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昭峰,赵家邦,张伟涛
(郑州市骨科医院急诊科,河南 郑州 450000)
尺桡骨远端双骨折为尺骨干和桡骨干之间出现的骨折,是儿童中常见的骨伤疾病,致病原因多为遭受到难以承受的暴力所致,其中最常见的症状为疼痛[1]。临床采用常规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尺桡骨远端双骨折[2],但术后需用石膏进行固定,恢复过程漫长,常会引起患病部位肿胀、疼痛,且其抗旋转能力差,长时间易引发肌肉萎缩、关节僵硬、伤口感染等现象,严重影响了术后的功能恢复[3]。中医认为,患儿年龄小,身体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且其尺桡骨骨膜较厚,塑形能力较强,无须采用手术治疗,研究发现,改良折顶手法复位具有显著的效果。骨折发生后会使骨折部位肌肉痉挛、骨膜牵拉,以往传统的折顶手法复位难以治愈。笔者采用改良折顶手法复位配合塑形纸夹板固定治疗,取得较好效果。
选取2018年7月至2020年1月郑州市骨科医院收治的95例确诊为尺桡骨远端双骨折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47例,其中男31例,女16例;年龄6~12岁,平均(9.1±1.1)岁;观察组48例,其中男31例,女17例;年龄5~12岁,平均(9.1±1.2)岁。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手术前对骨折部位消毒,患儿进行全身麻醉,在尺骨背侧纵向切开一个切口,使用手术工具挤压骨折断端,对骨折远端进行牵引复位。复位后分别在桡骨远端、尺骨远端应用克氏针(克氏针针尾折弯并留置在皮内)进行固定,固定结束后进行常规止血,并逐步缝合,之后将手术部位用石膏固定。术后随访3~6个月。
1.2.2 观察组 采用改良折顶手法复位配合塑形纸夹板固定术:对患儿骨折部位进行局部麻醉后,使患儿在家长的协助下保持坐立位,前臂保持旋前位。两位助手分别握住患儿的肘部和腕部,进行平稳持续的牵引向对侧挤压,对侧方移位进行初步矫正。然后复位医生两手拇指分别按于骨折近端及骨折远端,同时用力向对侧按压,对侧方移位进行纠正,之后用两手拇指及食指对骨折端进行触摸,有明显台阶感提示为复位部位。若骨折远端向背侧重叠移位,背侧成角时,两手的拇指应用力向背侧折压骨折远端,其余手指环握骨折下陷处,使骨折远端成角进一步加大,当拇指感受到断端骨皮质对顶后,迅速上提下陷的骨折端对骨折重叠移位进行合骨;若骨折远端向掌侧重叠移位,掌侧成角,则应用食指用力向上折按骨折端,使骨折远端成角进一步加大,当拇指感受到断端骨皮质对顶后,迅速下压上突的骨折端对骨折重叠移位进行合骨。复位时折顶角度不宜过大,以听到轻微响声为宜,若复位后患儿仍存在轻度的移位,则应轻轻牵引患肢,对骨折断端位置进行微调整。最后复位医生用两手沿患儿前臂纵轴方向夹挤骨间隙,并向两侧将尺骨和桡骨提拉分骨。复位完成后,用一层棉垫对患肢进行包扎以保护皮肤,将浸湿过的塑料夹板(宽3~5 cm、厚0.5 cm)放于患儿前臂两侧,然后放置外层夹板,若为骨折远端向背侧重叠移位患儿,应先放掌侧,再放背侧,若为骨折远端向掌侧重叠移位患儿,则与之相反,最后使肘关节弯曲90°,放置肘托夹板,使用绷带将患肢悬吊固定,之后随访3~6个月。
临床疗效采用Anderso拟定的前臂骨折治疗后的评价标准评价[5],①优:患儿前臂旋转活动>75%,腕关节恢复正常活动;②良:患儿前臂旋转活动>50%,≤75%,腕关节基本恢复正常活动;③中:患儿前臂旋转活动>25%,≤50%,腕关节功能有所改善;④差:患儿前臂旋转活动≤25%,腕关节不能正常活动。腕关节功能采用量角器测量,治疗前、后尺桡骨远端关节面尺偏角、掌倾角,根据X线片判断骨折愈合时间。
数据采用PEMS 3.1统计软件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总有效率95.8%,高于对照组68.1%,差异具统计学意义(χ2=10.6279,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疗效比较(n,%)
治疗后,两组的腕关节功能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的尺偏角、掌倾角大于对照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腕关节功能比较()
表2 两组患儿腕关节功能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n 尺偏角(°)治疗前 治疗后掌倾角(°)治疗前 治疗后骨折愈合时间(d)对照组 47 11.2±2.8 24.8±3.4∗ 12.5±1.2 23.8±1.6∗ 139.3±5.4观察组 48 11.1±2.5 37.6±4.5∗ 12.2±1.6 32.5±2.5∗ 101.3±3.5 t 0.1835 15.6630 1.0353 20.2448 40.6090 P>0.05 <0.05 >0.05 <0.05 <0.05
尺桡骨远端双骨折的损伤机制较为复杂,主要为尺骨干和桡骨干之间出现的骨折[6]。由于儿童活泼好动,经常发生跌倒现象,而跌倒时手腕背身着地或掌区手背着地,身体需要承受地面对手掌的反作用力就会发生尺桡骨骨折现象,骨折发生后易发生成角、重叠、旋转、侧方移位等畸形,因此,复位具有一定的难度[7]。临床一般采用常规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但术后恢复时间长,常引起患病部位发生肿胀,且此方法抗旋转能力差,易引发肌肉萎缩、关节僵硬,影响功能恢复。另外,患儿活泼好动,难以坚持,因此,效果并不理想[8]。中医认为,患儿身体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尺桡骨骨膜较厚,塑形能力较强,无需采用手术治疗。骨折发生后会使骨折部位肌肉痉挛、骨膜牵拉,而改良后的折顶复位手法具有良好的塑形能力,具有骨折复位效果好,骨折愈合率高,并发症少,有利于促进患肢功能恢复[9]。
本研究中,对照组应用常规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可临时固定骨折部位,获得良好的复位效果。但此方法对患儿造成的创伤比较大,易对患儿骨骺造成损伤,从而影响患儿骨骼的正常发育[10]。观察组给予改良折顶手法复位配合塑形纸夹板固定,这种复位手法主要参照人的前臂生理弧度,使小夹板与患儿前臂的生理弧度高度吻合,外固定治疗时,遵循逆性创伤机制的复位原则,以骨折端为支点,增大骨折的成角,待骨折端的骨皮质对接好后,对骨折端进行反折复位,这样复位效果好,且能避免损伤神经和血管,有助于防止患儿尺桡骨远端发生分离,同时又可避免发生尺骨茎突移位、向掌侧下陷等不良现象。夹板外固定时,桡侧、背侧超过腕关节,可有效限制腕关节的桡偏及背伸活动,防止患儿频繁活动腕关节,影响骨折愈合效果;使用绷带固定可有效减轻患者骨折断端剪切力,缩短骨折愈合时间,且能避免损伤骨折周围血管和神经,有利于患儿康复[11]。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高于对照组,说明观察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改良折顶手法复位,因配合塑形纸夹板固定,复位操作简单、便捷,用时较短,可避免患儿因哭闹、抗拒等导致的骨折处2次损伤,有助于骨折处损伤细胞自行修复。肖玉莲[12]应用改良成角折顶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儿童尺桡骨远端双骨折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腕关节是人体重要的活动关节,腕关节功能障碍会带来巨大不便[13]。尺偏角、掌倾角是腕关节功能的两个重要指标,可客观反映治疗效果[14]。本文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儿治疗后,尺偏角、掌倾角均明显增大,观察组大于对照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说明观察组的治疗方案对腕关节功能的改善效果更好。改良折顶手法复位配合塑形纸夹板固定,能够通过外力牵引进行复位和矫正畸形,恢复骨间距,有利于骨干恢复,其塑料夹板可以随时进行调整,能够避免因长时间固定引发的血液循环障碍,给骨折部位营造一个良好的恢复环境,促进关节软骨及关节周围组织的功能恢复,使用绷带将骨折部位悬挂,可限制患儿前臂旋转,能有效避免2次损伤,有利于康复。张士伟[15]应用改良折顶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儿童尺桡骨远端双骨折,腕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总之,改良折顶手法复位配合塑形纸夹板固定能有效恢复尺桡骨折患儿腕关节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