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蕙兰
【摘 要】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的迅猛发展,我们已悄然进入“互联网+”数字经济时代。新经济催生新职业,新职业带动新劳动。本文结合时代变化与学生实际,发现数字化劳动教育的特征,探索“互联网+”背景下的劳动教育路径,为开展数字化劳动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 劳动教育 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09.135
互联网数字经济时代,劳动教育呈现出知识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等特征,出现了知识劳动、数字劳动、虚拟劳动、智能劳动等新型劳动形态。因此,结合时代变化与学生实际,探索“互联网+”背景下的劳动教育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一、“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劳动教育的现状
(一)劳动价值观单一
“互联网+”时代,随着劳动技术、劳动工具的持续革新,移动终端、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已渗透到人们工作生活的各个角落。人们将逐渐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进入智力、数字、创造性的劳动领域;劳动的实践场所将更多地由现实空间转向虚拟空间,劳动内容也将更关注异步时空下知识与数据的共享;劳动也将从个人劳动转变为智力集群劳动,要求不同个体跨越时空共同参与劳动。因此需指引学生树立兼容并蓄的多元劳动价值观。
(二)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不全
当前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不全,存在与专业教育脱离、与时代发展需要脱离、与劳动教育动态循环过程不符等现象。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应该是学校、社会、学生多方联动评价,具有劳动教育全生命周期动态评价,并且与专业教育目标、数字化时代发展需要有机融合的一套体系。
(三)劳动教育师资水平显著提高但需精益求精
近几年,劳动教育师资显著提升,但仍存在参差不齐的情况。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在院校全面渗透,深刻地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活动。新的教育模式,让教师充满压力与挑战,教师需不断更新知识与理念,要认真学习互联网知识,积极主动地思考如何利用互联网服务于自己的教学活动。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劳动教育的特征
(一)互联网是提供劳动教育的有力场所
依托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我国经济取得长足发展。互联网已与新一代劳动工人的工作生活密不可分。互联网能为劳动教育打造丰富的劳动场景,突破地域限制、空间限制,提供灵活多样的劳动教育方式、生动有趣的劳动教育内容、满足不同需求层次的劳动教育者。为了培养未来的劳动工人,学校应加快打造互联网劳动教育新高地,宣讲普及多元劳动价值观,设计创造线上劳动教育实践场所。
(二)“互联网+”思维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当前互联网技术与工业生产高度结合,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应用已渗透社会各领域,产业也不断呈现新模式、新业态。新时代的劳动者面临着选择新式劳动工具、掌握新技能、新应用,还要具备“互联网+”思维、创新创业思维、挑战新事物的勇气。因此,学校应在劳动教育中强化教育者对“互联网+”思维的理解,不断改进传统的劳动价值观和技能。
(三)“互联网+”是特殊时期确保职业教育有序进行的重要手段
新冠疫情爆发的特殊时期,互联网为全国各地学校的教学正常运行提供了技术保障,各种云课堂、云基地、云平台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此后,互联网将更有效地融合劳动教育与线上教学实践活动,聚合各类职业技能培训资源,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和劳动技能,为社会发展培养合格的劳动者。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劳动教育的路径选择
(一)加快构建新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互联网+”背景下劳动教育的方式和途径应多样化,在高校劳动教育过程中必须加快构建适应新时代的课程体系。一要完善课程系统设置,明确“互联网+”背景下劳动教育如何开展。要将“互联网”思维融入劳动教育,让“互联网”技术助力劳动教育实践。要统筹劳动教育与“互联网”的关系,使劳动教育内涵更加丰富殷实。二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聘用多元化劳动教育专职教师,精准把握“互联网”时期劳动教育的新内涵。鼓励教师加强“互联网”学习,提高理论水平与专业素质。三要创新劳动教育方式,将地域文化特色、“互联网”技术等元素融入劳动教育,聘请行业专家、能工巧匠等参与授课,延伸劳动教育知识深度广度。四要完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利用“互联网”深度开展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不断检测反馈劳动教育的过程及结果。
(二)创新打造学以致用的劳动教育实践平台
劳动教育学以致用。一要结合专业教育设置劳动教育平台。每个专业课程都包含劳动教育的内容与功能,要通过专业教育带动劳动教育,劳动教育促进专业教育。二要丰富劳动教育实践内容。高校的劳动实践旨在引导青年将劳动精神、劳动技能应用到未来的工作中,除传统意义的劳动实践,还要融入时代新要求,要让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服务经济社会的发展。三要创新劳动教育实践方式。根据学校特色和专业需求,依托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的实践平台,有导向地为学生参与劳动教育实践“铺路搭桥”。四是依托“互联网+”开展劳动教育。让学生参与真实的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增强职业认同感和劳动自豪感,提升创意物化能力,培育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
(三)建立健全劳动教育长效运行机制
学校作为劳动教育的实施主体,应对劳动教育进行整体设计、系统规划,高效推进劳动教育发展。一要优化劳动教育顶层设计,健全的制度和管理办法是劳动教育在高校合理运行的保障,要科学规划和制定大学生劳动教育实施方案,要注重劳动教育的新作为,形成劳动教育的协同育人机制。二要健全经费投入机制。政府与学校要完善校内劳动教育场所、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网络劳动教育基地等建设机制。三要建立适应数字化劳动教育的各项政策制定。让学生加速适应数字化劳动工具、数字化劳动教育内容及数字化劳动技能。四要重视劳动教育教学成果评奖,对优秀成果予以奖励。要广泛开展劳动教育经验交流和成果展示活动,激发广大教师实践创新的潜能和动力。【本文系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院研究2019年度项目:基于产教融合的新时代高职劳动教育研究——以江西省為例(编号JY19236)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张家军,吕寒雪.人工智能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可能困境与突破路径[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21(3):61-71.
[2]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EB/OL].[2020-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