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群 胡习之
摘要:《济南的冬天》一文出现了6个“得”字,从语言单位,或者说语法单位来看有两个“得”:作为语素的“得”和作为词的“得”;从语法属性来说有3个“得”:语素“得”、助词“得”与助动词“得”。分清不同的“得”,有助于朗读教学、体味语言特色。
关键词:《济南的冬天》;语言单位;语法属性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学研究项目“精品课程(现代汉语)教学质量评价研究”(2017jyxm1149)。
如果有人问你: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济南的冬天》有几个“得”?你可能会觉得这个问题太简单了,只要认识字,一数不就知道答案了吗?是的,如果只从字的角度来说确实如此。从字的角度来说,《济南的冬天》一文出现了6个“得”字,其分布如下:
(1)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
(2)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
(3)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
(4)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5)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不过,如果问的角度不是字,而是语言单位,或者说语法单位呢?或许就没那么简单了。其实如果从语言单位,或者说语法单位来看,这6个“得”字并不是一样的。例(1)、例(2)、例(3)中“觉得”一词里的“得”是一个语素,是一个构词成分,是“觉得”这个词的一部分,不是一个独立运用的词。例(4)中的“得”是一个独立运用的词,一个助动词,“表示情理上、事实上或意志上的需要;应该;必须”[1](143页)。例(2)中“看得见”里的“得”和例(5)中的“得”也是一个独立运用的词,不过是一个助词,在例(2)里,“得”用在动词“看”和补语“见”中间,表示可能;在例(5)里,“得”用在动词“忍”的后面,表示可能、可以。
总之,这6个“得”字从语言单位,或者说语法单位来看有的是语素(“觉得”),有的是词(“看得见”“不忍得”“真得算个宝地”),由此来说,《济南的冬天》有2个“得”:作为语素的“得”和作为词的“得”。这6个“得”字从语法属性来说有三种:有的是语素(“觉得”),有的是助词(“看得见”“不忍得”),有的是助动词(“真得算个宝地”),由此来说,《济南的冬天》有3个“得”。
从教学的角度而言,分清这几个“得”有两个重要的作用:
第一,有助于朗读教学。“朗读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朗读将书面语言用更能表情达意的有声语言表达出来,……朗读者要在深入分析理解文字作品内容的基础上,加深内心的感受,产生真实的感情和鲜明的态度,然后通过富有感染力的声音,准确、清晰、生动地再现文字作品的思想内容,加深听者对作品的理解,引起共鸣,激起情感”[2](135页)。朗读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读音准确、规范,不读错字。朗读教学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重点,显然准确区分这几个“得”的语法属性等有助于读音准确。《济南的冬天》里的“得”分属不同的语法单位、具有不同的语法属性时读音不完全相同:作为“觉得”的构词语素念轻声de;作为助词(“看得见”“不忍得”)念轻声de;作为助动词(“真得算個宝地”)念děi。很多人将“济南真得算个宝地”中的“真得”念成zhēnde,极有可能是将这里的“得”当作助词“得”了(这里“真得”是两个词,不是一个词:“真”是形容词,“得”是助动词);还有可能将这里的“得”当作“的”了,将“真得”当作了“真的”。
第二,有助于体味语言特色。本文在词语运用上的重要特点是“不用华丽词语,全是经过提炼的自然、活泼的日常语言,纯净而优雅”[3](16页)。这样的特点在《济南的冬天》里有很多表现,其中一个方面就是三种语法属性的“得”的运用。如,作品用“觉得”,不用“认为”,体现了自然口语特色;说“看得见”,不说“能够看见、可以看见”,凸显了通俗活泼;“真得算个宝地”口语色彩远远重于“真应该算个宝地”;“不忍冻上”加个“得”字,变成“不忍得冻上”更显地道口语情调。应该说这些带“得”词语都是口语语体中常见的,口语色彩浓厚,它们的运用无疑增添了本文自然活泼的语言特色。
参考文献:
[1]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1980年。
[2]胡习之、高群主编:《普通话学习与水平测试教程》(第2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年。
[3]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七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
(作者:高群,阜阳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导;胡习之,阜阳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导)
[责编崔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