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娟 梁旭霞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产科,南宁市 530021,电子邮箱:2621902797@qq.com)
妊娠晚期腹腔内压增加可引起腹直肌分离,研究表明,产后6个月仍有39%~70%的妇女腹直肌分离间距大于2 cm[1]。腹直肌分离严重程度与腹部疼痛及体形改变呈正相关[2],严重地影响女性的生活质量。随着二孩政策的开放,高龄产妇的增加,这种影响更为广泛,治疗也更为迫切。目前,腹直肌分离的治疗方法有腹式呼吸、推拿按摩、神经肌肉电刺激及手术治疗等,其中神经肌肉电刺激被广泛用于骨骼肌及盆底肌力的康复治疗,临床效果显著,但并不能有效去除腹部赘肉,恢复体形。本研究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瑜伽锻炼,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的效果,为产妇产后快速康复提供参考依据。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产科门诊接受产后腹直肌分离筛查的患者,年龄21~44岁,产次1~3次。纳入标准:(1)符合腹直肌分离的标准[3],即在平脐上3 cm及脐下3 cm两点水平测量腹围及此两点的腹直肌间距,任何一点腹直肌间距大于2 cm可诊断为腹直肌分离;(2)为产后2~12个月。排除标准:(1)先天性腹壁发育不良;(2)合并心脏病、高血压等运动禁忌证者;(3)治疗前接受过腹直肌分离相关治疗者;(4)有电刺激治疗禁忌证者;(5)有认知障碍或依从性差不能配合治疗者。最终共纳入112例产妇,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两组的年龄、产次、分娩孕周、新生儿出生体重、孕期增重及终止妊娠方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同意,治疗前告知患者治疗方法,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表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的比较(x±s)
1.2 腹直肌分离的评估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由同一医师手测腹直肌分离间距,患者取仰卧位,两手置头后支撑,两腿弯曲成90度,脚掌平放于检查床上,暴露腹部,自然呼吸,检查者取腹中线,脐上3 cm及脐下3 cm两点水平绕腹一周测量此两点处腹围,记录最大腹围值,然后检查者将食指和中指垂直插入脐上3 cm处,嘱患者放松并抬起上身,以检查者感觉两侧腹直肌向中间挤压手指度,若感觉不到腹直肌,则两指分别向外侧移动,直到感觉到紧张的肌肉,测量两侧肌肉间的距离,同法测量脐下3 cm处。治疗10次后同法评估腹围及腹直肌分离间距。
1.3 腹直肌分离的治疗方法 应用PHENIX USB-2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生产厂家:Electronic Concept Lignon Innovation)对两组进行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将8片电极片分别置于脐周围腹直肌处,成环形排列,不覆盖肚脐,治疗电流大小以患者感觉肌肉收缩有力而无疼痛为度,每周治疗2次,30 min/次,共治疗10次,若无恢复则继续治疗至产后6个月。观察组在接受电刺激治疗期间同时进行瑜伽锻炼,电刺激前或电刺激后进行瑜伽锻炼均可。瑜伽训练由我院具有瑜伽教导资质导师指导,产妇下载“每日瑜伽APP”的手机训练软件后,点击“产后修复计划”进行锻炼。课程共两节,第1节为产后核心激活,第2节为产后腰腹燃脂。产妇先根据影音内容进行第1节体式训练课,熟识第1节课体式后再进行第2节体式训练课,两节课程循环锻炼。第1节课程依次进行仰卧夹砖调息、仰卧单腿上抬、仰卧雨刷式、动态猫式、虎式、手肘侧板式、下犬式、前屈式、动态幻椅式、风吹树式、摩天式、挺尸式等体式练习。第2节课程依次进行仰卧夹砖调息、加强仰卧夹砖式、仰卧夹砖对侧转、动态猫式、虎式、桥式、蝗虫式、船式、战士一式、下犬式、前屈式、风吹树式、摩天式、挺尸式等体式练习。每周3次,治疗8周,每次持续20~30 min。产妇在家观看视频训练,并把训练视频发给导师。导师对训练过程提出指导意见并纠正相关动作,并记录产妇训练次数及持续时间等相关信息。
1.4 疗效评价 治疗8周后评估腹直肌恢复情况:(1)有效,指脐上及脐下腹直肌分离间距均≤2 cm,腹围较治疗前缩小≥2 cm;(2)无效,指任何一处腹直肌分离间距>2 cm,腹围较治疗前缩小<2 cm。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非正态分布的资料以[M(P25,P75)]表示,正态分布且方差齐的资料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否则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百分比)表示,组间采用χ2检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腹围和腹直肌分离间距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腹围、脐上及脐下腹直肌分离间距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的腹围、脐上及脐下腹直肌分离间距均减小,且观察组以上指标均小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腹围及腹直肌分离间距比较
2.2 两组治疗有效率对比 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有效率达91.1%(51/56),高于对照组的76.8%(43/56)(χ2=4.236,P=0.040)。
腹直肌位于腹中线两侧,肌纤维起自耻骨联合及耻骨嵴上沿,向上延伸至胸骨剑突和第5~7肋软骨,可以保护腹腔脏器,维持脊柱及骨盆的稳定性,协助呼吸、分娩、排便等。腹直肌分离间距超过2 cm属病理性表现,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致腰痛、骨盆前倾、腹部赘肉增加等并发症[4]。腹直肌分离的主要原因是妊娠分娩,发生率为24%~70%,产后6个月有54.6%的患者会恢复[5],产后1年绝大多数患者可恢复,但仍有32.6%的患者不能恢复[6]。产后恢复具有不确定性且腹直肌分离严重程度影响患者的预后。有文献报告腹直肌分离间距超过2 cm时,其自主恢复的可能性下降,需要积极干预[7]。目前腹直肌分离没有统一规范的临床治疗指南[8],治疗方法主要有功能锻炼、手法推拿按摩、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及手术治疗等。而功能锻炼、推拿按摩起效慢,疗效长,效果不确定[9];手术治疗易发生腹部创伤,患者接受度低,仅适用于严重分离者。因此,目前研究较多的是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
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是利用低频脉冲电流,刺激外周神经元中支配骨骼肌的α运动神经元,使其轴突发生动作电位并快速达到阈值,促使更多肌纤维参与收缩活动,从而增强肌肉力量,恢复运动功能[10]。它通过微小RNA-486/PTEN/FoxO1通路减轻肌肉萎缩,增加骨骼肌的厚度[10],并降低转化生长因子、层粘连蛋白、松弛素水平,提高肌力。刘秀珍等[11]报告,仿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腹直肌分离患者的有效率达95.74%。而本研究结果显示,单纯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腹直肌分离的有效率只有76.8%,所得结果与文献报告存在差异,考虑可能与治疗频次、电流频谱不一致有关。吕爱明等[1]也研究发现,不同频谱的脉冲电流可以同时刺激Ⅰ、Ⅱ类肌纤维收缩,降低肌肉缺血、疲劳,比单一频谱电流治疗更为有效。
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虽能改善肌肉力量及厚度,缩小腹直肌分离,却不能有效地缩小腹围,减少腹部赘肉。而瑜伽是一种身心疗法,通过简单易于掌握的体式,使运动效能达到最大化。研究表明,瑜伽运动可增加葡萄糖代谢酶活性,降低胰岛素抵抗,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及反应性,降低三酰甘油、游离脂肪酸、低密度脂肪酸及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促进糖及脂肪代谢[12-13]。瑜伽运动不但可以去除赘肉,缩小腹围,增强体质,远期还可以预防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生[13-14]。朱艳[14]发现,经过产后瑜伽康复训练后,产妇腰围缩小,腹部皮褶厚度减小,治疗效果显著。本研究中,观察组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瑜伽锻炼进行治疗后,产妇腹围、脐上及脐下腹直肌分离间距均减小,且均优于单纯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的对照组,有效率达91.1%,高于对照组(均P<0.05),提示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瑜伽锻炼可更有效地缩小产后产妇的腹围,增强肌力,而这更有利于改善患者产后的生活质量[15]。
综上所述,与单纯神经肌肉电刺激相比,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瑜伽锻炼可以更有效地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缩小腹围和恢复形体,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