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阿敏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为“科学发现的机遇,总是等着好奇而又爱思考的人”。单元语文要素为“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和“展开想象,写科幻故事”。在教学时,教师应在单元整体教学思路下对单元编排和内容进行审视,把握单元的结构特点,选择恰当的阅读策略,细化教学设计任务。下面,笔者谈谈具体做法。
一、解读单元特点,确立核心知识
(一)论说类单元体系建构
纵观教材论说类单元编排体系,可以发现“由观点到材料”“由材料到观点”两种编排思路。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以“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為要素,围绕观点组织材料教学;反之,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语文要素为“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旨在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表达中概括观点。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围绕“抓住关键词,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安排课文,是对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能力训练的提升,从概括一段话的观点到把握整篇文章的观点。及至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又立足观点,聚焦材料组织和表达的方法。由此可见,教材论说类单元编排由段到篇、由易到难,并始终聚焦“观点”和“材料(事例)”这两个核心知识的规律。
(二)论说类单元文体特点
在教材中,论说类单元的文体呈现多样化特点。文体不同,说明观点的方式也不同,但本质上都属于说服读者去做某事或者赞同某种观点的文体。这类文体通过陈述看法、理由或者通过举例支持作者提出的观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第三学段中,要求学生通过实践、观察,能够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针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和同学一起分析、讨论,进而辨别是非、善恶、美丑。学生在一次次思辨中,逐渐形成了一种论说意识,具备了一定的论说能力。所以,本单元的核心知识,应该指向文本材料的组织方式,即作者是怎样运用材料,把自己的观点说清楚的。
二、聚焦文本结构,搭建学习支架
本单元语文要素“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怎样说明观点”指向的是文本书写的组织方式,即文本结构。结合实践,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聚焦文本结构,通过“初读——明确观点;研读——结构引领;体验——迁移运用”的策略展开教学,让学生在提炼观点、明晰结构、拓展运用的过程中,浸润科学精神,学习“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发展自身的创造性思维。
(一)初读——明确观点
读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小学高年级的阅读教学应着眼于“篇”,初读时要有整体意识。观点在课文中“牵一发而动全身”,初读时应引导学生在了解内容的基础上,明确课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例如《两小儿辩日》,标题中的“辩”表明了两小儿截然不同的观点。学生通过解题,了解“辩”是辩论的意思。在借助注释读好停顿、理解文意,将文章读通读顺的基础上,教师顺势提问两小儿“辩”的是什么,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两小儿观点的句子,引导学生通过初读准确提取观点。
又如《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文通俗易懂,条理清晰,标题本身就是文章的观点。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围绕标题理清文章脉络:在读通读顺整篇文章的基础上,明确文章的第1~2自然段是提出观点,文章的第6~7自然段是总结观点,中间部分是用具体的实例论证观点。由此,从标题出发,学生能够在初读阶段理清课文是按照“提出观点—证明观点—总结观点”的结构进行组织的,在脑海中呈现出清晰的文本结构。
再如《表里的生物》,教师同样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表里的生物”进行提问:表里的生物是什么?为什么认为表里有生物?作者是怎么探究证实表里有生物的?由课题出发,启发学生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划分课文内容的层次,概括每一个部分并拟写小标题,再连起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从而快速把握课文内容。
在“初读——明确观点”的教学中要注意以下两点:
1.扫清障碍,充分阅读。本单元编排的文章,阅读的难度较大,在初读时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在初读中完成疏通文义、扫清知识性障碍等任务,如《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中的科学术语,应在初读时解决,为研读打好基础。
2.勾连旧知,提取观点。学生在初读阶段提取主要观点、理清文章的表达顺序时,主要运用的是提取信息的策略。教师教学时可以根据不同的文体,勾连学生已储备的相关知识,如从课文的标题入手提取信息,关注课文的开头和结尾部分,圈画文中的关键句、关键词等,为学生的整体感知、提取观点搭建支架。
(二)研读——结构引领
知识类读物常见的五种文本结构类型为描述、顺序结构、比较和对比、问题、解决以及原因和结果。本单元《两小儿辩日》《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是比较和对比结构,《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表里的生物》是顺序结构。教学这四篇课文可以基于文本结构,借助图表支架展开。与此同时,在单元整体阅读教学的思路下,教师可以尝试将相同文本结构的课文进行归类教学,实现以核心知识为逻辑框架的教学整合,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1.比较和对比结构。《两小儿辩日》和《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一篇是精读课文,一篇是略读课文,文中均出现观点的比较或材料内容的对比。《两小儿辩日》中一儿认为“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另一儿则“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两小儿观点不同,研读的目标是引导学生围绕结构特点,探究材料说明观点的方法。在教学时,搭建的图表支架如下:
在教学中,学生借助图表,展开自主学习探究、合作交流互动,理清支持两儿观点的事例,以及两小儿说的都有道理却产生不同观点的原因。学生很快就能明白,因为两小儿观察角度不同。一儿从视觉角度选取事例,另一儿则是从感觉或触觉角度去选取事例,但都是基于对生活现象的观察,论证有理有据。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两小儿与孔子的对话句式“整齐对称,均以反问结尾”的特点,要指导学生在反复品读中感受反问语气强烈的表达效果。
又如,科幻小说《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是一篇略读课文,承担着自主运用、综合运用单元语文要素的任务。课文展现了未来和今天两种时空下的状态,在教学时也可以运用图像,搭建图表支架,引导学生自主梳理事例,发现表达方法的秘密。教学时邀请学生参与图表的设计,比如围绕今天的上学方式和未来的上学方式,学生自主设计所需填写的“关注点”条目——即学习地点、授课教师、学习模式等,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互相补充、纠正,并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阐述理由,最后用完整、规范的语言表达出来。
从上表出发,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导语提出的问题,继续交流未来的学习生活还有可能是什么样的。此外,教师引导学生对文中的观点进行“翻转”,从“我们”今天的视角来看待未来的上学方式,依据文中的具体事例来说明我们的观点,发表我们对未来上学方式的看法,则是依据文本对知识进行了灵活运用。
2.顺序结构。顺序结构指按照事件的先后顺序组织事件,事件具有特定时间或次序顺序。《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三个事例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安排,三位不同国家的科学家都是从平常的事情中发现问题,不断研究并最终发现真理,课文的结构十分清晰。在每一个事例的说明过程中,教师也能引导学生找到“顺序结构”。课文开头有这样一句话“……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指什么?“!”又指什么?如何将“?”变成“!”?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默读波义耳发明石蕊试纸的事例,可以借助下图。
经过交流,学生明确问号对应的是“发现现象”,感叹号对应的是“找到真理”,“把‘?拉直变成‘!”指“解决疑问”,从而构建出每个事例清晰的顺序结构,即“发现现象—解决疑问—找到真理”。与记叙文详写经过不同,事例详写了发现现象和找到真理,略写了解决疑问,启发学生事例的表达应为说明观点服务,注意语言表达的简洁。在研读了三个事例后,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三个事例是如何有机连接在一起,让学生了解丰富的事例可增强议论的力量。
《表里的生物》这篇课文也是顺序结构。课文围绕“表里的生物”这一线索一步步展开叙述。在研读课文阶段,教师可以结合课后习题“说说从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在默读的过程中圈画相关语句,批注观点。在交流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列举文中的具体事例说明观点,以达到更深刻地理解文本,将单元语文要素更好落实的目的。
在“研读——结构引领”教学环节要注意补充图像化策略教学的不足。尽管一般认为图像化策略,能将学习可视化,但图像化阅读策略对文本表达的关注有所欠缺。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描写的语句,在语言文字的细节中感受人物形象,让阅读教学始终围绕文本进行。
(三)体验—— 迁移运用
语文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语文阅读和实践中不断地迁移运用,是形成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关键。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设置丰富的实践情境,可以是基于个人体验的、基于社会生活的,也可以是基于文化主题的,等等。
1.读一读,演一演。课本剧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语文实践形式。在教学《两小儿辩日》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文本表达的留白处进行补白。比如在两小儿阐述各自理由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两小儿的语气、神态,从而指导学生读好反问句。在教学“孔子不能决也”时,教师可以适当补充资料,如《论语》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让学生感受孔子的谦逊。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想象孔子的动作、语言、神态,将自己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将想象的内容通过表演展示出来,在实践中感受两小儿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品质,感受孔子实事求是的坦率。
2.品一品,辨一辨。教学《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在学生对三个事例都研读结束之后,出示两个全新的事例,教师追问:是不是只有这三个事例能证明课文的观点?其他的事例可不可以?拓展的两个事例能否证明观点?补充的事例之一可以选取本课阅读链接《詹天佑》的第4~5自然段,另一个事例可以选取谢皮罗发现放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是逆时针,并反复试验和研究的故事。学生品读两个拓展资料,接着说明原因,在讨论交流中明确事例要贴合观点,在迁移中运用习得的知识。
3.改一改,写一写。《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设有阅读链接《詹天佑》,教材编排者的目的主要是落实单元人文要素,与课文形成呼应,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精神的内涵之一是不怕困难、坚持探索。本课书后小练笔要求仿照课文写法,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缺乏具体事例的积累,是小学生练笔的难点之一。在拓展练笔时,教师可以创造性地活用链接,让学生以“有志者事竟成”為观点,用精练的语言改写链接材料,为练笔提供素材,实现了阅读链接和文本的有机结合,促进了学生的能力养成。在小练笔时,教师须明确要求,一是事例间过渡要自然,二是论据应充分而简练。
(作者单位:南京市梅山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