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丽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宋有朱熹“三读”批注法;明清有金圣叹评点《水浒传》,脂砚斋评点《红楼梦》。圈点批注法,自古以来就不失为一种指导学生阅读的好方法。圈点批注法中所谓“圈点”,就是阅读时利用一套能代表某方面意义的符号,标示出文章中重要的字、词、句、段,标示出文章的层次段落,点出疑难之处等。所谓“批注”,就是给圈点出的内容写文字性的批语,以帮助理解,深入思考。
为了让学生在阅读教学的实践中掌握批注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自主读书的能力,教师可采用从易到难的方式,教给学生一些相对规范的批注符号的形式及用法。比如——
“○”(圆圈):圈出课文中的生字、难词、易读错的词、自己很欣赏的词或不了解的词等。
“①②③”(数字):标好段序。
用“____”画出总括句、中心句、关键句。
“﹏﹏”(波浪线):画出佳妙句。
“△”(三角):画出关键词或好词。
“?”(问号):用在有疑问的地方。
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笔者指导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学习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以提高学生的理解力、感悟力与评价力,实现与文本的深度对话,促进有效阅读。
一、于困惑处作质疑式批注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的确,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的过程是潜心学习的过程,是主动探究的过程,是怀疑求进的过程。我认为质疑式批注可分为三阶段:
1.课前质疑。课前质疑可在预习作业中体现,要求学生初读文章后,在难词、难句等疑惑处进行批注。这种前置思维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在课堂中去寻求答案的热情,让思考方向更明确。而有了学生的质疑式批注,教师更易于在课前掌握学生的疑惑点,从而及時调整课堂教学方案,解决有价值的疑问,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比如在教学《窗》时,我就根据学生课前的质疑式批注,重新调整了我之前的思路。我将学生的质疑式批注进行分类统计,挑选出有价值、有共性的六个问题:
(1)为什么近窗病人要描绘窗外美丽的景色?
(2)远窗的病人通过近窗病人的描述得到了快乐和享受,那为什么在近窗病人生命垂危时见死不救?
(3)为什么医护人员把近窗病人的尸体抬走时并没有大惊小怪?
(4)同一扇窗,为什么近窗的病人看出去能看到美好的景物,而远窗的病人却只能看到光秃秃的一堵墙?
(5)当远窗病人看到光秃秃的一堵墙后,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6)小说又为什么以“窗”为标题呢?
每一个疑义后都特别注明了相关的学生姓名,学生们在自主的探究中共享探讨的乐趣。
2.课中生疑。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课前质疑大多会被一一解惑,同时又会在与同学和老师的思维碰撞中生出新的困惑。此时,学生同样可以用画“?”或写关键词的方式予以批注,可以再次发言质疑或者课后再去寻找答案。
3.课后解疑。课堂上没有得到解决的疑问将延伸到课堂之外。如果学生在课后还留有未解的质疑,这会激发学生课后与老师、同学讨论的热情,同时也是课堂的一个有益的思维延伸。
二、于总括处作提要式批注
课堂伊始,初读课文,学生首先必须能感知主要内容,梳理文章脉络,初步把握文章情感主旨。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提要式批注,在初读课文后用“____”画出文中的总括句、中心句、关键句。这既有利于培养学生边读边思的能力,同时也在提升学生信息筛选的能力。
比如在教学《绿》时,我先设置了两个练习题:
1.分析结构。请在文章的第1、第3、第4自然段中画出能体现作者感受的三个语句,并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
2.筛选信息。《绿》是一篇游记散文,作者的游踪是什么?最后通过交流分享,学生明确了文章的抒情线索(惊诧)、主要内容(奇异醉人)、结构层次(首尾呼应,总分总)和文章脉络(走到山边─坐在亭边─站在水边)。
三、于精妙处作评价式批注
课文中有些字、词极具魅力,一字尽显风采,一词独领风骚;有些句、段颇富内涵,一句能费人思量,一段荡气回肠;有些手法极为精妙,可化腐朽为神奇;有些情感萦绕于怀,或含蓄深沉,或喷涌热烈……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从遣词造句(关键词)、修辞手法(比喻、排比等)、表达方式(描写、抒情等)、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联想、动静结合等)等角度对文章的字、词、句进行评价式批注,从而让学生更为细致地品味文章的语言,欣赏文辞的精致,感悟作者的情思。这种批注方式有利于引导学生以自己独特的视角鉴赏文本,形成自己独到的理解和评价,也有助于提升学生个性化语言的表达能力。
1.修辞角度。“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杨绛《老王》)
学生批注:句中的“镶嵌”一词,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老王形体消瘦、僵直,暗示他将要死去,表达了作者对他的同情和内心的悲痛。如此这般还来给“我”送吃的,真是令人感动。
2.表达方式角度。“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宗璞《紫藤萝瀑布》)
学生批注:这是一句议论,是作者对生命的思考:花和人会遇到各种不幸,但这些都是短暂的,放到生命的长河里是微不足道的。不要害怕一时的不幸,要保持乐观坚定的信念,去开拓新的生活。
3.表现手法角度。“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朱自清《春》)
学生批注:“仿佛”是作者的联想,他由眼前甜香的春花联想到丰收时的硕果累累。以虚衬实,写出了春花的甜香,引人遐想。
四、于空白处作联想式批注
“凡诗文妙处,全在于空。”(袁枚《随园诗话》)语文教材中的“空”,就是指作者对课文中某些内容故意不写,或简略表述,或表达假设,能给读者留下巨大想象空间的地方。教学时,教师要善抓课文的空白处,挖掘文章中言未尽之处,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空白处巧妙安排联想式批注,让学生发挥自由的想象,生发出新的意义,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比如,在教学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时,面对生活的欺骗,作者抒发了无尽的感慨,表达了在生活的困境面前保持坚定乐观的人生态度。既然这是诗人的一种假设,那么学生何不也来试着给出自己的假设?我在课堂的末尾引导学生进行换位联想,模仿创作诗歌《假如你欺骗了生活》。有一位学生这样写:“假如你欺骗了生活/不要侥幸/不要窃喜/享乐的日子里需要清醒/醒醒吧/结果不会陪你演戏/心儿永远自我催眠/现在却常是假象/一切都是泡沫/一切都将会消失/而那消失了的/就会成为无法弥补的遗憾。”通过这种联想作诗,学生换位思考,既加深了对原诗的理解,又间接体会了人生需要自我负责的态度,还磨炼了写作语言。
“大语文”的思想主张语文教育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伸。“圈点批注阅读法”的运用当然也不能仅止于课堂,教师要把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将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机结合起来,以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圈点批注法,它直击文本,坚守“文本初心”;它有意留白,予以体悟时间;它随感而发,思维肆意驰骋。圈点批注法是解读文本行之有效的方法,有助于学生在语文课堂内外都“动”起来,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个性意识,让学生真正达到自主有效阅读的新境界。
(作者单位:常州市北郊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