整体表示一个事物,分不出两个特征点,如“鸡毛掸子——尽招灰”。后解语表示前导语的功能。

2.后解语解释前导语的特征

后解语是解释性的,解释前导语的特征。

有的前导语表述的语义特征是显现的,后解语直接说明。如:

麻布袋,草布袋——一代(袋)不如一代(袋)

“麻布袋”是一袋,“草布袋”是一袋,前者质量好,后者质量差,一种袋子不如一种袋子。“不如”这一特征点隐含在两种袋子的并列对比中。

有的前导语表述的语义特征是隐含的。如上例的“不如”,又如:

干坡上的鸭子——走到哪里摆到哪里

“鸭子”常态是在水里游,在“干坡”上只能“走”,而鸭子走路的姿态特征就是摇摇摆摆。因此前导语隐含着“走”和“摆”两个特征,所以后解语是“走到哪里摆到哪里”。

3.由前导语识解后解语的机制

从前导语识解出后解语的语义,就是歇后语的认知机制。名词性歇后语的识解主要有如下机制:

(1)完型(gestalt)认知

Ungerer[13]提出,格式塔心理学家(gestalt psychologists)认为,人的知觉倾向于遵循“完型原则”(gestalt principles)。完型原则之一是“连续原则”(principle of continuation):“如果成分仅有几个片段,将被感知为一个整体。”也就是说人们认知片断事物时,并不是离散地而是连续地感知,把片段成分看作一个整体。Kathleen[14]认为“格式塔知觉组织原则”还有一条“闭合原则”(principle of closure),当知觉一个有空缺的图形时,人们“在头脑中将那个空缺填满,于是看到的是一个闭合、完整的整体图形”。这一认知机制产生了许多语言现象,如省略、蕴含、半截话等,人们可以感受那些有意无形的成分,就是完型的连续原则和闭合原则的反映。

歇后语总体来说是完型认知机制的反映。歇后语的表达形式是一个比较典型的非连续的、非闭合的语言形式,前导语是显现的形式,后解语是可缺省形式。当人们感知到前导语后,在格式塔知觉组织原则支配下,人们会自然地与后解语构成一个“完型”表达结构,自觉地感知歇去的后解语。后解语的语义已经作为完型的一部分被感知,因此可以歇去不说。

完型认知机制在名词性前导语式歇后语中尤为显著。前导语说出一个名词性词语,这个名词性词语所指称的人或事物所具备的性质、状态、功能、特征等等,构成后解语的语义。前导语与后解语构成一个“主语·谓语”式完型句法结构,或“话题·述题”式完型话语结构。例如:

开春的长虫(蛇)——不死都要脱层皮 萤火虫的屁股——亮通通的

开春时节,经过冬眠的“长虫”,必然有“即使不死也要脱层皮”的特点;“萤火虫”的特点就是“屁股亮通通”的。

(2)联想推演

由前导语所指称的事物,联想其性状、特征、功能等,推演出后解语语义。这是名词性前导式歇后语的主要认知方式。例如:

老来的葵花饼——偏向一边 三脚板凳——一碰就倒

古庙里的筒签——大家抽

(3)换名别称

这类歇后语,两部分都是名词性词语,表示同一概念,前导语是一个人或事物的名称,后解语是这一名称的另一种说法。如:

八十公公七十婆——老夫老妻 孙猴子的脚杆——毛手毛脚

前导语与后解语尽管是同一概念的两种说法,但两部分是从不同角度说明的。上例“七十、八十”与“老”,“公公、婆”与“夫、妻”,都是同一概念的不同特点的说法;“孙猴子”与“毛”是主体与特征,“脚杆”与“手、脚”,是整体与分说。

这种换名不是简单地换个说法,前导语与后解语的语义各有特定的表义色彩。一般来说,前导语说法比较写实,后解语会从前导语中联想或推演出某种带有生动形象色彩的语义。如上例的“毛手毛脚”,又如:

三伏天的洞口——冷门

“洞口”在“三伏天”时吹出凉气,“洞口”像“门”,因此后解语是“冷门”。

这种带有生动形象色彩的后解语是其所指语义的基础。

4.名词性前导式歇后语的约定俗成性

索绪尔[15]指出:语言不能被个人独自创造或改变,“它只凭社会的成员间通过的一种契约而存在”。前导语与后语解语义之间有着很强的约定俗成性,即前导语的语义与后解语语义之间并不一定有必然的固定的联系。这种约定俗成性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同一前导语可以引出多个后解语

一个前导语可能有多重属性、特征,这些属性、特征都可以成为后解语的语义,这些多重语义都是可以成立的。如上文C组“扇子”例,又如:

斗败的公鸡——垂头丧气/有气无力

戏台上的夫妻——下台就散/有名无实/假的

(2)多个前导语引出同一后解语

不同的前导语所指称的事物可能有相同的属性、特征,这就可以导引出相同后解语。如上文B组“扇子”例,又如:

碗边上的蚊子[恩施方言无“苍蝇”一词,统称“蚊子”,分夜蚊子(蚊子)、饭蚊子(苍蝇)、屎蚊子(绿头苍蝇)]/饭瓢上的苍蝇——混饭吃

秃头上的虱子/狐狸的尾巴——藏不住

(3)前导语推演出语义相关的后解语

前导语所事物可能多重特征,但在恩施方言中约定俗成地只联想出相关后解语义。如:

妹妹的花鞋——哥哥你莫想 六月的扇子——借不得

“妹妹的花鞋”可能联想到式样、色彩、作用等,但宣恩方言约定成情爱语境中的婉拒情郎的话语:“哥哥你莫想”;“六月的扇子”可能有扇风、用得多、不得闲等特点,但宣恩方言约定联想出“六月天,我离不开扇子”,因此“(你)借不得”。

(三)后解语义与所指语义的认知机制

歇后语的三重语义中,前导语起引出后解语作用,一般不直接表意,后解语是落脚点。歇后语表意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在彼的语义就是后解语的所指语义,所指语义才是整个歇后语的语义所在。如何由后解语语义识解其所指语义,就是其认知机制。

1.隐喻(metaphor)

Ungerer[15]认为隐喻就是由一个认知域向另一认知域的投射,两个认知域有相似性。“隐喻不只是一种表达思想的语言表达方式,而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认知工具(cognitive instrument)”。歇后语的后解语语义,往往隐喻其所指语义。如:

A水里的团鱼——有响动就缩头 B木匠的凿子——尽受打击

上例后解语的所指语义,A隐喻某人一有风声就退缩了;B隐喻某人总是受到打击。

这种语义的歇后语,其实是“前导语·后解语”整体隐喻所指语义。所指语义是“目标”(target)域,后解语是“源(source)”域。如上例A的所指语义是,“某人一有风声就退缩,(目标域)像水里的团鱼有响动就缩头(源域)”;B的所指语义是,某人尽受到打击(目标域),就像木匠的凿子尽受斧头的敲打(源域)。

这种歇后语的前导语是表意的有机成分,构成所指语义的隐喻源域。

2.同音联想

传统分析歇后语,有一种类型是谐音双关,即后解语中有一个字或词与所指语义的词语同音,由此双关所指语义。从认知心理来分析,这其实是一种同音联想,由同音形式激活所指语义。索绪尔[16]指出:“语言是一种以这些音响印象的心理上的对立为基础的系统”,“被称为概念的意识事实是跟用来表达它们的语言符号的表象或音响形象联结在一起的”。社会成员由于有着共同的音响形象认知,所以可以凭借语音形式来进行语言表达与交流。任何一种语言的语义是无穷的,而语音形式是有限的。二者的矛盾导致存在大量同音现象,因此同音形式往往可以关联不同的语义。

同音关联是歇后语重要构成方式,这类歇后语的所指语义是通过同音关联实现的,因此同音联想是这类歇后语的识解机制。例如:

A无底的天坑——深洞(生动) B打湿了的棉花——不好弹(谈)

上例后解语的所指语义,A由“深洞”联想激活恩施方言同音词“生动”(恩施方言“深”“生”不分);B由“弹”联想激活同音词“谈”。

这类歇后语与隐喻类歇后语不同,前导语与所指语义毫无关系,仅仅是后解语与所指语义关联,这种关联仅仅是同音形式。

五、名词性前导式歇后语的色彩

恩施方言的名词性前导式歇后语,也有着独特的风格色彩。

(一)浓郁的地域风物与文化、方言色彩

方言名物词是地域方言的特有标志,这些特有名词显示出独特的地域与文化及方言色彩。这在名词性前导式歇后语中显得比较突出。例如:

教场坝的土地——管得宽 山上的马桑树——成不了材

王老的合渣(土家族传统食品。将黄豆磨细,浆渣不分,煮沸澄清,然后掺新鲜青菜叶煮成。土家人称之为“合渣”“懒豆腐”。民间

常把豆饭、苞谷饭加合渣汤一起食用)——磨出来的

老二(背老二,又称背二哥。山区以背筐背运东西为生的人)的打杵(土家人背运东西歇脚时用来支撑所背重物的“丁”字形木

器具。杆长约3尺,其横长约寸。背物行走时可作拐杖,歇脚时,将打杵立于地上,作背篓的临时支撑架)——稳起

上例中的“教场坝”“马桑树”“背老二”“合渣”“火闪”“蚂蜡”都表现出恩施的地域与方言文化色彩。

(二)诙谐俏皮的口语色彩

表意不直言其事,而是先说前导语,引起隐喻、类比或联想,使后解语的表意生动、诙谐、俏皮。例如:

老了的石榴——尽是点子 百十年的马桑树——老得腰弓背驼

(三)遗存的土家民族色彩

随着民族大融合进程的发展,恩施地区土家族基本融入汉族大家庭,民族语汇基本汉化。但土家族的风物民情在名词性前导式歇后语中仍有所遗存。如:

土老司的丝刀(又称“师刀”。有多种所指,这里是指土家族巫师梯玛的行巫道具之一,主要用来算命和驱邪。丝刀用铁打制而

成,刀柄有南北斗星。下面一个铁环,铁环上有24个铁圈,大、小各12个。小铁环能在大铁环中自如穿动)——拉小圈子

土老司的唱词——随便扯/无本

土老司的行巫道具“丝刀”环环相串的造型,隐喻人们拉帮结派,搞团团伙伙;土老司行巫时的演唱是即兴作词,由此隐喻说话或交谈漫无边际、即兴发挥。

六、余论

恩施方言的名词性前导式歇后语的总体特点在于,前导语是一个名词性词语,名词性词语内部构成歇后语的语义关联点:一般是修饰语和中心语各蕴含一个后解语的语义关联点;少数是两个名词各蕴含一个语义关联点。

恩施方言中的歇后语有着较强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大量吸收了共同语或其他方言的歇后语。如“梁山泊的吴用——足智多谋”“川老板的扁担——俏(翘)货”“少林寺的和尚——权(拳)力有大小”“老虎的屁股——摸不得”。这些歇后语的存在使得恩施方言歇后语与一般歇后语有着较大的共性。

二是较强的能产性,新造出大量的新兴歇后语。新兴歇后语主要是社会生活发展的反映,如“飞机上面的卫生员——卖膏(高)药”“火车上的厕所——通通穿”“电信局的外线工——到处巴结(爬接)”“电视广告上的美人——昙花一现”。也有少数的新兴歇后语来自经典文化,如“孙悟空的金箍棒——能大能小”“贾宝玉的通灵玉——命根子”。

本文通过对恩施方言名词性歇后语的研究,获得了两点新认识:一是歇后语先导语、后解语之间有着内在逻辑关系,两者是同一语义的不同表达方式,类似于同位语,具有内洽和互释关系;二是歇后语表面语义能指,而其核心意义是言者所要表达的真正语义是所指,言在意外。歇后语语义具有三重性,即前导语是歇后语的语义起点,引起后解语,后解语语义是语义枢纽点:言内,承接前导语语义;言外,指向言者所要表达的所指语义。

*本文系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湖北方言文化研究中心项目基金资助“恩施方言歇后语研究”项目【2018FYY002】以及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2020WKYZX004】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1] 歇后语两部分有不同说法:“近似于谜面、谜底的两部分。”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21页。邢福义:《现代汉语》,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63页。

[2] 邓梅:《贵州方言歇后语初探》,《语文建设》2014年第3期,第64~66页。

[3] 何爱晶:《恩施方言歇后语研究——心智哲学视域下》,《外国语文》2012年第1期,第64~68页。

[4] “前一部分是个比喻或隐语,后一部分是意义的解释。”胡裕树:《现代汉语》,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297页。

[5] 刘吉清、戴美明主编:《宣恩民间语汇》,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

[6] 田诗学、田秀云主编:《来凤民间谚语与歇后语》,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

[7] 万开尧主编:《鹤峰民间谚语与歇后语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年。

[8] 孙绘主编:《利川谚语歇后语谜语》,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4年。

[9] (宋)鲁应龙《闲窗括异志》:“近有食鳖之人,心既好食,又招宾友聚会而食,号团鱼会。”

[10] 钱木尔·达瓦买提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中南、东南地区卷》,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年。

[11] 传说梯玛(土老司)到张天师那里取经,因为去迟了,只取得一个一本经和半本经,还有一个八宝铜铃。在回家的路上,汉族的客老司要走一本经,苗族的苗老司要走半本经和两颗铜铃。所以现在土老司的八宝铜铃上只有6颗铜铃。土老司没有经书了,怎么做法事呢?张天师说:“土老司乱送经,百说百灵。”以后民间就有了苗老司半本经,客老司一本经,土老司“卵诳经”的风趣说法。

[12] 马国凡、高歌东:《歇后语》,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31页。

[13] F. Ungerer, H. J. Schamid,AnIntroductontoCognitiveLinguistics,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asearch Press,2001, p.315.

[14] K. M. Galotti :CognitivePsychologyinandoutoftheLaboratory,吴国宏,等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0页。

[15] F. Ungerer, H. J. Schamid,AnIntroductontoCognitiveLinguistics,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asearch Press,2001, p.315.

[16] [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22页。

[17] 1931年《成安县志》:“呼飞蝗曰~。”(许宝华、[日]宫田一郎主编:《汉语方言大词典(第三卷)》,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

[18] 王文虎、张一舟、周家筠编:《四川方言词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4年。

猜你喜欢
所指歇后语恩施
简约欧式9.4.4全景声影院 湖北恩施红星美凯龙
趣填51
一起来说歇后语
恩施藤茶乙醇提取物对高温煮熟鱼肉腐败菌的抑制作用研究
遗忘者
幻笔的艺术:《红楼梦》的“金陵省”与“所指优势”释出的要旨
飞檐走壁
歇后语知多少
家的团圆
火柴迷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