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直以来,文言文阅读是中考的重头戏,这对文言文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在教学实践中,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出现了“低效”现象。对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低效”教學进行梳理、分析、反思,以期让学生在汲取中华经典文化营养的同时,提高中考文言文应试水平。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教学;低效课堂
*本文系2016年芜湖市教育科学研究重点立项课题(编号:BK44)的研究成果
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一些老师“处心积虑”设计的课堂,只是一味地追求课堂的热闹,看似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实则忽视了学生接收知识的真实情况。这样的课堂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初中文言教学如何才能做到真正“有效”?需要我们对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教学现状进行梳理、分析、反思。
一、华而不实的“导入”
导入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是将学生引入到学习状态所采取的方法和策略。文言文教学导入可谓方法多样。在实际教学中,有的老师是“导”而“不入”,没有真正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调动课堂气氛,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课例】某教师喜欢拍照,而且技术不错,在教学《爱莲说》一课时,他一走上讲台便说,要让同学们欣赏一组他的摄影作品,同学们纷纷鼓掌欢迎,于是教师很熟练的播放起了PPT,各种摇曳生姿的莲花闪亮了学生的眼睛。
【浅析】教师在导入设计时,利用自身特长进行展示,调动起了学生的情绪,课堂轰轰烈烈,但学生的兴趣点只在图片本身。至于有多少效果,能否让学生和作者一样对莲花产生喜爱,那就难说了。相反,这样的设计只是转移了学生的兴趣点,并没有为本节课教学服务,意义不大。
【对策】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中新颖、独特的导入,可以快速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消除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畏难情绪。结合教学实际,我认为,可借助课文或相关背景以讲故事形式导入,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对课文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产生求知欲;可结合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用简洁、生动的语言,设计一段言义丰富的导入语,使学生顷刻被带入到情境之中;可借助多媒体教学,如教学《愚公移山》,先播放歌手江涛演唱的MV,让学生从歌词中迅速对愚公有了最初的认识,为阅读扫除了一定的障碍,旋律中也感受到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激发了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提高了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二、毫无目的的“朗读”
朗读是文言教学中一项重要环节,字音规范,句读准确,有感情、有节奏的朗读,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体味文言特有的语言美,了解文言的语言规律。虽然广大语文老师对于朗读都予以了高度重视,并在教学过程中不遗余力使用朗读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但有很多的“朗读”只是走过场,并未达到目的。
【课例】某教师教学一篇文言文,拿一张书法协会会员的作品让学生朗读,美其名曰:读出句读,因为书法创作不加标点,他要看看学生能不能处理好停顿。这篇文言文学生是刚刚学过的,教师想试试学生的背诵情况吗?看似很有新意的朗读形式,什么目的也没达到,因为学生都会背。那张书法作品什么作用也没发挥出来。
【浅析】此节课上得很有新意,但朗读的设计并未达到教师希望达到的目的。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到书法本身,朗读要求也只是读准一篇已经上过的文言文的停顿,没有能够引导学生体味语言、感受韵味。
【对策】在朗读时,要明确朗读目的,针对个体差异性,设计不同的朗读要求,并予以相应的指导。例如,余映潮老师对《狼》进行了这样的朗读设计:第一次读,感知故事内容,感知课文结构。第二次读,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口头点评,使学生了解故事情节。第三次读,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请几位学生起来概括段落内容。第四次读,学生演读第四段,读清本段层次,表现课文情景。这样的朗读指导符合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也比较准确地利用了课文的文体特点。又如,教学《诫子书》一文,可根据文本,设计一位慈父对儿子殷殷期盼、良苦用心、谆谆教诲、望子成龙等多种语气,也有儿子诸葛瞻对父亲心领神会的语气,让学生通过个人读、集体读,做到熟读成诵。
三、刻板随意的“提问”
课堂提问是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有效手段。好的课堂提问,能让学生专心听课,积极思考,也能让课堂气氛活跃,检查教学效果。
【案例】我们经常看到文言的课堂有这样的场景:教师提问只是一味追求字词句的解释,设计的问题总是以课文注释为主,或学生在资料中都能找到答案。每词每句都从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方面进行串讲,而学生也常常对答如流。一课堂下来,效果看似很好,但没有对文本进行深入引导,不感悟,无拓展。在这样的课堂提问中,学生思维全在“堵车”,停滞不前。
【浅析】上述案例中课堂提问能很好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也能在课堂上提醒学生专注听讲。而课堂提问要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针对有关的教学内容设计,不能仅仅选择学生不假思索就可以回答的问题。近几年,全国各地中考试卷文言文阅读部分注重课内和课外文言文比较阅读考题,这就更需要我们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内涵,促进学生思考。
【对策】王荣生教授将问题按认知水平划分为三个层次,即低认知水平问题、中认知水平问题、高认知水平问题,第一类问题学生只需要回忆某些知识点即可,答案较为限定,属于封闭性问题。而后两类问题,需要学生在头脑里重组获得的信息来创造答案,因此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属于开放性的问题。如《陋室铭》一文中描写陋室主人生活的句子,表现了一种消极的避世思想,不值得学习。但也有人说,这是作者在污浊的社会中保持节操的理想选择,应予以肯定。教师结合写作背景就此话题设计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激发出智慧的火花,培养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和品德修养,真正提高学生的文言文水平。
四、毫无章法的“自主”
自课程改革以来,“自主、合作、探究”的小组讨论式学习方式如雨后春笋般在课堂教学中涌现,充分凸显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给予了学生更多的活动时间,便于学生相互交流。初中文言课堂也不能免俗。
【案例】课堂上,老师为了避免“满堂灌”,便设计一定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由于文言文阅读对于部分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障碍,所以学生在未能理解课文的情况下,就要求他们自主合作学习。课堂看似热闹,但学生是否真正在思考、讨论?值得怀疑。
【浅析】有的老师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环节,可能是为了“合作”而合作。文言文教学的特殊性,要求教师更加精心地确定小组合作学习任务,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环节。如果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设计不能恰如其分,学生就没有思考的空间,甚至注意力涣散,就影响了课堂学习的秩序和质量。
【对策】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时,要设计合理的任务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如,教师讲解《桃花源记》时,可以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要求各组学生根据注释阅读课文内容,遇到疑难时进行标注,在规定时间内小组统一互助,并尝试翻译课文。教师在此过程中要进行必要的调控,让每一名学生都有“事”可做。在“拓展延伸”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根据文言文的内容,帮助学生深入领悟“世外桃源”,讨论“桃花源这一人间乐园能找到吗?”“陶渊明为何要虚构?联系当时社会现实思考。”“有人说陶渊明写作《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你怎样评价?”力图通过学生的想象、思考、感受,让自由的火花在课堂上碰撞。引导学生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出他的无法克服的思想矛盾,从而对文言文的内容形成深刻理解,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以及张扬学生的个性。
低效的文言课堂教学行为还有很多,以上所列只是较为突出和常见的。希望这些现象能引起我们的重视,只要我们不断思考,不断纠正,精心设计,我们的文言课堂教学就一定会朝着正确而高效的方向不断前进。
(作者:周维胜,安徽省芜湖市湾沚区易太学校教师)
[责编:芮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