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春青
“文包诗”是语文教材及少儿读物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的文体。这类文体通过生动地描述古诗词的内容、创作背景和创作经历等,为学生深刻理解古诗词构建了比较完整的助读系统。在这类文体中,课文是诗歌情景的具体再现,诗歌是课文内容的提炼升华。这样的编排方式融古今语言之美于一体,对文言文教学有诸多启迪。
一、文白对照,理解文意
由于年代久远,文言文在语言表达、语法结构,甚至基本字义上都与现代汉语有着巨大差异。学生对文言文的积累、赏析、运用等都是建立在对作品意思正确理解的基础上的。如何正确理解文意是学习时需要跨越的最大障碍。
“文包诗”用浅显而生动的现代文对古诗词进行全方位、有深度地具体介绍,从而巧妙地拉近了学生和作品之间的距离,艺术地降低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难度,为学生理解、积累、运用古诗词起到了很重要的桥梁作用。
在引导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过程中,借鉴“文包诗”的编写理念,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文意的时候,补充相对应的现代文进行对照阅读,对于学生整体理解文意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1.文白互译。文白互译就是通过文言文和现代文的相互对照以达到理解文言文大意的目的。教学中,现代文和文言文相互映照,教师可以朗读文言文片段,学生找出相对应的现代文;也可以是教师朗读现代文,让学生找出相对应的文言文。这样的对话既可以在师生之间进行,也可以在生生之间进行。
例如,教学三年级上册《司马光》时,教师引入“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进行对照阅读。学生首先进行自主阅读和理解。接着,师生对话,教师读文言文“群儿戏于庭”,学生找到对应的“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教师再读文言文“足跌没水中”,学生对答“一不小心,掉到瓮里”……随后,改变对话方式。教师读“有个小孩爬到瓮沿上玩”,学生很快便对出“一儿登瓮”。教师读“司马光想了想,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瓮砸去”,学生又对出“光持石击瓮破之”……活动中,学生轻松突破了理解文意这一“堡垒”。
教材中的14篇文言文都能从相关的少儿出版物中找到多篇相对应的现代文进行文白对照互译。
文白互译中的现代文为学生了解文言文的文意提供了桥梁的作用,这样的活动方式也增加了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趣味性。学生在师生、生生、学生与作品之间的互动对话中,轻松地理解了文意,扫清了学习文言文的文字障碍,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奠定了基础。
2.文白对比。文白对比是将现代文和文言文进行对比阅读,从而发现文言文和现代文在表达习惯上的不同,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以及其中蕴含的古代文化。
例如《司马光》一文中“群儿戏于庭”,翻译成现代汉语是“一群小朋友在庭院里游戏”。其中“戏于庭”按照现代汉语的逻辑应该是“于庭戏”,这正是语序的不同。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了“群儿戏于庭”的意思后,进一步追问比较“戏于庭”和“于庭戏”,从而感受古人表达顺序的不同。
理解文言文意思是一件难而枯燥的事情。运用文白对照的方式,降低了理解的难度,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对照阅读和与之相应的现代文,在学生和文言文之间搭建一座思维的阶梯,让学生沿着现代文这个阶梯,顺利扫除阅读障碍,一路走进文言文的深处。
二、知人论世,挖潜内涵
“知人论世”是孟子提出的文学批评的重要方法,强调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只有具体地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背景等,才能做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作品主旨。作为文言文的现代读者,尤其是文言文知识缺乏的小学生,如何领悟文言文中蕴含的深刻内涵呢?
“文包诗”通过故事与现代文紧密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古诗词创作过程中相对应的背景、事件,从而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作品背后的故事。这样一种诗文结合的编排方式很好地体现了“知人论世”这一传统的文学鉴赏方法。
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参照“文包诗”这一编写方式,用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生动语言,补充相关背景资料,促进学生全面了解作品内容,深刻理解作品内涵,从而丰富学生对作品的感悟,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热爱,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例如教学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时,教师补充经过改写的故事和学生搜集的关于韩非子的相关介绍,引导学生在交流碰撞中加深对寓言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的领悟和共鸣。
因课堂上适时补充的资料,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所以学生更容易借助这样的补充阅读深刻地领悟文言文中蕴含的情感,从而产生共鸣。适时引入作品及作者的相关背景资料介绍对于学生深度理解文本内容及情感很有帮助,让文言文阅读具有一定的深度。
三、启迪想象,激活思维
“文包诗”对诗词进行了恰如其分地想象与补白,让古诗词中蕴含的生动画面通过文字形象具体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学生更容易触摸到诗词的主旨与灵魂。文言文教学中,可以借鉴“文包诗”这一理念,在文言文表达的“留白”处给学生创造合理想象的空间与机会,让学生把文言文中蕴含的文字背后的画面、情感,通过想象的方式展现出来。学生一方面通过想象丰富对文言文意蕴的感受与理解,另一方面促进自身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如教学四年级下册《囊萤夜读》中“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时,这一句蕴含着丰富的画面和意境,是帮助学生从字面走向文本深处的关键所在。学习如果仅停留在对文意的简单概括,显然是浮浅、单调且乏味的。课堂上,教师可引导学生激活思维,想象语言背后蕴含的丰富画面。
一位学生想象道:炎热的夏夜,车胤在院子里认真地学习。许多萤火虫自由自在地翩翩起舞。它们一闪一闪的,在黑暗中显得那么明亮。车胤突然领悟到了什么似的,激动地想:如果把這么多的萤火虫放在一起,不就可以当作灯来用了吗?于是,他用白布做袋子,抓了几十只闪闪发光的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把袋口牢牢扎紧,把布袋吊起来当作灯用。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勉强可以用来看书了。从此,他夜以继日地学习。由于勤学苦练,他终于成了一个有用的人。
文言文简练的表达背后传递着丰富的情节和生动的画面。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中华民族勤奋刻苦、坚持不懈的优秀品质的感悟。
四、创意改写,迁移运用
对教材中14篇(《少年中国说》是半文言,未算在内)文言文进行梳理发现,其中11篇都是情节丰富的故事(如图)。故事性强的作品更受学生喜爱,也更适合他们阅读、仿写、改写。
王荣生教授把语文课本中的课文鉴别为定篇、例文、样本、用件等四种类型。“文包诗”用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古诗词的内容,创作背景以及心理历程,属于例文类。作为例文,“文包诗”是很好的创作范例。
文言文教学中,借鉴“文包诗”的方式进行创意性仿写或改写,并将其迁移到其他文言文的学习当中,对于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以及习作表达能力的提升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例如,学习四年级下册《铁杵成针》时,引导学生把文言文创造性地改写成简短的故事。有的学生以李白的身份进行表达,还有一些学生从老婆婆的角度进行改写,也有些学生从杜甫、汪伦的角度进行改写,学生热情高涨,也很有创意。紧接着教师组织开展“班级故事分享会”,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创意改写这样一个迁移运用的过程,能让学生对所学习的文言文有更深入的理解,从而拉近学生和作品之间的距离;更能够通过创造性的表达与表演等过程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丰富文言文学习的形式,在创造性的学习活动中激发对文言文的热爱。
(作者单位:南京市小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