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度整合的二轮复习策略探究

2021-05-31 13:29江苏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21年2期
关键词:全球化历史经济

江苏

二轮复习是高三复习备考中最见成效的环节,也是提升学生学科素养的特殊阶段。部分高三教师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欠缺为由,将二轮复习课变成知识讲解课或试卷讲评课,这表明教师既没有准确把握学生已有的能力,也没有找准学生复习的出发点,还不符合历史教学规律。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该何去何从呢?二轮复习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做到知识的时序化、系统化、逻辑化和联系化,进一步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以求解决考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要达到上述目标,必须从不同角度重新整合历史知识,进行精准训练。

一、主题视角下的专题整合

教学主题是教师构思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和根本意图。教学主题是历史课的灵魂,统领着教学内容,把握着教学方向。高三历史课时很少,教师切忌低层次教学,更不能放任学生简单背书。教师可以选择主题化的复习模式,追求主题视角下的专题整合,要求把握历史发展脉络,整合和归并教材知识,将众多史实按照一定的观念和逻辑组合起来,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与运用。在主题的选择上,视角要新,视野要宽,要具有考查价值。例如,在复习“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史”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把“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思想或政策的演变”作为教学主题之一,这部分知识点分布在两个单元,比较散乱,可以通过选用几则史料,重新进行构建。

材料一16—18 世纪,重商主义走向全盛,有利于早期资本主义发展和原始积累,但随着资产阶级逐渐壮大,这一政策限制了资本主义自由发展,“以民穷求国富”的政策也导致了民生艰苦。1759 年,亚当·斯密首次提出“看不见的手”,主张经济自由主义。从重商主义到经济自由主义历时百余年,这次经济政策变革有利于维护资本主义的社会稳定。到19 世纪末期,经济自由主义登上巅峰,但其弊病也逐渐突出,生产急降、企业破产、投机泡沫、经济混乱等经济现象,加上失业、贫困严重和阶级矛盾等社会现象,成为常见的危机景象。

——摘编自吴必康《变革与稳定:英国经济政策的四次重大变革》

材料二由于经济上的不平等,即使赢得了政治上的平等也已经失去意义……自由得以继续存在的、唯一确实的屏障,就是必须拥有一个坚强得足以保护人民利益的政府。如果人民通过民主方法建立一个坚强得足以保护他们免除恐惧和饥饿的政府,则其民主和政府形式就是有效的。

——摘编自《罗斯福选集》

材料三如果没有政府的介入,经济萧条可能永远无法结束,一般均衡永远无法重新达到。增雇一定量的劳动力服务于公共工程项目,在失业问题比较严重时,它对总就业量的影响比充分就业时要大得多。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 年)

材料四20 世纪70 年代,由于英美等西方国家已无法继续根据凯恩斯主义来应对“滞胀”局面,新自由主义作为现代资产阶级的经济和政治思想得以兴起……在1975 年的一次保守党会议上,刚当选保守党主席不久的撒切尔夫人举起哈耶克的《自由宪章》,大力地将它拍在桌上并斩钉截铁地说:“这本书才是我们应该信仰的。”与之类似,1981 年,里根也曾在就职美国总统的典礼上发表了《政府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政府本身才是问题所在》的演说。

——李艳艳《从强力推行新自由主义看撒切尔夫人、里根的反共本质》

通过材料研读,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时空视角下,梳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思想或政策的演变。工场手工业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奉行“重商主义”经济思想;工业革命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接受“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政府推行自由放任政策;罗斯福新政期间,美国政府调整自由放任政策,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开创了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二战后至20 世纪70 年代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奉行“凯恩斯主义”,纷纷加强国家干预经济,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迎来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20 世纪70 年代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进入“滞胀”阶段,表明凯恩斯主义失灵;20 世纪70 年代起,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采用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等理论,减少国家干预,发展混合经济,经济逐步复苏。通过这样设计与讲解,历史脉络清晰,教学逻辑连贯,还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每当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面临困境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就会对经济政策或思想进行局部调整,以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直到今天,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模式仍有巨大的创造力,仍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

主题视角下的专题整合可以使历史复习教学“课课有中心,堂堂有灵魂”,有助于学生通透史实,提高认知层次,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以主题统摄教学内容,以问题探究揭示和升华主题,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使教学主题和主干知识浑然一体,从而增强复习教学的有效性。

二、通史视角下的横向整合

2021 年大部分地区的高三学生仍然使用非部编版教材,非部编版教材按照专题形式编写,将历史知识割裂为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等模块,很难让学生构建正确的时空知识体系。通史视角下的横向整合是以历史阶段为依托,以时间和空间为线索,以主干知识为基础,将一定时空的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等知识点融为一体,从而揭示历史发展的过程,厘清历史发展的全貌。无论高考如何改革,以能力为导向的方向不会改变,历史学科具有知识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不能把高考考点当做孤立、分散的知识看待,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通史意识,打破必修、选修模块的桎梏,帮助学生构建通史体系。例如,在复习明清史(1368—1840 年)相关内容时,应以时间为轴,以政治、经济、思想等为线,组合史实,形成知识网络。

我们找了两天,把团风的大街小巷都翻了个遍,狼剩儿还是生不见人,死不见尸。站在城中的十字街头,我觉着精神都被掏空了,我感到自己正在变成一截干枯的木头,傻傻地杵在惨白的日光中。眼泪哗哗地涌出来,路人来来往往,经过我身边都奇怪地打量我。马兰花和李淑英上来两边拉着我的手,叫我莫伤心,说不定明天就找到了呢。红莲嫂子说,腊枝你要想开些,这该找的都找了,你这做娘的也算尽了心。日子还要往前过,你屋里还有个奶伢儿呢。我抬起头,抹去眼泪,说我还想再到码头去看看。红莲嫂子说,那你快去快回。我们还要趁早赶回去。

图1

14 世纪中期至19 世纪中期,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并已孕育了新的经济因素,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带有向工业文明转型的趋势;君主专制强化,封建制度衰落;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但理学仍占据主流地位;批判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自由的文学艺术作品和观念出现;政府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通过横向整合可使学生理解:明清时期是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的时期,是一个繁盛与危机并存的时期,社会处于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前夜。

通史视角下的横向整合,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疏通了相关知识点,清晰再现了某一时期各领域的历史发展场景,使学生已有的知识更加系统化、规律化和综合化。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构建新的知识网络,形成时序清晰、条理清楚、线索明了的通史体系,从而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三、古今中外的对比整合

古今中外的对比整合,就是以古今为线索,世界为整体,从历史的过往中认识处于不同时代或不同国家的时事变迁,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已经成为高考命题人奉行的原则之一,在复习中,教师应以全球为导向,梳理人类历史横向的发展线索与规律,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放在世界的视角,进行立体认识和多角度分析,培养学生的全球史观。人类历史是不断发展和演进的,从古至今,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历史不只是某一时代、某一地域的历史,教师在复习中要运用古今中外对比的方式,打通古今中外历史发展的脉络,如“轴心时代”东西方思想的比较;西方近代文明对中国社会的冲击与影响;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机遇与挑战;中国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近代屈辱外交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之间的关联等。

例如,在复习“东西方的先哲”相关内容时,因为孔子与柏拉图同处于人类精神文明觉醒的“轴心时代”,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两颗耀眼的明星,他们在经历和精神上十分契合,在思想上多有可堪比较之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依据表格展开:

通过对孔子与柏拉图两位文化巨人所处时代、哲学思想、政治主张、教育思想等方面的比较,学生可以感悟他们的智慧和诉求,体会他们对后世的影响。

加强古今中外的对比整合可使学生感悟不同时期历史的传承与发展,体会不同地域文明的交流与融合,挖掘各模块及相关专题的内容联系,重新整合内容体系,厘清历史发展线索,形成“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整体结构。

四、高考热点的落地整合

高三历史教学中的“热点”主要是指与现实中的热点或焦点问题相关,且在高考中容易命题的历史知识。热点试题一般关注现实,体现时代感,其出发点是为当今社会发展提供经验和教训。高三热点专题复习不在于关注热点本身,而在于从历史角度将热点与历史知识有机结合,使高考热点落地。在复习备考过程中,教师要寻找社会热点问题与历史知识的交叉点,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设计问题,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在热点复习中要关注两类问题:一是长效热点,如民生问题、民主与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国关系、台湾问题、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全球化与反全球化问题等;二是周年性历史事件,2021 年的周年热点主要有辛亥革命110 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九一八事变90 周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 周年等。

(1)简述全球化发展的历程,总结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原因、表现、本质及影响。

(2)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个方面分析反全球化运动出现的原因,指出反全球化运动的实质,论证反全球化在破坏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又推动全球化进一步深入开展。

(3)概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融入全球化的过程,面对全球化潮流与反全球化运动,试分析中国的应对策略。

以史为鉴,古为今用。通过高考热点的落地整合,教师可引导学生把握时代发展脉络,用历史知识正确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培养现实意识,从而提高对历史知识的迁移和应用能力。

五、瞄准高考的精准训练

精准训练是巩固、突破重要考点,提高学生能力,提升学科素养的一种重要手段,是高考成败的一个关键性因素。教师在组织训练时,一定要瞄准高考,要具有选题意识、方法意识、反思意识和规范意识。教师要精选试题,贴近高考,以高考真题和各省市模拟试题为主,切忌搞题海战术,强化训练要少而精。例如,在讲述“中国古代的商业”时,教师可以选用2020 年新高考Ⅰ卷(供山东省使用)(以下简称为“山东卷”)第16 题:

例.(2020·山东卷·16)图2、图3、图4 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东汉永和五年、唐天宝元年、明洪武二十六年)的人口密度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2

材料

图3

——据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

分别提取图2、图3、图4 的人口分布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

图4

本题选用葛剑雄的《中国人口发展史》中的三幅地图,要求学生分别提取图中的人口分布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本题不是直接让学生分析人口分布变化的原因,而是将这种原因分析、规律总结等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中,有效考查学生的历史知识运用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在试题精准训练过程中,教师要重视解题技巧的指导,要从解题的各个环节,有步骤地进行。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要特别关注错题,其可以反映学生某一方面知识点训练的欠缺;指导学生学会分析失分的原因,及时弥补知识漏洞;训练学生答题的规范性,力争做到书写工整化、层次段落化、表述要点化、要点序号化、重点优先化;努力达到拓展学生思维,拓宽学生视野,促成学生答题规范化、知识系统化和知识能力化的目标。

高三二轮复习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高考的成败,只要教师能立足于学科主干知识,精细研究,精准训练,通过不同角度重新整合知识,一定能达到专题连贯、模块相通、古今关联、中外一体的效果,最终实现学生提升历史学科素养与赢得高考的有效统一。

猜你喜欢
全球化历史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全球化陷阱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