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战官兵初入超高海拔地区的睡眠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1-06-08 06:42柴晓亮许鑫鑫张春雷
西南国防医药 2021年4期
关键词:例数海拔官兵

杨 涛,柴晓亮,许鑫鑫,张春雷

近年来境外敌对势力对我国边境地区屡屡侵犯,维护边境稳定呈现出长期性、艰苦性和繁杂性的特点[1],尤以中印边境为甚,且中印边境地区地理环境为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存在高于3500 m的超高海拔地区,高寒、低氧、低压环境对部队官兵的睡眠质量存在较大的影响[2],与此同时军事对峙冲突以及临战状态的压力可能使官兵睡眠质量受到更加严重的影响[3]。睡眠障碍容易引起反应迟缓,应激能力减退,大大降低工作效率,不利于军队形成持久的战斗能力[4],因此研究在超高海拔地区临战官兵的睡眠质量尤为重要。当前对高原官兵睡眠质量研究文献虽多,但针对军事对峙冲突以及临战状态对高原官兵睡眠质量的研究尚处空白,国内外研究未见相关报道。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军事对峙冲突中临战状态下初入4400 m以上超高海拔地区的官兵的睡眠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临战官兵初入超高海拔地区的睡眠影响因素,为提高初入超高海拔地区执行军事任务官兵的睡眠质量制定相应对策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对1个月内入驻海拔4400 m以上的执行某作战任务期间与印对峙官兵进行问卷调查,随机选取5个山脊一线驻扎点,对所在驻扎点的全部官兵发放问卷并进行分析。共发放问卷408份,收回370份,回收率为90.69%,有效问卷365份,问卷有效率为98.60%。

调查问卷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男性、女性)、年龄(按照调查对象年龄的平均值分为 ≤25岁和>25岁)、文化程度(中等学历、大学学历、研究生学历)、职业类别(一线作战官兵,包括在山脊一线直接执行作战任务,随时可能发生军事冲突的官兵;后勤保障官兵,包括执行任务期间对一线作战官兵进行保障的医务人员、车勤人员、通讯员、军务人员等)、婚姻状况(已婚和未婚)。在365份有效问卷中男性有337名(92.30%),女性有28名(7.70%);年龄≤25岁的有244名(66.85%),年龄>25岁的有121名(33.15%);受教育程度为中等学历的有209名(57.30%),大学学历的有142名(38.90%),研究生学历的有14名(3.80%);一线作战官兵有312名(85.50%),后勤保障官兵有53名(14.50%);已婚的有121名(33.15%),未婚的有244名(66.85%),见表1)。

表1 官兵基本资料

1.2 睡眠质量、睡眠特点的调查方法 应用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ittsburg sleep quality index scale,PSQI)对睡眠质量及睡眠特点进行问卷调查[5-6],被试者根据自身情况独立完成填写。本量表包括19个自评项目及5个他评项目,其中18个自评项目用来参与计分,共组成7个维度因子:睡眠质量(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潜伏期)、睡眠时间(睡眠持续性)、睡眠效率(习惯性睡眠效率)、睡眠障碍(睡眠紊乱)、睡眠药物使用、日间功能障碍(白天功能紊乱)。该量表采用4级评分法,即每个因子按0~3分记,各因子得分累计为PSQI总分,总分为0~21分,以7分为界分为两组,>7分为睡眠较差组,≤7分为睡眠较好组[7]。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EXCEL2016录入调查表数据,IBM 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行 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的睡眠质量及影响因素 在参与调查的365份有效问卷中,出现睡眠障碍(PSQI>7分)的共有108名(29.59%),睡眠较好的有257名(70.41%)。在影响因素分析中,官兵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类别对睡眠质量存在影响,男性睡眠质量优于女性 (χ2=6.27,P<0.05),年轻者睡眠质量优于年龄大的(χ2=23.47,P<0.01),学历低者睡眠质量高于学历高的(χ2=12.76,P<0.01),一线作战官兵睡眠质量好于后勤保障官兵(χ2=13.76,P<0.01),见表2。

表2 调查对象各项目中例数比较[n(%)]

2.2 调查对象中睡眠质量较差者PSQI分析 为进一步分析睡眠质量较差的调查对象的睡眠特点,针对108名睡眠质量较差(PSQI>7)的调查对象的PSQI进行分析,主观睡眠0~1分的例数26例 (30.23%),2~3分例数60例(69.77%);入睡时间0~1分的例数5例(5.81%),2~3分例数81例 (94.19%); 睡眠时间0~1分的例数67例(77.91%),2~3分例数19例(22.09%);睡眠效率0~1分的例数60例(69.77%),2~3分例数26例(30.23%);睡眠障碍0~1分的例数20例(23.26%),2~3分例数66例(76.74%);药物使用情况0~1分的例数69例(80.23%),2~3分例数17例 (19.77%);日间功能表现为0~1分的例数39例(45.35%),2~3分例数47例(54.65%)。 由此可以看出调查对象中睡眠质量较差者主要睡眠特点是主观睡眠时间短、入睡时间长、睡眠障碍比率高及日间功能差(表3)。

表3 调查对象中睡眠质量较差者PSQI分析[n(%)]

3 讨论

睡眠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生理活动之一[8],睡眠障碍导致的反应迟钝、应激能力下降,将大大降低工作效率[9]。人体暴露于高海拔地区的低氧低压环境之后,机体的神经系统方面、呼吸调节方面功能以及昼夜生理节律等发生变化,进而对睡眠造成严重的影响[10]。有报道指出,驻训官兵由平原地区转入高原地区训练生活,由于高原高寒缺氧环境,机体的多种生理功能会出现改变,尤其睡眠障碍表现比较突出,对人体的危害远大于低海拔地区[11]。许存和等[12]及陈涛等[13]研究发现,高原地区较平原地区 更容易出现心境抑郁和迟滞,从而影响官兵心理接受程度,同时产生了更多的消极负面情绪,影响了其睡眠质量。而两军对峙临战时期,官兵心理压力较执行驻训任务时明显增大,加重高原军人睡眠障碍[14],严重影响部队的作战能力。本研究调查显示有29.59%的官兵临战状态下高原睡眠质量较差,PSQI评分>7分者近三分之一,说明了解在高海拔地区,尤其是超高海拔地区临战官兵的睡眠质量、影响因素以及睡眠特点至关重要。

本研究发现,官兵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类别对睡眠质量存在影响。首先,男性睡眠质量优于女性,一方面可能与战争状态下女性的压力及恐惧感远远大于男性有关,另一方面此次参与调查的女同志大多数为文职人员,第一次参与实战保障任务,文职人员在训练强度大、环境恶劣的任务中,心理容易产生大幅度波动,从而带来或轻或重的焦虑情绪[15-16]。其次,年轻者睡眠质量优于年龄大的,因为随着年龄增加,总睡眠时间及睡眠效率降低,睡眠维持困难,觉醒和微觉醒均增加[17],导致睡眠障碍可能性增大。再有,学历低者睡眠质量高于学历高的,可能与官兵的心理认同度及幸福认同度有关,学历较低的官兵,较满足于临战状态下高原作战的各种福利待遇,然而对于具有较高学历的官兵来说,社会选择性更多,对高原作战任务的认同度低,恶劣的生存条件及艰苦的生活质量带来更多的不满与压力[18]。最后,一线作战官兵睡眠质量好于后勤保障官兵,后勤保障官兵多来源于医院、汽车团、通讯、军务等岗位,保障流动性大,作息不规律,影响睡眠质量[19],另一方面,后勤保障官兵此次任务属于急进高原,高原习服能力较差,也是造成睡眠障碍的因素之一[20]。

明确睡眠障碍人员的睡眠特点有助于我们了解睡眠情况,并可以针对性的提出合理化建议改善睡眠质量,从本研究的睡眠较差的调查对象的PSQI评分项目中发现,临战官兵初入超高海拔地区的睡眠质量较差者的主要睡眠特点是主观睡眠时间短、入睡时间长、睡眠障碍比率高及日间功能差。因此缩短入睡时间、提高主观睡眠时间等可以改善这些官兵的失眠质量。建议官兵保持平常自然的心态,尤其出现失眠现象时不必过分紧张,越是强行入睡,结果越容易适得其反,身心松弛,有益睡眠[21]。另外,要重视战士高原知识培训及加强领导干部等对下属关心爱护,以提高战士睡眠质量[20]。针对主观睡眠差的官兵可采用聆听平淡而有节律的音响或音乐等进行睡眠诱导[22],也可采用睡前饮一杯加糖的热牛奶或进食一个苹果等途径[23]。个别顽固性失眠患者,可以采用高压氧治疗或根据不同症状给与相应的药物治疗,切记不可以为失眠不过是小问题而延误治疗[2,24]。

综上所述,高原环境恶劣,处于超高海拔地区且在临战状态下的官兵容易出现睡眠障碍,采用有效、合理的方式改善这类官兵的睡眠问题,促进官兵身心健康,对提高部队战斗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例数海拔官兵
我国在珠穆朗玛峰架设世界最高海拔气象站
对不同细胞类型的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临床特征的分析
高海拔的甘南
盆腔灌注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
南美三大高海拔球场
朝鲜官兵高呼“捍卫金正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