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2021-05-30 10:48王冬梅
学语文 2021年1期
关键词:姚鼐红日登山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任务情境中把握文本的内容。

2.理解作者雪中登泰山的情感和意义。

教学重点:

把握文本的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雪中登泰山的情感和意义。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点拨法,诵读法。

预习安排: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疏通文意,理解文中重点字词,掌握相关的文化常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曾因杜甫的《望岳》,欣赏过泰山“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的壮阔美景,感受过“一览众山小”的自信与豪迈。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姚鼐的脚步再一次登临泰山。

二、追寻先贤登山的脚步

齐读文本。

假设:你打算在假期邀请你的同学开展一次“登泰山,追寻先辈的脚步”活动,你的同学想要了解此次登山的路线。请你依据文本内容,向他们介绍登山路线。

三、追寻先贤眼中的美景

品读,小组交流。

追随姚鼐的脚步,我们登上了泰山的日观峰,在山顶上,我们能看到什么呢?品读你最喜欢的写景片段,说一说为什么喜欢,然后和周围的同学交流一下。

学生自由品读。然后朗读、品味、交流,后齐读。

(一)泰山晚景:“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作者伫立泰山之巅,欣赏高处所见雪景。

“负”字,不仅表明积雪之多,更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苍山以生命,“背负”积雪的泰山似乎多了一层博大崇高的精神意义。

“烛”,照亮,描绘了雪光照亮天南山的壮丽景色。

作者极目远眺夕阳下的城郭、汶水、徂徕,如同自然天成的山水画,山腰停留的云雾恍若飘带一般。飘带柔美、灵动,“若带然”,写出了云雾的柔美和灵动。“居”,停留,飘动的云雾停留在半山腰,动中有静,柔美的云雾与山相互映衬,又有刚柔相济之美。

作者历尽艰险登上山顶之后,内心满足、喜悦在美景中不露痕迹的表达了出来。

(二)泰山日出:“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游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获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稍见”句,风雪弥漫中,因视线受到阻碍,对远景只能依稀分辨。那参天的山峰,竟然小若樗蒲,这种感受,只有“会当凌绝顶”才能体验。数十座樗蒲一样的山,又是立在“云中”的,日观峰之高耸更无须细说。

“极天”句,作者敏锐地察觉到了日出前的色彩变化,远处天边,一缕微茫的光线转眼就成了五彩斑斓的朝霞,瞬息万变的色彩给人一种震撼之感。

“日上”句,红日升起,红日下有一片红光托着,红光动摇着,汹涌澎湃,充满着无限的生命活力。作者把东海作为旭日喷薄而出的背景,让日出的气象更加壮观,境界更加雄浑。

“回视”句,红日升起后,蓦然回视,日观峰以西负雪的诸峰,有红有白,色彩绚丽。向前看,红日高升,无比壮阔,向后看,红白相间,明暗交错,空间广阔而立体。

“若偻”,拟人化的手法,写出在最高峰日观峰上俯瞰众峰,众峰低矮仿佛在鞠躬的姿态,“日观以西峰”仿佛都在向此时新生的红日致敬。众峰在致敬,作者也在致敬。

(三)泰山全景: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苍黑的石,生长在石缝中的松树,处处皆是及膝的雪,没有鸟兽的声响,没有动物的踪迹,整个泰山看起来一片庄严。

四、追寻先贤心中的太阳

(一)登山的时间、环境、目标

作者是“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来到泰安,在风雪交加的寒冬腊月千里迢迢,来泰安登泰山,他选择的登山时间是在十二月丁未日,也就是腊月二十八日,是一年中最重要的年终祭祀守岁之时。作者选择了一年中最特殊的时间段登山。

在“戊申晦,五鼓”时等待日出,“戊申晦”是除夕日。古人将一夜分为五段,一更是夜晚的开始,五更结束,也就是夜晚的结束,新的一天来临。他在“五鼓”时等待日出,傍晚时,他们到达山顶,守候一整晚,五鼓时等待日出。在除夕夜,在这个一年中最重要的守岁的日子,他和友人守在山顶,从日落到日出,从夜晚到清晨,从旧年到新年。作者选择了一年中最特殊的时间看日出。

登山的道路环境:“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迷雾”,就所见而言,会使游者难辨方向。“冰滑”就所行而言,使得“几不可登”,攀登之难不难想象。在这种道路环境下攀登“四十五里”“级七千有余”的石磴,他们花了多长时间?从看日出是“戊申”日可以推断,作者和友人从二十八号白天开始登山,整整一夜,直到二十九号傍晚才登上最高日观峰。四十五里,七千级石磴,因为“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他们登了两天一夜。山顶上,“无瀑水,无鸟兽音迹”,一片天寒地冻,连鸟的痕迹都没有。作者选择了一年中最艰难的环境登山。

“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道中石刻”,都昭示了泰山与众山不同的文化意义。“泰山尊曰岱宗。岱者,长也,万物之始,阴阳交代。”(《尚书今古文注疏》)泰山是五岳中的东岳,山处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所以被尊为“五岳之首”。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也曾在这里“一览众山小”。泰山因文化圣人而成为文化圣山,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山。作者选择攀登的是最具文化意义的泰山。

(二)特殊的时间,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泰山,那么这特殊的登山背后藏着怎样的感情呢?

作者辞官之后登泰山,可以说是调节心情;两天一夜,跨越最难攀登的石磴,是意志的磨练,更是为了追寻理想。

日出的刹那,红光汹涌澎湃,充满着生命力。日出,是一天中的辞旧迎新,姚鼐等待的是新年的第一轮日出,这是一年中的辞旧迎新。乾隆三十九年,在这一年姚鼐告别了十多年的为官生涯。在他看来“古之君子,仕非苟焉而已,将度其志可行于时,其道可济于众”,当他认识到道不“可济于众”时,他选择了辞官,他要寻找一种新的方式去“济众”。刚辞官的姚鼐,不远千里,冒着严寒,特意来到泰山看这与众不同的日出,这日出也是姚鼐人生道路上的辞旧迎新。

“男儿自负乔岳身,胸中大海光明暾”,姚鼐来到最具文化意义的泰山,迎接了与众不同的日出。这红日似乎有一种象征含义。泰山的新生的红日,化作作者心中的“光明暾”,这红日是辞官之后开启新生命的信念、信心、决心和希望。暗夜和风雪之后迎来的光明和晴空。“驭气终超万物表”,此时的作者心中是充满着豪迈与自信。

南归之后的40年,姚鼐孜孜不倦于文化教育、诗文创作和桐城派的理论阐发,终成“桐城派”的集大成者,成就了“桐城家法,自此乃立,流风作韵,南极湘桂,北被燕赵”的局面,也培养了一大批学人弟子。冒雪登岱,似乎就是姚鼐人生的转折。

(三)再次齐读泰山日出片段,感受作者笔下的美景和景中蕴含的深情。

五、课堂小结:

读《登泰山记》有感:风雪离京路,踽踽向泰山。冰滑滿石磴,艰难缓步行。两天又一夜,终登日观顶。苍山负雪厚,晚照来相迎。只为待日出,静坐日观亭。红日喷薄起,辞旧亦迎新。暗夜从此远,心中满光明。

六、作业设计:

《登泰山记》全文不到五百字,却充分展示了雪后登山的别样情趣,结合你的阅读体会,思考本文在选材和语言上的特点。

(作者:王冬梅,安徽省芜湖一中教师)

[责编芮瑞]

猜你喜欢
姚鼐红日登山
乾嘉诗坛“混江龙”姚鼐
佛禅老庄思想与姚鼐文学创作
登山
登山有几人
勤劳为国本 红日映中国
祖国 你是喷薄的红日
疏逸文气 清雅超然
那抹红
多用登山杖
姚鼐与袁枚诗学关系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