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行为理论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动力提升研究

2021-06-08 10:30陈丽君曾雯珍
职业技术教育 2021年7期
关键词:计划行为理论校企合作

陈丽君 曾雯珍

摘 要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是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动力不足已成为校企深度合作的主要障碍。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从参与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等三个方面考察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动力发现,三因素实然状态与应然状态存在较大差距:参与态度消极,企业感知成本收益差距大;参与规范压力小,期望动机难维系;参与感知行为控制微弱,双方合作阻碍大成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基于此,应明确企业利益诉求,平衡感知收益与感知成本;完善政策奖惩体系,提升企业参与责任;重新定位企业参与角色,持续深化职业院校改革,提升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动力。

关键词 计划行为理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校企合作;参与动力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是指企业以非第一方身份参与职业教育体系中,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的过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过程的主体地位不断发生转变,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充分肯定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两者的双主体地位得到认可。随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成为研究热点。罗德红等人调查发现,企业自身特征显著影响其办学行为[1]。汪蓉认为,企业参与办学的内生动力不足、参与深度不够[2]。针对企业参与办学的现状与影响因素,和震建议从开展企业资质认定和贡献等级评定角度出发设立奖项以调动企业参与积极性[3]。

显然,即使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重要性以及企业在其中的地位获得认可,但“校热企冷”却成为两者合作的代名詞,企业参与动力不足成为校企合作的主要障碍。针对这一问题,学术界已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但大多单独从企业自身或企业外部影响的角度,从企业参与行为本身出发的研究相对较少。计划行为理论从行为影响因素出发,强调个体决策过程,以态度、规范以及感知行为控制对行为动力产生的影响解释个体行为。以该理论分析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动力的影响因素,可以为提高企业参与行为的发生提供新的理论视角。

一、计划行为理论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动力要素

计划行为理论最初由美国学者阿耶兹(Ajzen)提出,该理论认为个体行为由行为意愿所影响,而行为意愿取决于三大要素:行为态度(Attitude)、规范(Norm)以及感知行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4]。事实上,有所意愿就是有一个动力感觉,意愿就是动力[5]。因此,基于该理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行为受决策者参与动力的影响,而影响参与动力的因素主要包括如下因素。

(一)参与态度

计划行为理论中的态度指个体对某一行为的积极或消极评价,是个体对行为的认可度,行为态度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是通过行为动力作用的。因此,企业对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认同程度会影响其参与动力,从而影响其是否参与办学。企业作为经济利益体,对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认同程度主要受两方面因素影响:感知收益和感知风险[6]。感知收益是指企业对参与职业教育办学所能够获得收益的判断,感知收益越高,企业参与态度越积极;感知风险则是指企业对参与职业教育办学需要承担的成本与风险判断,感知风险越高,企业参与态度越消极。由此可知,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行为受参与结果的好坏决定。若企业决策者认为参与职业教育办学能够在承担较小风险成本的情况下获得丰厚或长远的利益,那么参与态度是积极的;反之,则参与态度是消极的。总体来说,企业参与态度是由企业权衡风险成本与收益决定的,感知风险负向促进参与态度,感知收益正向促进参与态度。企业对参与行为的态度越积极,其参与动力越大。

(二)参与规范

在计划行为理论中,规范主要有主观规范与个人规范两种。主观规范是指个体是否执行某项行为所感受到的外部压力,即周围他人对个体执行某行为的期望,被假设为有助于行为动力转化为行为[7],企业对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主观规范主要来自政府,政府政策法律制度是否完善影响企业参与的动力。除了主观规范,个人规范则是个体对于是否采取某行为所感受到的心理压力,个人规范也会显著影响参与动力进而影响参与行为[8]。将个人规范应用到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上,则是指企业认为自己有责任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因此,个人规范越强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责任感越强,参与动力越强。基于上述分析可知,规范正向影响企业参与动力,进而影响参与行为。具体来说,主观规范正向促进参与动力,政策法规越完善,企业参与动力越强,参与行为发生的可能性越大;企业个人规范正向影响参与动力,其责任感越强,参与动力越强,参与行为发生的可能性越大。

(三)参与感知行为控制

感知行为控制是指企业参与动力转换为参与行为时感知的难度系数,主要依赖于过去的经验[9]。企业参与感知行为控制有两个来源:一是企业效能感,主要指企业决策者对其是否有能力承担参与结果的预判,参与动力会根据自身能力的判断产生波动;二是外界行为的影响,主要指合作对象(职业院校)的资源条件,如企业掌握的关于职业院校的设施设备、师资条件等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有利程度。不论是自身能力的感知,还是对合作对象资源的掌握,都依赖于企业以往的合作经验。企业效能感越高,认为无论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难易程度如何、风险如何,其都有承担的能力,则参与动力就会越大;同时,职业院校的资源条件越有利于企业利益,越能激发企业参与感知行为控制的积极感受,参与动力越大。

(四)参与动力及对实际行为的影响

参与动力是指个人对于采取某项特定行为的主观判定。将计划行为理论主要观点应用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实际行为,可知企业参与动力取决于企业决策者参与态度、参与规范和参与知觉行为控制的共同作用,当企业决策者对参与行为有实际控制感时,就会将动力转换成行为。由于动力与行为高度相关,有研究将行为本身用动力取代[10],因此只要企业参与动力足够大,就一定会发生实际参与行为。

根据计划行为理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动力要素之间的关系可归纳为两个方面:首先,态度、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共同决定了参与动力;其次,参与动力决定了参与行为。以上假设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影响因素,形成如下重要假设:参与动力决定了参与行为的执行,参与动力受多种因素影响,具体见图1。

二、计划行为理论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动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从计划行为理论视角下审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动力的影响因素发现,目前动力影响因素的实然状态与应然状态存在差距,这些差距成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过程中动力不足的原因。

(一)参与态度消极,企業感知成本收益差距大

计划行为理论认为,企业参与态度影响参与动力,进而影响参与行为,参与态度由感知收益与感知成本风险共同决定。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决策过程中,将收益与成本风险预判作为衡量是否获益的重要依据。

感知收益“虚无缥缈”。作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态度并不是社会各界的“美好期望”所能左右的。从本质上来说,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是一种教育投资,对“成本—收益”的判断是决定其是否参与的关键。企业在参与过程中已经意识到办学的收益,主要包括人才、技术、声誉以及政府方面的收益。但企业能够意识到收益却不代表企业愿意与职业院校合作,明显表现就是当前企业参与动力不足,参与广泛性不足。这是由于企业在参与办学决策时,往往是站在职业院校角度判断办学行为对职业院校及学生的短期有益性,而企业感知的自身收益属于长期收益,长期收益往往有着不确定性的特点。事实上,在理想状态下,“谁投资,谁收益”是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应有的模式,然而“搭便车”现象打破了这种模式,使参与企业的利益难以实现。以企业参与办学最常见的模式——“订单式培养”为例,企业通过提供资金、设备技术等将专用人才培养任务委托给职业院校,是为了获得合格人才以任职企业相应岗位。然而,学生毕业后往往会寻求更好的企业就业,企业对人才投资难以得到回报。不仅是人才投资,企业参与能够获得的其他收益包括技术研发等,都普遍存在这种现象,导致企业利益难保障。

感知成本风险“明明白白”。相对于企业收益不明朗的情况,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支出显得过于“明朗”。根据交易成本理论,企业参与办学成本分为合作前成本与合作后成本,合作前成本为寻找合作院校的搜索与决策成本,合作后成本包括学生相关的费用、支付给相关培训人员的成本、设施设备成本、技术产品开发以及其他成本。参与过程中的具体成本由企业特征决定,但不管是何种企业,在参与过程中所需付出的成本都在上述六种成本之中。由此可见,企业参与办学,即便难以计算实际成本,但能够明确预估参与成本。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作为一个投资项目进行分析,投资过程从成本投入到利益回收,期间存在一定的延时性、风险与不确定性,企业对参与办学的预期收益低于其他方式,如市场招聘、与技术平台合作研发等。面对这种情况,企业往往采取观望态度,参与职业教育动力不足。

(二)参与规范压力小,期望动机难维系

计划行为理论认为规范包括内外两部分,企业决策者在考虑是否参与职业教育办学时,主要受政府政策完善性以及自身责任感两方面影响。目前来看,关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政府制度仍有待完善,企业参与过程缺乏责任感。

政府制度未完善,社会压力不明显。企业是否参与职业教育办学作为一个投资项目,是企业安排资源的一种活动。根据交易成本理论,企业资源安排需要考察成本。经济学中的科斯定理表明,在成本不为零时,制度是重要的[11]。这是由于合作是一种试图降低成本、增加收益的最优化制度安排,这种最优化制度的实现离不开政府的合理规制,现有政策制度的完善性决定了企业是否参与,具有一定的“社会压力”。从鼓励角度看,已有研究表明,相对于其他鼓励条例,政策中对企业的补贴和资金支持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吸引力最大。除此之外,优惠政策以及平台的搭建也有助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12]。然而,尽管政策引导企业参与方式与内容发生了巨大变革,但政策长效保障机制不完善、企业主体作用未显现、企业参与方式不深入等问题仍待解决;从惩罚角度来看,校企合作相关法律法规仅提及企业有义务和责任参与职业教育办学过程,但未明确规定如何尽义务、尽到何种程度,导致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仍处于“无门槛”阶段,参不参与全由企业决定,这一现状直接影响企业参与的动力。从计划行为理论来看,政策制度不完善说明企业参与主观规范不够,政策对企业参与的压力不足,使参与主观规范对参与动力的影响难以发挥作用。

企业缺乏责任感,责任动机不强烈。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由于企业享受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为其创造价值,因而承担相应的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义务[13]。从宏观政策来看,我国已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作为其应尽的社会责任与义务,例如1996年9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提到,企业应当依法履行实施职业教育的义务;从经济学角度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履行责任,有利于获得人力资本以及税收、补贴等优惠,以获得经济利益。但当前我国企业存在社会责任感缺失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在自主选择权利过大的情况下,企业将经济利益放在最重要位置,当处于某一经济环境不良的情况下,企业就缺乏履行责任的动机,表现出履行动力不足甚至规避的趋向。企业缺乏责任感,说明企业参与个人规范性不强,对参与动力的正向作用也就难以发挥。

(三)参与感知行为控制微弱,双方合作阻碍大

计划行为理论下的企业感知行为控制主要包括对合作对象的资源条件掌握以及自身能力条件的预估。对于企业来说,尽管利益是其进行任何合作首要考虑的问题,但是自身能力是否能够承担合作过程的结果以及合作对象的能力能否满足其需求才是决定其是否参与的重要因素。

不同企业差异大,参与动力不一。任何合作都有风险,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主体,在参与职业教育办学过程中也需要承担风险,其实力决定了承担风险的能力,也决定了企业是否参与、以何种方式参与的可能性。企业参与办学动力因不同特征、不同合作内容、不同合作方式而异,如大型企业承担能力相对较好,与职业院校合作开发课程、人才培养方案更能满足其需求,深度参与方式动力较大,而中小型企业承担能力较小,则更愿意参与顶岗实习等浅层次合作;由于其生产资料的差异,国有企业更愿意深度参与合作,如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订购“订单班”人才等,非国有企业则倾向于选择浅层次合作,如接受实习生、委托职业院校进行员工培训等。不同企业由于承担风险能力的不同,在参与职业教育办学时选择不同的参与方式,其参与动力也有差异。

职业院校资源条件贫乏,企业需求难以满足。企业是否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办学行为能否满足其需求。职业院校的资源条件无疑影响了企业自身需求的实现可能性,产业转型升级使许多企业转变生产经营方式、进行技术变革,面对劳动力市场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企业希望通过参与职业教育办学满足对人才或人力资源储备的需求。学生质量如何、留任率如何等都将直接决定企业需求能否得到满足。因此,职业院校的师资队伍、学生留任率成为企业是否参与办学的重要影响因素。但目前职业院校普遍水平不高,教师能力以及职校生质量难以满足企业需求[14]。这种情况导致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动力不足出现恶性循环:由于教育的滯后性,职业院校教学难以与企业瞬时万变的人才需求相匹配是必然的,因此需要企业参与其中改善这种情况,但由于职业院校学生培养质量不高而导致企业参与动力不足。

计划行为理论认为,在企业参与态度与参与规范均为正向的情况下,感知行为控制较强的个体能够具有更强的参与动力。在企业参与态度与参与规范均为正向的情况下,感知行为控制微弱的企业参与动力仍然不足。因此,作为校企双主体之一的职业院校,在合作过程中难以为企业带来实质性帮助,而自身能力难以承担参与后“入不敷出”的情况下,即使企业参与态度与主观规范为正向,参与动力也不足。

三、计划行为理论下提升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动力的对策建议

(一)转变参与态度:明确企业利益诉求,平衡感知收益与感知成本

计划行为理论认为,企业参与态度主要由感知风险与感知收益决定,利益作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黏合剂,对企业是否参与办学发挥着决定性作用。企业预判的感知收益直接影响其是否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只有正确处理好利益分配,落实企业利益诉求,才能增强企业参与动力。因此,如果能够提高企业决策者的感知收益、降低其参与感知收益风险,则有助于促进其参与职业教育行为的发生。事实上,企业感知收益与感知风险成本均来自于合作对象——职业院校,因此为了提升企业感知收益,降低感知成本,职业院校需要明确企业需求。

一方面,职业院校需发挥管理作用,减少学生违约失信行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如订单式培养,是因为看重参与过程的潜在价值,然而潜在价值伴随着巨大的人才流失风险,职业院校要积极制定措施,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诚信意识培养,提高学生留任率。首先,职业院校应将就业诚信教育纳入就业指导课。学生就业意愿改变导致出现如订单式培养单方面毁约等问题是受社会趋利性影响,职业院校应在学生在校期间将就业诚信教育渗透到各类就业指导中。其次,联合家庭、企业与参与实习实训学生签订诚信协议,各方通过协商制定毕业生留任企业的最低工作期限,如有一方毁约,承担相应后果。签订协议有利于保障参与企业的利益,有效降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感知风险成本。最后,与合作企业、就业指导中心合作创建就业诚信档案,将学生诚信与守约情况登记在册,制成电子档案。当学生毕业时,由就业指导中心出具诚信档案,若出现违约行为,职业院校应考虑给予延迟毕业等处罚。

另一方面,明晰职业院校和企业主体本质差异,降低企业决策者的感知成本。职业院校可利用企业“利益第一”的特点,提升企业参与办学的感知收益。如顶岗实习过程中,由于学生操作不成熟,难免会对器械造成损坏,这种情况要求企业安排培训人员对学生进行指导,培训成本与设施设备维修成本使企业参与成本增加。因此,职业院校应根据学生实习人数划分标准,向企业支付培训费用以及设施设备维修费用。根据顶岗实习人数划分费用支持等级,不仅能够降低企业感知成本,还可以使企业感知收益得到有效提升。

(二)重构参与规范:完善政策奖惩体系,提升企业参与责任感

根据计划行为理论,主观规范与个人规范均能增强参与动力,因此政策激励体系的完善与企业参与责任感的提升对于促进企业参与行为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完善政策奖惩体系,动力压力双推进。首先,应完善奖励鼓励体系,增强企业参与动力。一是出台配套优惠政策。为进一步扩大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广度与深度,政府应出台针对性的优惠政策进行规范与引导。在政策制定过程方面,由于企业参与动力受企业自身特征影响,因此优惠政策需“对症下药”。在制定政策前,政府应当建立“政策公开”机制[15]。重点在于成立专门的调查小组对不同类型企业参与动力进行分析,提升政策优惠的精准度。在优惠手段方面,政府可利用财政税收等手段引导企业参与。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对没有能力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征收职业教育税,根据情况规定税额占工资总额的比例,但不能超过1.5%,其余由政府补充。缴纳的职业教育税由当地政府统一安排,设立专门机构为企业培训提供支持。二是借鉴欧盟成功经验,完善经费来源政策,减轻企业负担。依据企业的利益最优化原则,建立职教经费由政、企、校共同承担的机制。政府承担启动、奖励基金,设置优秀企业奖、标杆企业奖等称号,不同称号附带不同激励措施,如优秀企业奖获得较大比例税收优惠、标杆企业奖优先获得其产业领域项目立项资格及贷款审批资格等;企业承担常用基金,承担参与职业教育办学过程中大部分技术、设施设备等资金;职业院校发挥补充基金辅助功能,学生违约金、校内基地建设费用由学校创收承担。其次,完善惩罚制度,加大企业参与“压力”,以压力创造动力。一方面,针对具有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实力的大型、国有企业,可适当加入强制性条例,增强这类企业参与的自觉性;另一方面,政府在制定政策过程中应加大对不规范行为企业的约束力,例如针对中途退出校企合作或其他违背合作行为的企业,采取罚款、列入征信等措施,确保校企合作顺利展开。

提升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我国企业普遍认为,教育是政府与学校的责任,企业没有参与的责任与义务。事实上,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是面向企业的,最终受益的也是企业。从利益相关的角度出发,为提升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可通过两方面进行。首先,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纳入企业考核机制。我国目前对企业的考核主要依据经济效益,对企业社会效益的考核比较欠缺,特别是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绩效的考核几乎没有。因而可以考虑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绩效的考核纳入考核机制中,使企业切身感受参与职业教育办学与自身的联系。其次,对参与的企业进行媒体宣传,提升企业知名度。知名度的提升对企业社会效益具有重要促进意义,以此可以提升企业利益。研究表明,许多企业是注重公益事业的,但媒体对企业参与教育或捐资助学的宣传力度不够,导致企业选择参与慈善活动来宣传自己而非参与职业教育[16]。通过媒体的宣传,必然会吸引更多企业通过参与职业教育提升社会声望。逐渐地,企业会将参与职业教育办学作为其社会责任的一部分,并主动参与。

(三)强化感知行为控制:企业重新定位参与角色,职业院校持续深化改革

计划行为理论认为,当企业参与感知行为控制足够强时,才能与正向的参与态度、参与规范共同提升参与动力。因此,为企业重新定位参与角色、深化改革职业院校以提升吸引力,能够强化企业参与感知行为控制。一般来说,可以帮助企业定位参与角色,职业院校可以通过建设特色专业、加强与企业联系等方式加强对外宣传力度,以此提升自身吸引力。

帮助企业定位参与角色,量力而行。企业的属性、技术水平及规模等因素直接影响其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能力与动力,因此,应根据企业的特点定位其参与角色,选择最适合企业参与的形式与内容。首先,媒体应与行业协会联合邀请政府、企业、职业院校三方代表人员,对企业参与方式与内容进行细化,根据企业特征划分不同参与方式与内容,帮助企业选择适合自己的参与方式。其次,发挥行业协会信息优势,基于大数据技术建立公共信息网络平台。该平台以企业特质为划分依据,重点在于让不同特征的企业了解符合其参与的方式与内容。同时该平台还可根据企业与职业院校的能力评估,自动匹配适合的合作方式与合作内容,大大降低因选择合作伙伴而浪费的成本。最后,利用媒体的推广作用,以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流行网络媒介加强企业参与方式与内容创新的宣传,使企业了解不同参与方式与内容所能带来的收益以及需要负担的成本,让企业充分了解自身可参与的方式与内容。

职业院校应在紧密联系企业的基础上,建设特色专业,培养专用性人才,吸引企业参与。首先,职业院校应根据自身特点与企业特征创新合作模式,主动与企业对接。职业教育作为服务区域经济的教育类型,应与区域企业对接以了解企业用人需求。其次,根据企业需求与人才特点建设特色专业,培养专用性人才。现代企业的竞争,是人才与技术的竞争,根据企业内部生产特点所形成的专用性人力是其核心竞争力。基于此,职业院校应在考察学校当前专业建设、优势特色、历史发展、地方资源与产业升级及企业需求等详细情况的基础上,集中自身优势资源办好当地产业特色专业,吸引企业参与办学。

参 考 文 献

[1]罗德红,唐雁飞.实存与期待:不同行业和规模的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实证研究——以深圳百多家企业为例[J].中外企业家,2015(25):184-188.

[2]汪蓉.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动力不足的思考——基于劳动经济学的理论视角[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7):40-43+68.

[3]和震.職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的问题与促进政策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3(1):90-93.

[4]AJZEN I.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J].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1991(2):179-211.

[5]王宇光.哈克对《哲学研究》中论意志部分的注解[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08(4):25-26.

[6]殷志扬,程培堽,林德明.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意愿分析——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视角[J].中国农业教育,2012(2):7-10+24.

[7][9]AJZEN I.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self-efficacy, locus of control, and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J].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2002(4):665-683.

[8]HARLAND P, STAATS H, Wilke HAM.Explaining pro-environmental intention and behavior by personal norms and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J].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1999(12):2505-2528.

[10]张长海,焦建利.地方高校大学生慕课接受度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6):64-68+91.

[11]余治利.建立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交易成本分析[J].求实,2001(7):36-38.

[12]王红英,曾忠,罗尧成.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合作办学的政策支持系统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6(5):86-90.

[13]刘晓,黄卓君,邢菲.教育中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述评与展望——基于2000年以来国内文献的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7(9):23-28.

[14]孙君辉,徐坚,齐守泉.现代学徒制中企业参与动力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30):41-48.

[15]陈丽君,曾雯珍.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动力分析与政策建议[J].职业技术教育,2020(13):34-41.

[16]林云.激励机制缺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不足的原因分析[J].职教通讯,2013(1):20-23.

猜你喜欢
计划行为理论校企合作
试论消费者自拍行为的影响因素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经管类大学生创业意向分析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
消费者低碳消费意愿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锦州市居民家庭固体废弃物循环行为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