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一个“悲”字了得

2021-05-30 22:51赵发玉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21年10期
关键词:诗情陆游古诗文

赵发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深刻阐明:“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优秀古诗文是我们优秀文化的瑰宝,是我們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人文精髓。教师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指导学生诵读古诗文,让学生在诵读中体味古诗文的思想魅力,体会古诗文独特的情感,体验传统文化的浸润,体悟古诗文的艺术感染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笔者就以《示儿》为例,浅谈应该如何开展古诗文诵读教学。

一、了解作者和背景,为有感情朗读古诗文做铺垫

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不仅有助于学生准确地理解诗词的内容,体悟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还有助于拉近学生和作者的情感距离,是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文的基础。

陆游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经历北宋灭亡之痛,南宋苟安之殇。他从小深受传统文化和爱国思想的熏陶,青年时期目睹了金兵的滥杀无辜,沦陷区百姓生活的水深火热,这些已在陆游心中埋下了爱国文学的种子。陆游二十岁即定下“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报国壮志。中老年时期,无论他个人的遭遇多么不幸,他始终把国家前途、人民命运放在首位。陆游常怀驱逐金人、收复中原之志,86岁时写下了照耀千古的绝唱——《示儿》。

《示儿》一诗,是他给儿子的临终绝笔,更是他远大抱负、强烈爱国之情的缩影。诗中陆游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的无比渴望。全诗字句发自肺腑,悲愤交集,真挚感人。指导学生朗读时,应观照诗人的写作目的和思想情感,以“示”入题,以“悲”入情,以“爱国”为基调,为有感情地诵读做好铺垫。

二、理解诗意,为有感情朗读古诗文做准备

朗读,是学生用声音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表达出来的过程。因此,对古诗文的诵读要建立在理解其意的基础之上。如果不能准确地理解诗意,也就不能和诗人之间产生情感的共鸣。

第一句“死去元知万事空”,写诗人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万事皆空,用不着牵挂了。第二句的“但”字却让诗意和诗情有了巨大的转折,那就是诗人因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深深感到遗憾。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诗人以热切期望的语气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第四句深情地嘱咐儿子“家祭无忘告乃翁”,无奈自己已经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在家祭的时候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我”。

在理解了诗意之后,陆游渴望统一的强烈爱国情感跃然纸上,从而让学生进一步体味诗人“悲”中“不忘国”的情感境界。这为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文做好了疏通诗意、酝酿诗情的准备。

三、体味诗情,为有感情朗读古诗文定基调

要使诵读具有感染力,传达出自己的感受,传达出作品的神,关键的一点,是要把握好作品的感情基调。体味诗情,就是让学生准确把握古诗文的感情基调。因此,我们在感悟诗中表达的情感时,不能仅做枯燥乏味的讲解,而要带着学生从诗句、字词中去探寻,去追问,去感悟。

首句中的“元知万事空”这话看来平常,但就全诗来说非常重要。笔者抓住“元知”“空”追问:“诗人既然知道人死了,什么都没有了,为什么要这样写呢?一定是他心中有念念不忘的挂念吧,可他心中的挂念又是什么呢?”在追问中,不但让学生感悟诗人死无所畏的生死观,更重要的是为下文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元”“空”二字强劲有力,反衬出诗人那种“不见九州同”则死不瞑目的心情。

诗人“元知万事空”,可又为何而悲?这又让我们窥探到诗人怎样的内心情感?“悲”字是第二句诗的句眼。诗人临终前悲怆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没有看见祖国的统一。不甘、悲哀、遗憾,都是因为“不见九州同”。一个看淡生死,什么都能放下的老人,临终之时却偏偏放不下尚未统一的国家,作者的“悲”是一种无法排遣的悲痛,是没能亲眼看到国家统一的悲痛。这种由“悲”而生的拳拳爱国之心是何等的撼人心魄,震古烁今!

诗人并没有在悲中沉沦,情绪一转,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和坚定。他坚信“王师”一定能“北定中原”,在家祭的时候,他在九泉之下,一定能听到国家统一的消息。最后一句,情绪又一转,表达诗人坚定的信念和悲壮的心愿,充分体现了陆游一生虽然频遭挫折,至死仍未改变初衷的爱国之情。

诗人曾叹息过“死前恨不见中原”。本诗作为一篇遗嘱,彰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他在病榻弥留之际,却以“北定中原”来表达其生命中的最后牵挂,以“无忘告乃翁”的嘱托作为对亲人的最后要求,多么感人肺腑。失意的一生,却无法泯灭他的爱国热情;悲愤的情感,却没有动摇过他恢复中原的信念。毋庸置疑,诗人对国之爱是强烈、执着且深沉的。

纵观全诗,诗人的情感走向也是一波三折的:牵挂—悲怆—期望。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跃然纸上。全诗悲情与执着同在,牵挂和坚信同现。语言平淡朴素,却直抒胸臆;自然流畅,却情真意切。明末文学家贺贻孙曾在《诗筏》中这样评价《示儿》这首诗:率意直书,悲壮沉痛,孤忠至性,可泣鬼神。

总之,指导诵读古诗文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体味诗情,既要整体理解,也应探求诗句深刻的情感变化;既要逐句理解,也应把握整篇古诗文的情感基调。

四、范读指导,为有感情朗读古诗文引路

古诗文因其具有声韵美、对仗美等特点,赏析时有别于其他的文体。在诵读时也就需要有别于其他文体的诵读方法、发声技巧等。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怎样迅速激起学生和诗人情感上的强烈共鸣呢?怎样用自己的“诵”去表达诗人和自己的“心声”呢?教师除了要引领学生反复诵读外,作为教学的参与者、指导者,教师的范读就是最直接、最有效、最有感染力的指导。

教师的古诗文范读要富有极强的感染力,这样才能让学生把握朗读的情感基调,找准朗读的感觉,点燃学生诵读的激情。教师的范读在某种意义上能为学生更快速地抵达诗人情感深处提供捷径。

陆游的《示儿》表达出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爱国热情,情绪悲伤而激昂。笔者在读“但悲”二字的时候,先是采用拖长声音的重音处理方法去读:但悲——/不见/九州同。“但”和“悲”两字声音是一直延续的,没有中断;第二次读的时候,笔者在“悲”字上采用重锤技巧,让声音突然中断,把音压在胸中,声断意连,后通过“不见”让压在胸中的声音突然爆发出来,拖长“见”字的声音。学生通过对比和多次练读,能够体味出第二种读法更能表达出诗人心中因为还没有看到祖国统一的遗憾和无比悲怆的情感。

教师有声有色、富有感染力的范读已经让古诗文的诵读教学成功了一半,对学生全面把握诗意诗情,掌握古诗文学习方法具有非凡的指导意义。

对教师来说,在朗读中表达感情,除了要有真情以外,还得讲究朗读方法。教师扎实的朗读基本功,是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的必备条件,这是语文教师不能忽视的素养和能力。但是在小学阶段指导学生诵读古诗文的时候,对于在诵读古诗文时如何把握节奏、停顿、语速、语调、重音等技巧方法,不必刻意去强调,应让学生在教师多次的范读中去练习、揣摩、体会、把握,初步掌握古诗文诵读方法。

古诗文诵读教学是一门艺术。通过古诗文诵读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实现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在这条路上,还需要广大教师不断实践与探索。※

猜你喜欢
诗情陆游古诗文
一转身,就是一辈子——陆游和他的《钗头凤》
那些诗情,那些画意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冬至一阳生 塞上畅诗情
诗情
除夜雪
陆游诗中“花汞”一词考释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初夏绝句
对古诗文默写有效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