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新华 赵凤芳
【摘要】统编语文教材课文的习题中往往有写作训练,这种设计编排有利于在阅读中学习写作方法,在写作中促进深度阅读。本文基于统编初中语文教材课后习题中的写作训练,归纳梳理其中的写作任务,并分析写作任务本身的价值及写作任务对阅读的影响,以期在语文教学中高效利用课后习题中的写作训练,在读与写的结合中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与提升。
【关键词】语文教材,课后习题,写作训练
“阅读和写作的关系,是输入与输出的关系,或者说是吸收和表达的关系”,二者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统编初中语文教材课后习题中的写作任务,巧妙地将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起来,把“写”落实在每一篇课文中,有利于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加强写作积累与训练,从而逐步提升写作能力;同时,这些写作任务的设定也在引导教师正确把握阅读教学的教学内容与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写作训练中进一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早有论者建议,在使用统编语文教材时要努力“形成一个综合实践系统,读写互动,听说融合”。为此,笔者对初中统编语文教材课后习题中的写作任务进行梳理,以期语文教师能够高效使用习题中的写作训练。
一、统编初中语文教材课后习题中写作任务的概况
笔者梳理后发现,除了专门的写作训练安排,七、八、九年级教材的课后习题中分别有10课、10课、14课(合计34课)编排了写作训练。这些写作训练较为集中地编排在每篇课文课后习题的“积累拓展”中,只有极个别编排在“思考探究”中。整体来看,这些写作训练内容是全面的,训练方式是灵活的,均有助于學生在阅读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在写作中深化对阅读的理解。
1.写作形式多样
课后习题中的写作训练包括仿写、改写、续写等多种形式。
仿写。仿写是锻炼学生分析结构、组织语言的重要方式,能激发学生(尤其低学段学生)的写作兴趣,降低写作难度,培养学生写正确句子的能力。教材共有4课的课后习题包含仿写类写作训练,既有一句话的仿写,又有一段话的仿写。比如:“品味下列语句,体会其表达效果。并尝试仿写句子,用上加点的词语‘没有一个不……没有一个不……”“一个……一个……一个……一个……一个……。”(《纪念白求恩》,七年级上册)该题就是在对某句话赏析的基础上,再对这句话仿写。
改写。改写是对原作进行改编,把一种文体转化为另一种文体。教材中有6篇课文的课后习题包含改写类写作训练。有的要求将古诗文改写为白话故事,比如:“发挥想象,将本文改写成一则白话故事。注意充实内容,增加对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狼》,七年级上册)有的要求将小说添加细节改编为课本剧,比如:“发挥想象,添加细节,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范进中举》,九年级上册)还有重设情节的新寓言改写,比如:“任选课文中的一则寓言,重新设计情节,赋予其新的寓意,把它改写成一篇新的寓言。”(《寓言四则》,七年级上册)
续写。续写是指从原文出发,在遵循原文思路的基础上延伸。比如:“续写宏儿和水生长大后见面的情景。300字左右。”(《故乡》,九年级上册)学生要想使续写的故事合情理、有依据,就要深入理解故事情节,紧抓人物关系的同时展开想象,在自己的创作中用细节演绎后续故事。
2.写作方式灵活
课后的写作习题,既有一句话的精雕细琢,也有片段写作的个性展示,更有整篇文章的即兴创作,以多样且灵活的训练方式带给学生新鲜感。
一句话的写作。成文成篇往往从一句话开始,一句话的写作训练是学生积累写作经验的重要方式。比如引领学生以写比喻句为切口,积累写作技巧:“作者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你怎样理解这些比喻?你还能发挥想象,另写一些比喻句来描绘春天吗?”(《春》,七年级上册)
片段写作。教材课后写作习题的片段写作(一般二三百字)较多,共有15课,种类也不一。有记叙类的,比如:“想象一下,假如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已经成为百万富翁的于勒,他们会有怎样的表现呢?试写一个300字左右的片段。”(《我的叔叔于勒》,九年级上册)有议论类的,比如:“作者说:‘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对这个观点,你怎么看?写一段议论性的文字,表明自己的看法。”(《敬业与乐业》,九年级上册)还有说明类的,比如:“借鉴本文先总说再分别说明的写法,写一段文字,介绍你曾经游览过的一座公园或建筑。注意抓住其主要特点,有条理地进行说明。不少于300字。”(《苏州园林》,八年级上册)
整篇文章的写作。教材课后写作习题,涉及整篇文章写作的有10课。这些整篇文章写作除涉及记叙文、说明文及议论文等常见的写作形式外,还有阅读笔记和散文等形式的写作。比如:“阅读后结合课文的内容(有条件的,可在课外查找有关斯科特的其他材料),写一篇阅读笔记。”(《伟大的悲剧》,七年级下册)“从两篇短文中任选其一,发挥想象,将其改写成一篇白话散文。”(《短文二篇》,八年级上册)
二、统编初中语文教材课后习题中写作任务的价值
通过上述课后习题中涉及的写作形式与写作要求的梳理,可以看出统编教材对“写”的重视。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是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活动,反映在听、说、读、写等表现性行为上,“写作”属于表达与交流,是阅读与鉴赏、梳理与探究的结果呈现,学生是否学了、学到什么程度需要一个表现性的作品来呈现。“写”是最主要的表现性行为,能不能把心中所想、口头所说写出来,是认知水平、审美鉴赏的体现,也是语言建构、思维逻辑的证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要求阅读教学设置不同类型的表达与交流任务,通过批注、概要、随笔、杂感、札记、时评、小论文、研究报告、文学创作、各类实用文体写作形成过程性学习成果,初中统编教材写作任务的设计与此一脉相承。
从核心素养的视角分析写作任务的价值,有以下几项:
1.强化语文实践,提高语言建构能力
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核心素养表现为对语文学科中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能力。而学生语言文字积累与运用的能力又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基础。王宁先生指出:“语言建构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出于表达思想的目的,按照语言内部系统来建构话语——用词汇组构句子,用句子组构段落和篇章。”教材中的课后写作习题,着重从如下方面提高学生的语言建构能力。
首先,注重语言文字的积累。比如:“在写作中,引用诗句可以增加文采,增强感染力。不妨自备笔记本,摘抄积累诗文名句,以备写作中引用。”(《古代诗歌五首》,七年级下册)这是直接积累名句。还有的给出常用的一些句子结构要求仿写,比如:“用上‘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并注意合理安排描写的顺序,运用多种描写方法。200字左右。”(《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七年级上册)学会这样的句式以后,学生在进行景物描写时,需要将众多的景物有详有略地包容进来,“写”就有了借鉴工具。运用自如后,这样的句式在写景、叙事、议论、说明中需要强调突出某个点时都可以使用。
其次,注重学习使用表现手法。比如:“选取你熟悉的某个事物,赋予它一定的象征意义,完成一次片段写作。”(《白杨礼赞》,八年级上册)意在引导学生运用象征的表现手法提升语言建构的艺术性。
最后,注重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比如:“叶圣陶先生关于写文章要简洁的观点,对你有启发吗?拿出自己最近写过的作文,看看有没有累赘的地方,做些修改。”(《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七年级下册)意在引导学生养成反复斟酌语句的习惯,在反复修改中促进语言建构水平和写作水平的双向提高。
2.强化想象力训练,提高思维能力
21世纪以来,人才的标准与过去大不相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世界各国都希望学生通过学校教育形成创造与创新能力,新一轮的高中课程改革也指向此,而创造与创新的必需前提就是“想象”。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在统编初中语文教材课后习题中,有十多课的写作习题提到过“想象”“发挥想象”“联想”这类词语。“想象源于现实,它是思维主体运用已有的形象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而联想是由一事物的形象或本质想到与之相关的另一事物的思维活动。”想象和联想,都是为了训練学生灵活运用思维能力认识和加工语言,发挥想象与联想来写作。通过写作培养学生的想象与联想能力,这是教材课后习题中高频率出现此类写作任务的意图所在。
“写作是一种高度的精神劳动和思维创造,它不仅需要运用创新思维来探讨事物的本质规律及其内在联系,而且还要把思维的成果用语言表达出来,外化为文字、图表和符号。”教材课后写作习题,让学生有了更多用语言表达思维、发现事物联系的机会。比如:“任选课文中的一则寓言,重新设计情节,赋予其新的寓意,把它改写成一篇新的寓言。”(《寓言四则》,七年级上册)“从下面两个场景中任选其一,以课文相关内容为基础,发挥想象,写一个片段。”(《愚公移山》,八年级上册)“任选一首诗,发挥想象,增加一些细节,改写成一则小故事。”(《唐诗三首》,八年级下册)“发挥想象,添加细节,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范进中举》,九年级上册)教材中要求运用想象、联想来写作的任务多达十几处,涉及的体裁有寓言、诗歌、小说、戏剧、散文。在运用想象与联想进行写作时,学生想得多、想得宽、想得深,也因为教材的依托而有的想、敢于想、善于想,思维品质在想象与联想中得到提升。
3.注重品味鉴赏,提升审美能力
不论是文学文本还是实用类文本,它们都拥有各自特殊的规范形式。这些规范形式是“主观和客观统一于审美经验积淀的载体”。教材课后习题中的写作训练,能够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提升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比如:“反复阅读课文第3、4段,品味其语言的妙处,并试着写一段赏析文字。”(《壶口瀑布》,八年级下册)又如:“仿照示例,从课文中另选几处富有表现力的词句进行点评。”(《词四首》,九年级下册)这些写作练笔前的思维活动,显然超越了单纯的阅读课文,已经上升到审美鉴赏的层面,引导学生主动认识并掌握“美的规律”,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提升审美能力。
阅读是审美与鉴赏的一项重要活动,语文课程中的阅读需要引发学生对作品的真实体验,而把这种体验写出来则是学生对自己审美体验和审美创造的一种检验。这些审美与鉴赏类写作任务的指向性值得教师仔细体会,并在教学中落实。
三、课后习题中的写作任务对阅读教学的影响
张志公先生曾说:“阅读教学就是教师带着学生读进去,读出来。”笔者认为张志公先生所说的“读进去”的过程就是对文本理解的过程,而“读出来”的过程则是对文本进行深入分析并将阅读的养分为我所用,成文成篇的过程。读与写的相互作用可见一斑。分析统编教材中写作任务的设计意图,为教师的阅读教学提供了非常明确的指导与方向。
1.写作任务提示教师在阅读教学备课时的文本教学重点
在中小学所有学科的教学中,语文学科最与众不同的一点便是文本内容并非教学内容。其他学科的文本内容是什么,教学内容也就是什么,而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则隐含在一篇篇的文本中,文本内容只是一个载体,这个载体承载着哪些语文知识、能力与策略则需要语文教师自己去挖掘。也正因此,语文教学中“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的诟病一直存在,当教师挖掘不出文本所承载的语文知识、能力与策略时,语文教学就变成了“教教材”。基于此,在文本教学内容的挖掘方面给教师以恰切的引导就非常关键,而这些写作任务的设计给教师的阅读教学提供了非常明确的重点。
比如《济南的冬天》的课后写作任务“就你家乡冬天的风景写一个片段。注意抓住特点来写”,《壶口瀑布》的课后写作任务“品味其语言的妙处,并试着写一段赏析文字”等,提醒教师写景散文阅读教学的重点就是要分析景物的特点,以及作者是如何描写的(鉴赏语言)。《寓言四则》的课后写作任务“重新设计情节,赋予新的寓意,把它改写一篇新的寓言”,则提醒教师寓言这一文体的特点是运用比喻、夸张、拟人手法虚拟故事,重在说明一个道理,如果把时间花在让学生讨论情节的合理性与真实性上,就脱离了寓言文本的教学重点。而对于文言文,如果学生能够用通畅优美的语言将文本散文化、叙事化,那就是凸显出了教学重点,比如《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的课后写作任务“发挥想象,将其改写成一篇白话散文”,《狼》的课后写作任务“将本文改成一则白话故事”。
统编教材的课后写作任务提醒教师,在实施阅读教学中要关注文本的文体特点,文体不同,教学重点也不同。语文教学要有文体意识,在写作任务的设计中要有非常明显的体现。
2.写作任务为教师提供阅读教学的活动设计方向
语文课不能一讲到底,但不讲之后往往变成教师满堂问、学生满堂说,讨论交流小组合作看上去热闹活跃,实际上却违背了语文学习的本质。语文需要表达与交流,前提是静静地阅读与思考,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并且能用简明生动、有内容、有逻辑的语言进行口头或书面的表达。写作任务进入课堂让学生开始安静地阅读与思考,避免了教师的满堂问,也杜绝了学生的混乱表达。
阅读教学要避免分解割裂、面面俱到、整齐划一,以任务为导向的活动设计就成为一条必选的路径,让学生在完成情境化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掌握阅读策略,这是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也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统编教材的写作任务设计给教师教学提供了方向与路径。教材中有多个写作任务都是情境化的活动任务,完成这些任务能够使语文教学走向融汇整合。比如《皇帝的新装》《范进中举》的课后写作任务都是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教师可以将这个任务发展为让学生表演课本剧,在完成这个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会自主学习课本剧的写作方法,然后改写成课本剧、揣摩文本、排练、表演,整个学习过程自主而有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在活动中得到培养与提升。
对于其他诸如《我的叔叔于勒》的写作任务“假如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已经成为百万富翁的于勒,他们会有怎样的表现”,《出师表》的写作任务“写作文《千秋诸葛我评说》表达对诸葛亮的看法”,《海燕》的写作任务“如果海燕要向它们表明自己的心志,它会说些什么”等,教师可以进一步将任务情境化,举行写作研讨会或主题发布会,让学生在写作的基础上面对公众表达,从而提升阅读过程中研读的质量。
长期以来,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碎片化、过程与方式同质化、思维训练浅表化的问题备受诟病。教材课后写作任务的设计给教师的教学设计提示了方向,将写作活动任务化、项目化,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所表现、能够评判,用写作任务带动阅读的自觉,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这是本次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要求,必然也是初中语文课程的改革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