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莹 张宝菊 刘妍
摘要:技术伦理学以研究人类技术应用活动中的伦理问题、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技术实践中表现出的伦理问题与技术主体的道德建设。随着STEM教育、SSI教育的兴起,价值与伦理问题受到重视。结合ChemCom《化学工业的机遇与挑战》的案例指出:技术教育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真实情境的创设和两难问题的设计,改变学生“技术旁观者”的地位,带领学生经历“认同—理解—开放”的反思过程,形成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技术伦理;技术教育;教材分析;化学教学;SSI教育
文章编号:1005-6629(2021)05-0008-05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问题的提出
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加强技术教育的呼声日益高涨,STEM教育、SSI逐渐受到重视。综观当前的技术教育,学生、教师缺乏真实经验,大多停留在对化工生产类知识的介绍、了解工业流程、明确工业原理的层面上,关于选择、责任、价值取向等伦理问题的涉及是少之又少。
技术伦理是一门以伦理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主要研究对象是技术活动中的伦理道德问题,涉及到技术研究和应用的主体、过程和结果等多个因素,触及专业技术人员的道德取向和现代技术本身对社会道德、文化的影响。技术伦理教育通过对技术的行为进行伦理导向,使学生了解技术主体(包括技术设计者、技术生产者和销售者、技术消费者)在技术活动過程中,应如何考虑技术的可能性,如何考虑其活动的目的、手段以及后果的正当性。思考如何通过对技术行为的伦理调节,协调技术发展与人以及社会之间的紧张的伦理关系。
在被技术包围的今天,我们的生活已经越来越离不开新技术所带来的舒适、便利与快捷。技术不是脱离了社会的存在,我们看待技术的眼光也不能只看到技术带来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技术的形成固然是一个单向独立发展的过程,但技术产生后却不得不关注其所带来的伦理、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的影响。在当前的化学教学中如何将蕴含在技术背后的伦理问题呈现给学生,是依靠学生道德标准的自我提升还是需要教师潜移默化的引领?答案很明显是教师有目的的引领与指导。但是,停留在技术流程与技术知识层面的技术教育是不可能具有技术伦理教育价值的。为此,借鉴国外教材,认识并挖掘技术伦理教育价值具有必要性。ChemCom作为美国上个世纪末的经典教材,在技术教育中对技术伦理内容的渗透值得借鉴。
2技术伦理教育要义及案例评析
2.1化学品禁用还是利用的两难问题激发技术伦理意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诸多因化学用品使用不当而危害人类健康的事件屡有发生。人们对于化学的认识逐渐趋向于排斥与恐惧。这样的畏惧情绪也影响了化学课堂中的学生,学生会质疑学习化学的有用性,会对化学产生较多负面的认知,从而不利于化学教学的顺利开展。的确,在看待化学的时候我们往往会陷入一种想要拒绝又无法拒绝的两难情绪中。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将此类两难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判断,从分析与判断中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与伦理意识。
案例1 你的判断: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
Riverwood镇的居民决定通过民意调查来决定他们是否希望EKS公司在他们城镇周围建设氨产品制造厂。如果你是Riverwood镇的居民,你会做出什么决定?让我们一起来考虑一下细节问题:
课堂中讨论在Riverwood镇建设化工厂的利与弊,以下这些信息是你应该考虑的:
·积极方面
工厂将会雇佣200名当地居民四轮班工作。每年Riverwood镇的经济收入将会在原有基础上增加400万。当前Riverwood镇共有劳动力2100人,其中7%处于失业状态,而开设工厂后每一名雇员将会间接地为其他四人提供工作。Riverwood镇附近的农场的肥料目前是由200英里之外的化肥厂运输过来的,农民们在每吨氨肥上的花销都有14美金用于运输。每年有700吨化肥被播撒在农场上。因此,在运输开销上农民们每年将会节省9800美金。
天然气运输公司将会建设一条运输线来运送甲烷气体至Riverwood镇的氨产品工厂。因此镇上居民的家用燃料将由燃油改为天然气,如果Riverwood镇的1100个家庭都用天然气来替代燃油,那么SO2及颗粒物的排放将会比当前略有降低。
另外,氨产品工厂将会在小镇商业贸易中上税,这将会为社会提供大量的税收。
·消极方面
氨气的制造需要高温和高压的条件。一次工厂的事故就会使附近的工人致死或致伤。1983年每100个联邦化肥工厂的工人中有6.2人发生工伤或殉职事件。
高浓度的氨气在常温常压下是强毒性的气体,它一般用氨气槽运车运载。公路上的事故或者工厂释放出的大量氨气将会对人畜的健康带来损害。1976年,休斯顿一辆油槽车与氨气运输车发生了撞击。氨气弥漫了两个半小时,共有5人死亡,当然,这样的事故是罕见的。1983年美国在氨气的储存或运输过程中共计有178人受伤或得病、1人死亡。从20世纪80年代早期开始事故的比例呈下降趋势。
在产品制造期间,会有少量的氨气溶解在水中或进入河流中。如果工厂发生故障,废弃物的过多释放会杀死河中的水生生物。EPA(美国环保局)允许的日平均排放量为每产出1000千克的产品释放0.025千克氮的废弃物。污水的pH必须控制在6到9之间。
氨气最大的消费者之一就是化肥工厂。近期农业上大量使用化肥的问题引起了争论。许多农民选择使用少量的合成化肥,因此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氮的需求量将会下降。虽然在不久的将来工业会促进经济,但从长远来看这最终还是会影响Riverwood镇的经济……
Riverwood镇的公民有六个月的时间来熟悉化学工业和氨产品工厂的工作性质和工作内容,并对是否建造化工厂进行投票。根据民意调查结果,EKS公司建造工厂的申请获得了批准。Riverwood镇的居民学习到一些知识,比如关于化学工业和主要化工制造业对生活的影响。
问题汇总:
·描述工业与社会的本质关系。在什么途径下它们是需要彼此的伙伴关系?一方从另一方可以得到什么好处?
·试析“化学工业扮演了一个普遍隐藏在我们生活中的角色”。
·列举或简要描述一些在分析复杂事物中遇到的困难(例如是否要建设一个化工厂)。
科学知识是用来回答关于日常生活中人们所遇到的重要问题的,而不是回答纯理论性的科学問题。在这个情境中,教材植入了两难问题,让学生思考建造氨工厂的利与弊。教材还列举了禁用杀虫剂DDT的真实事件,指出正是由于DDT的禁用使非洲一些热带地区的国家因患疟疾而致死的比率上升。这样“冲突”的信息可以帮助学生客观冷静地审视化学品与化学技术所带来的双面影响,形成对化学工业的全面客观的分析和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借助于情境,还可以反思不同立场的主体的道德站位和进行决策时的出发点。
2.2在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的过程中洞察人的主体地位
通常,化学工业方面的教学主要强调化工流程与反应原理、三废处理。化工生产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此过程的各方参与者,没有合适的机会与途径呈现在学生面前。以合成氨为例,化学教学中合成氨反应从可逆反应的特点出发,强调反应的限度,即所有的氮气与氢气的混合气体不能完全被转化为氨气,反应的条件仅仅提出了需要高温、高压、催化剂。在实际生产中,适宜温度与压强的确定是整个生产过程的重中之重,不同的温度与压强不仅对设备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而且越高的温度代表着越高的能量供应,高温与高压对投产成本的影响也是不容小觑的。一个简单的化学反应是如何在工业中进行操作的?在实际生产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在成本、收益以及安全生产等涉及了利益甚至人身安全的问题,我们该怎么处理?ChemCom教材给出的答案是:
案例2从试管到反应罐
化学反应需要按比例增加来大量生产出低投入高品质的产品。在按比例增加的过程中工程设计、收益和浪费这三个因素是非常重要的。
化学工程师在设计工业产品生产系统的时候会面临很多挑战。在你的实验室中,试管中少量试剂的加热反应十分常见,但是当几千升的反应试剂在反应罐中需要被加热就必须严谨地计划和管理了。否则,反应温度的一味升高会带来潜在的危险和高昂的代价。
工程师们降低化工生产中能耗的一个办法就是使反应连续不间断地运行,使反应物稳定地流入反应室的同时产物稳定地流出。流动的速率、时间、温度和催化剂的组成都是需要被严格控制的。
对化学工程师来说,在反应中提高利润也是颇具难度的挑战之一。对于一些产品来说,每生产出的1升产品中,1美分的花销就可以决定是盈利还是亏损。
工业需要面对的另一个问题是废弃物的处理。当化学反应以工业规模发生的时候,化学品废弃物会迅速累积。从前美国国土比现在空旷、人口比现在稀少,这些倾倒物就是早些时候留下的遗产。在那个时期,废弃物只是看上去消失于空气、河流和土地中。
许多化工厂发现他们的废弃物有时候再经过一点点的加工,将会变成其他化学工厂的中间物。这种变废为宝不仅消除了环境污染而且给予了新的利润来源。
这个案例说明,实验操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车间不是一步之遥,它需要考虑诸多的技术条件与现实问题。主要因素即工程设计、收益和浪费。帮助学生洞察到真实的化工操作与化学实验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在化工生产中,不仅包含化学原理、化学工艺知识,更重要的是,在研发、生产、销售过程中一系列人员的参与。只有让学生意识到“人”的存在,对伦理原则的洞察才更有效,体验也会更加深刻。比如,关于“变废为宝”的介绍提示学生:工业生产者对于浪费的问题也是一直拒绝的,如果能够有更先进的技术支持使废物加以利用,他们是乐意于这项创收活动的。所以,我们不应把所有的污染问题都归结于工业者的不作为,很多时候他们也是污染的受害者,他们也希望能将有害排放降至最低。以此说明利益和责任不是绝对的对立。这样深入细致的分析能够增强体验,帮助学生树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废弃物再生利用的意识,强化人在技术生产中的主体地位,认清责任与利益的关系。
2.3利益冲突与公正原则下的技术伦理启示
技术的革新带来生产的进步,生产的进步带来利益的增收。任何的技术似乎都是“向利益”而生的,技术把自然、社会和人类全部用经济的标准加以量化。人类生活也被技术所渗透。然而只要有利益就会有争端,例如,技术往往是掌握在少数的精英手中的,少部分人掌握并且决定绝大多数人的生存状况。与此同时,公众参与技术的形成又会因为其知识背景的参差不齐导致诸多非理性决策出现。因此,技术的产生就没有一个绝对意义的公正可言。如何平衡上述矛盾,就需要技术参与者与公众进行协商对话,来协调各方利益冲突达到和谐发展的目的。
案例3社区内建造化工厂的提议
特拉华州公司是国内第三大氮化学品制造公司。EKS主要生产氨气和硝酸。EKS利用这些作为原材料来广泛地制造其他产品,最主要是含氮化肥和炸药。它也向其他化工厂销售氨气和硝酸。这个被提议建造的工厂将会生产氨气和化肥。
市长爱德华支持工厂的建造,他认为工厂会潜移默化地刺激城镇的经济。在城镇委员会的许可下他邀请公司选址Riverwood镇。EKS公关处长吉尔认为工厂会至少带来200个新工作机会。近期锯木厂的裁员已经使Riverwood镇的失业率升至7%。
Riverwood镇环境保护委员会的成员质疑化工厂选址在附近的明智性。发言人阿隆提出对于空气质量的担心,化学品泄漏以及废物处理的问题。他认为就业率可以通过其他潜在问题少的工厂来提升。
EKS环保员工穆丽根承认,以前一些化工厂都出现过上述的问题,但是她认为包括EKS在内的许多工厂都是被良好控制、绿色操作的。穆丽根说道:“EKS的环境保护部门连续不断地监控进程并确保设备的安全和大部分无污染的可行性操作。所有的工厂都存在风险,知道如何来控制可能发生的问题是任何操作的最重要的部分。”
居民们对建设工厂的提议众说纷纭,科森是一个失业工人,他说:“我已经买了车和房子,我们的存款不能维持很久了,我需要在那间化工厂得到一个工作。”
运动物品商店的店主辛西娅说:“大量的失业者也削弱了我的收入。我不得不解雇了我的助理。城镇里新的求职机会会使这一切重新好起来。”
9岁的吉米说道:“我讨厌氨气的味道!”
在这个情境中,以自家门口建化工厂为背景,设身处地地感受化學工业在我们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该事例为公众参与集体决议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事例中不同身份的人表达了不同观点。学生在这一环节中,也并不是以看客的身份旁观的,教材中也向学生抛出了问题。
案例4你的决定:化学工业的产品
准备一下你与化学工业在社会关系中的角色,生活中的化学加工品是否非常普遍,试着列出五种生活中没有被化学工业所制造或改变的项目或原料物质。
从你身边的物质入手,例如衣服、家居用品、交通设施、书籍与书写工具、运动与娱乐设施等等任何你周围的东西,写下以下问题的答案,并到课堂上准备讨论你的结果。
(1)你列举的清单上的物品的包装材料是否是在化工厂中被生产的?谈谈包装物质的重要性。
(2)你列举的清单上的原料物质比人造替代品好在哪、不好在哪?请考虑诸如开销、可利用性和质量等因素。
(3)是否“100%纯天然”的、不被化工厂所加工出来的产品就是必要的。为什么?至少举一个例子来支持你的答案。
案例中联系学生的个人生活,用这样的问题帮助学生回看自己的生活环境,从衣食住行等方面考虑工业生产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考虑天然取得与化工合成的关系。帮助学生意识到我们的生活不能离开化工生产,一味地追求“天然”是不现实的。
上述两个案例启示我们,社会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有着不同需求、不同利益的人通过一定的方式结成各种关系,以期实现自身利益。现实中没有绝对的利与弊,利益冲突也在所难免。摆正冲突、平衡利弊、实现和谐,要以不断追求公正为原则。在伦理的视阈中,公正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属性,是各种利益关系调节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成员对社会整体的诉求。公正的实现除了在社会层面加强制度建设、舆论引导之外,于个体而言,还需要培养公正意识。当学生学习权衡各方利弊,把得失从纯粹的个人视角转移到关注社会和各方利益的视角,形成公正意识便有了可能。
2.4角色冲突与责任原则下的技术伦理启示
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人不是独立的存在,他往往扮演着很多角色,一个科研人员他可以同时是科研团队中的一员、公司的员工、实习生的导师、消费者、父亲等等。在面临类似于技术革新会带来环境污染的问题时,技术研发者和普通消费者所需肩负的舆论压力与伦理道德压力是不同的。能够意识到并认同自身的角色转换有利于加深对自身责任的理解。当个体对于责任的认识从个人角度走向社会责任时,就达到了我们所说的人的发展。而由这样的个体组成的社会,在面临技术所带来的危机与危害时,就有了前瞻性与保护性,也就拥有了属于人类整体的危机意识。
如何意识到角色转换问题,在面临技术所带来的潜在危险时工程技术人员是否要比普通公民承担更大的责任?关于此类问题的呈现,教材给出了如下的示范:
案例5你的决定:食物还是武器
合成氨,这种含氮化合物是做炸药和化肥的共同原材料。很长时间内科学家们在关于科学发现是否应对社会影响负责存在争议。科学家们是否应该控制科学发现的后果?在做出决议的时候是否科学家们要比其他社会公民承担更大的责任?
(1)假设在1917年,有一个禁止生产氨的组织邀请你加入,你会如何做?并解释你的选择。
(2)如果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工固氮被禁止了,会产生哪些后果?世界会有什么不同?
(3)将氮的两面性与核能的两面性作比较,回答问题1和2,用核能来替换氨和氮并且时间更替为19世纪早期。
(4)你是一个拥有五百万人口国家的粮食供给部部长,已知每个公民每年需要20公斤蛋白质的摄入,请问:
A.这个国家每年需要摄入多少蛋白质?
B.如果化肥的需要量是食物的1/16,那么你的国家每年需要生产多少化肥?
(5)军需部部长宣布他需要固氮产品的10%来生产炸药。今年他只利用了其中的5%,也就是说他所要求的增长要从化肥的配额中得到。作为粮食供给部的部长你会如何做,你会如何回应?
合成氨一直是化工生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合成氨工艺的产生也颇具历史色彩。氮的化合物似乎具有着天使和魔鬼的双重面具,那么究竟是粮食为先还是军事为重,教材角色扮演环节设计得恰到好处。从禁氨组织到粮食部、军需部部长,教材向学生提出了一个个宏大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回答这些问题前进行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意识到不同的角色、不同的社会分工在面对社会问题时所肩负的责任。
社会责任感作为最普遍、最广泛、渗透性最强的社会规范。除了正面宣讲、通过触发情感使学生有感而发之外,在依托于情境的实践中理智地换位思考,内化责任意识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本案例中,把思考的角度从个人视角拉向了社会中具有决策力的科学家、政治家,从更加关注社会决策的视角来培养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学生从了解社会开始,形成正确的社会认知和社会情感,进而形成正确的责任意识和社会价值观。
3结束语
技术教育不能仅仅是技术原理、技术流程、技术设备的教育。技术伦理是技术教育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伦理方面的学习更加需要反思,通过“认同-理解-开放”的过程,提升学生对技术伦理思想的认识和思考。伦理教育是需要走进内心的,不能是简单地说教与灌输。学生需要在情境体验的过程中不断判断、审视、分析、抉择。在分析、体会、演绎不同人物形象的过程中,体会技术伦理在公共事务中的重要性,在角色抽离、角色互换环节中学生对技术伦理问题的理解将更加提升一个层次,更有深度地审视我们的技术社会、审视技术社会中的道德伦理问题、审视诸多选择中的价值取向,在这一过程中培养责任意识。总之,借鉴国外教材、立足本土教育,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统筹兼顾应该是我们在进行技术教育乃至技术伦理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