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苗妙
习作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第一学段的表述为:写话,即让学生用书面文字记录口头语言。课标从兴趣、内容和表达上对写话教学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小学阶段是口语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口语向书面语转变的关键期。其中,第一学段是口头表达向书面表达过渡的衔接转换阶段,教师要特别重视第一学段的写话教学,为以后的写作奠定基础。
一、情感共振,唤醒学生的写话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学生的写话要先有话可说,这需要学生主动去关注生活。在低年级,观察对于学生必不可少。关注作为一种意识和能力是需要引导和训练的。教师可以从有意识和无意识两个方面影响学生。
1.充分利用课文里提供的情境进行有意识渗透。一上的《四季》课后习题:你喜欢哪个季节?仿照课文说一说。一下《我多想去看看》课后习题:以“我多想……”开头,写下自己的愿望,再和同学交流。二上语文园地三出现了第一次正式的写话,关于自己喜欢的玩具。这些内容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可以通过教材提供的具体情境让学生有意识地关注生活。
2.通过师生日常交流进行无意识渗透。春夏秋冬,花鸟鱼虫,身边的一切都是可以分享的。雨滴落在树叶上,仿佛在演奏一场美妙的音乐会;蜜蜂飞到教室里,仿佛进入了巨人国的小勇士;知了在窗外的树上“知了,知了”,仿佛在为学生们的写话配上背景音乐……教师主动和学生分享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实现情感共振。久而久之,学生受教师的影响也会更加留意生活、分享生活。有的学生分享:窗外的爬山虎似乎是被班上的故事吸引了,忍不住将头探到了教室里;小蚂蚁也想和我一起写字,它都爬到了我的手指上……生活是一本巨大的书,关注生活、主动发现,学生的眼睛能看到更多,心里可以感受到更多,自然也就有了更强的写话意识。
二、化简为繁,积累学生的写话素材
关注生活,能让学生写话有话可写。丰富的感知则能让学生的写话写得更好。写话是文字的集合,需要有准确的字、丰富的词、形象的句、相联系的章。
有一种观点: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学到的文章是相对较少的,要增加课外信息的摄入,要大量地读。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有失偏颇。写话素材的积累不能脱离日常的语文教学,要在充分利用好已有的语文素材的基础上再拓展课外的语文资源。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帮助学生积累素材。
教材第一学段的课文浅显易懂,文中的语句精妙、句式优美,是学生积累语言的好材料。一上的《小小的船》里有“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项链》里有“蓝蓝的、又宽又远、又长又软”等词,朗朗上口的同时帮助学生积累形容词,这样的短语感受也在后面的课文中复现;一下《怎么都快乐》里有“踢足球、讲故事”,二下的《祖先的摇篮》里有“摘野果、掏鹊蛋”等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动宾结构的短语……总之,课文里蕴含了丰富的语言材料,能极大丰富学生的语料库。
除了词汇之外,课文中还有规范的句式可以帮助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句式的反复出现更加强了学生的印象。一上的《项链》中“大海,蓝蓝的,又宽又远。沙滩,黄黄的,又长又软”,语言简单,特点明确,画面丰富,易于模仿;一下的《荷叶圆圆》中,第2~5自然段结构相似,这样的句式能帮助学生学习如何描述场景;二上《黄山奇石》中用“好像、真像”等不同的句式帮助学生进行表达。文从字顺,润物无声,这样的语文要素设计还有很多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去细细挖掘。教材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第一学段要化简为繁,让学生和文本共振,教师要有意识地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落实素材的练习和积累。
三、具象思维,逐级组织写话素材
写话的过程实际就是学生从感知、组织到表达的过程,三者作为写作的支架,缺一不可。当感知的过程被唤醒,就要有相匹配的组织和表达能力作为写话之树的生长支架。
1.帮助学生搭架子,由小入手。在拼音学习结束之后,笔者在班级开展了“每日一句话”的活动,即让学生每天写一句完整的话,内容不限,字或拼音都可以,写完不要忘记加上标点符号。没有强制要求,这在最大程度上弱化了学生的畏难情绪。第二天请学生自愿在班级分享。分享这个行为可以增强学生的表现欲,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同时,这一活动还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字词。
2.具像思维,让学生学习语言建构的方法。思考属于高级思维活动,写话内容的创作过程可以借助思维导图呈现出来,让学生学习语言建构的方法。
以二下“写写自己的好朋友”为例。教材的提示语指向明确,层次清晰:他是谁?他的样子?你们会一起做些什么?在帮助学生梳理好写作要求之后,我们一起在脑海中确定自己的好朋友是谁,然后把他的名字写在纸上,我在黑板上写上“我的朋友”的名字。接着我们一起分析好朋友的样子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写。学生很快就想到了眼睛、鼻子、嘴巴……学生想一个,我在黑板上写一个。接着,我让学生思考这些该怎么写具体。以眼睛为例,有的学生想到了“圆圆的”,有的想到了“黑宝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联想的角度要丰富。教师将思维的过程可视化,接下来让学生仿照刚才联想的方式完成自己的思维导图,完成写话,体现了写话教学由教到扶到放的过程。
具象思維,建构的过程清晰,利于学生掌握方法。同时,语汇的进一步联想让写话的篇章难度分割为句的难度。降低学生的畏难情绪,提升学生独立完成写话的能力。
四、练评结合,落实写话的能力
兴趣可以让学生产生短期的动力,方法可以让学生获得克服困难的勇气和途径,但是学生的能力的养成需要持续性的督促。规律性的练评结合,才能不断提升写话的能力。
教师对学生写话做出及时评价与反馈,更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我通过得星数来评价学生的完成质量,激励效果明显。学生认真完成的一段写话,写出的是学生对事物的所思所想所感,教师对学生的写话开展多样化的评价,更能激发学生内驱力。如,有学生写了一首诗,我的评语是以“看到你的写话,我仿佛感受到了……”为结构的小诗,学生一整天都在为这样的评语兴奋。
除了教师评价,同学之间的互评及分享也是一种有效的评价。我在班上开展同桌互相阅读,小组阅读后推荐阅读,班上投影展示,QQ群优秀作品分享等多种形式的分享,极大提升了学生写话的自信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根据表达的需求,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教师通过激发兴趣的游戏、直观的文本内容、多样化地示范、科学且规律地强化、持续地反馈,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唤醒,将文本规律和学生生活经验相联系,给学生搭好写话的支架,让学生的写作能力得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