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构与真实:小说深度阅读的文体视角

2021-06-07 16:03陈阿永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审美素养真实虚构

陈阿永

摘 要 虚构与真实是小说的本质特征。近几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理解的测试语料基本选用小说。测试的内容稳中有变,相对于我们常见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主题意蕴等考查内容,高考小说命题出现了新的测试内容,其中就有对小说虚构与真实本质特征的考查。本文以近三年全国卷高考小说为例,分析虚构与真实对小说的意义,以及如何从虚构与真实的关系入手把握小说的文体特征,以提升学生小说深度阅读能力,促进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 高考小说;虚构;真实;审美素养

一、问题的提出:虚构与真实已成高考小说命题的热点

小说是叙事和虚构的艺术。把握小说的“叙事”与“虚构”的文体特征,我们才不会停留在小说的内容层面,才能走进小说的叙述层面,进而关注其文体意义;探析小说的“虚构”与“真实”,我们才能理解小说的美学基础,才能领略小说的真正魅力。当前的高考小说复习备考,仍旧存在滞后性:很多教师还是只关注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和主题, 缺乏对小说文体特征的把握,缺乏对当下高考小说阅读理解测试导向的把握与理解,显然难以应对学业质量水平标准中关于审美鉴赏活动中,能结合作品内容对作品情感、形象、思想、表现手法等进行阐释评价的相关能力要求。从近几年高考小说命题情况看,试题的测试内容相对于我们熟知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主题意蕴等考查内容,出现了新的测试内容,其中就有对小说虚构与真实本质特征的考查。例如下面试题:

【试题1】: 2019年全国卷Ⅰ《理水(节选)》

《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

【试题2】: 2018年全国卷Ⅰ《赵一曼女士》

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试题3】: 2018年全国卷Ⅲ 《微纪元(节选)》

结合本文,谈谈科幻小说中“科学”与“幻想”的关系。

以上三道题看似不一样,实际上考查的本质一样。三道题都从两个维度设问,都指向对小说的真实和虚构的考查,即指向小说真实与虚构的体现及两者的关系。因此,有必要梳理一下小说的“虚构”与“真实”的知识,强化学生对小说文体特征的认识,引导学生学会从文本特性的角度出发,由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入手,进而去把握作品的具体内容、文学形象、情感主题、表现形式等,并能进行比较到位的审美鉴赏评价。这样才能使审美鉴赏能力的提升能够落到实处,不仅可以提高小说阅读题的得分率,更可以提升学生小说深度阅读的能力,亦能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经验,促进其审美素养的有效提升。因此有必要结合近年来高考小说阅读理解的命题导向,特别是分析小说的“虚构”与“真实”等现代叙事学理论知识在小说阅读中的运用,引导学生在把握小说文体特征的基础上,提高其文本解读与分析鉴赏能力,從而促进其审美核心素养的提升。

二、小说文本特征分析:“虚构”本质与“真实”追求

1.“虚构”是小说的艺术本质

小说是想象的艺术,虚构的艺术。它通过丰富的想象创造出一个有别于现实生活的虚构世界。小说家通过艺术手段,从生活中大量的感性材料中提炼、塑造生动的艺术形象,这个过程始终离不开想象(幻想、联想)和虚构。

小说家在虚构叙事中,通过叙事视角、叙事时空、叙事节奏等的变化,创造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不朽的艺术生命。正如《理水(节选)》一文,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新在哪里?新在叙事视角,新在叙述语言,新在叙述方式,还新在叙述时空的拓展,采用新的思维来烛照“故事”;同时,作为虚构文本,细节的刻画、次要人物的安排,也都是必然的,但这些都是充满想象力与创造性的“新编”。又如《赵一曼女士》一文,阿成先生则是通过对赵一曼女士在医院病房里的生活情景的细节推测和艺术虚构,在现实与历史的交织叙述中增强小说的艺术张力:这是文学时空对现实性时空的拓展,是艺术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相互映照,不仅使赵一曼女士的英雄形象更丰满立体,也深化了小说的审美内涵,增强了小说的思想意蕴和情感意蕴。《微纪元(节选)》一文,刘慈欣先生虚构了未来人类遭遇的灭绝式的灾难和人类文明的重生;在人类所处的和平发展阶段,刘慈欣的虚构不是胡编乱造,是结合一定的宇宙科学知识而阐发的科学构想,充满了审美的想象与创造。

小说中的人物是一种艺术形象,并非真实的生命存在,小说家只是创造了一个关于真实的人的幻觉。小说家用语言赋予其生命,并以此来反映生活,表现现实。小说中的人物也许有其原型,但原型不等于小说中的人物。例如《赵一曼女士》中的赵一曼,就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但并不能把小说中的人物的言行举止等均看作是历史的真实记载与反映。事实上,只要进入了小说的叙述层面,小说中的真人真事就已经涂抹上了虚构的色彩。煞有其事地强调真人真事,这其实只是小说家讲故事的一种技巧,目的在于让读者产生一种真实感。因此,阅读小说,不是在寻找一个事实,而是通过小说的虚构去领会作家所要传达的某种思想,某种情感,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审美鉴赏活动。

2.“真实”是小说的审美追求

艺术离不开想象,小说离不开虚构,但小说的虚构追求艺术真实,追求读者阅读感受的真实。小说的真实,可以有事实,但更多的是虚构的真实。正如鲁迅所言:“不必是曾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小说追求的真实,不是生活的真实,而是生活的真实感,是生活提炼的艺术真实,是具有审美品质并具有普遍性的艺术真实。正如法国小说家罗伯·格里耶所说,小说的主要任务不在于塑造人物形象,更不在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政治立场、道德观念等,而是要写出“一个更实在的、更直观的世界。”

小说的“真实性”,可以从以下几点去把握:

(1)选材的真实性

我们常见的选材是历史真实、生活真实,可以说就是“实有其事”的“实”。小说的选材呈现的真实,有环境背景的地理真实性,人物形象的历史真实性,以及小说家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及生命体验等的真实性。如革命文学作品、历史小说等,常常因其选择的特定年代展现了某种视角的历史真实。有些还要展现其细节真实,诸如方言的运用,风土人情的描绘等。正如《故事新编》的写作是鲁迅先生从现实出发,掘进历史并反顾现实的努力,有着深刻的批判意识与思想辨析。《理水(节选)》一文,大禹治水这一历史可考的“故事”,使小说内容具有了一种历史真实性且富有历史的韵味。而《赵一曼女士》一文,所出现的“伪满时期”“哈尔滨”“抗联”“日军”“北满共产党”“小兴安岭”等历史时间、真实地名及真人真事,还有文中出现的真实的历史文献档案,这些都能使小说内容呈现出更多的真实感。

选材的真实性有时候是对已知科学真实的采用,这在科幻小说中表现得更为明显。科幻小说作为一种类型小说,其虚构性很强,但读者读起来却感觉非常真实,这种艺术真实感就来源于对已知的已被论证的科学事实的运用,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及可能出现情况的合理科学推断与想象。如《微纪元(节选)》中的科学真实性,既体现在大量已知科学事实的运用,如“宇宙飞船”“星际航行”“虚拟游戏”“视频眼镜”等等,也体现在对未来地球与人类命运前景的合理想象。

(2)叙述的真实感

小说向我们传达的是艺术的真实,探寻的是生活的本质,它来自生活,符合生活,高于生活。正如小说家契诃夫所言,必须把生活写得跟原来的面目一样,把人写得跟原来的面目一样。因此,小说叙述的真实,常常就是逼真,是把小说内容充分生活化、现实化。小说形象越是逼真,描写细节越是逼真,情节越是合乎现实生活的情理逻辑,小说的真实性就越强,读者就越容易产生艺术共鸣。叙述的真实感,有利于缩短小说与现实的距离,同时也拉近了小说与读者的距离。

我们知道,叙述者不等于作者,叙述者是作者选择的一个代言人。但谁在讲故事,这就是叙事视角的问题,叙述视角的安排对于小说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这会影响到小说给读者艺术真实感的程度差异。比如阅读《赵一曼女士》,我们思考一下:小说的叙述者为什么选中“我”?“我”是小说虚构的关键所在,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有助于增強小说的真实性。通过“我”去讲述过去的英雄赵一曼的故事,“我”不仅是故事的讲述者,也是故事的参与者,“我”的叙述视角,使小说更真实可信。除了叙述视角的选择,人物形象描写的生活真实,情节展开的逻辑真实等等,都能体现叙述的艺术真实。例如《微纪元(节选)》中的先行者,小说对其心理活动的刻画就非常真实,特别是先行者发现地球已经发生巨变后的心理感受,就显得非常的真实与触动人心。再如《理水(节选)》中的大禹形象的塑造,通过形象刻画、言行描写与对比手法的运用,也给人以一种“中国脊梁”式英雄形象的真实体验。

(3)主题的深刻性

小说主题是小说家对于人类精神现象、基本行为、生存状态等的独特的思考与个人化阐述与发挥。尽管每个时代的小说家所面临的社会生活、时代背景各不相同,但小说家所力求的是作品的深刻性与恒久性。这种主题深刻性的追求,既来源于具体的生活真实,却又是高于具体的真实,由于其能超越具体时代与生活的限制,反而更逼近于人类存在与精神的本质,因而是一种超越性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真实性与深刻性。正是基于这样的艺术追求,小说家在创作时必然要面临着“虚构”与“真实”的艺术处理。换句话说,就是小说家如何通过内容的虚构去唤起不同时代的读者的真实体验,并能去深入体会作品所要传达的主题意蕴。

从小说的文体特征与作家创作意图实现路径的角度展开深度阅读,我们便比较容易能深入文本,并能把握住作品的主题意蕴。无论是《理水(节选)》为什么要对“故事”进行“新编”,还是《赵一曼女士》为何采用历史与现实交织的叙述方式,抑或是《微纪元(节选)》为什么要采用“科学”与“幻想”相结合的叙述模式,所要达成的主题深刻性与具有普遍意义的真实性,都是建立在小说家对于“虚构”与“真实”二者关系的精心处理上。《理水(节选)》以新的眼光、新的方式、新的思维、新的语言,对历史人物充满想象力的“新编”,包括反讽技巧的运用,不仅仅只是在增加小说内容的虚构性、有趣性与批判性,还在于唤起读者对于自古以来“中国脊梁”式英雄的认同与礼赞,同时也是要唤起读者的真实感以及关于现实与历史相互观照的深刻思考。《赵一曼女士》中的“我”是虚拟的当代人,通过“我”翻阅历史文献并对赵一曼展开合理历史想象,人物是真实的,档案是真实的,但细节却是虚构的。这样处理,既体现了选材来源的真实,也给艺术创作留下自由的空间,同时也有利于主题的表现。“我”作为当代人熟悉赵一曼的事迹,恰恰说明了赵一曼革命精神和人格魅力的永恒性和感染力,在当下社会仍有深刻影响,这自然能深化小说的主题意蕴。《微纪元(节选)》所虚构的地球大灾难后的人类命运和文中所运用的已知科学知识与合理推想,在虚构中不断唤起读者关于人类命运的真实思考,也体现了主题的深刻性,将人文广怀和科学意识渗透融合,也能给读者以深刻的思考。

三、结语:小说深度阅读的两个关键词——“虚构”与“真实”

综上所述,“虚构”与“真实”是小说阅读必须把握的两个关键词。引导学生深入厘清小说的“虚构”与“真实”的辩证关系,有助于其深入把握小说作品的内容,亦能对其作品形象、情感、思想、表现手法等的审美鉴赏与评价都能提供有益的启发。因此,无论是小说的教学还是小说的备考,从小说的文体特征出发,进而抓住小说中“虚构”与“真实”二者的辩证关系,学会从文体特征的视角审视小说文本,从文体视角考虑小说的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主题达成、审美效果等,既有利于学生深入把握小说作品的内容,深入领会作家的创作意图,在对小说文本的分析解读以及考试的应对中都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也有助于学生小说深度阅读能力与审美鉴赏能力的有效提升。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校本研究课题“促进审美核心素养提升的高中小说深度阅读教学实践研究”(立项编号:FJJKXB19-409)阶段成果〕

[作者通联:福建南安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审美素养真实虚构
融媒时代,如何正确地“非虚构写作”
虚构的犹太民族?
论动画片的审美因素及对幼儿审美素养提升的价值
中小学剪纸教学“三步曲”
论文学创作中的虚构
美剧情节越来越“真实”
真正非虚构的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