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进兰
【摘 要】作业的设置和教学环节是同等重要的,只有发挥出作业设置的作用,才能够有效地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落实学生的各项数学能力。具体在设计作业时,需要遵循趣味化原则、开放性以及实践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多元化评价原则等,提升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落实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 数学作业 有效性设计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09.032
一、当前小学高年级数学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趣味性
作业在高年级数学教学阶段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作业设计的质量会影响学生对作业的完成率。通过分析小学高年级阶段作业的完成情况来看,抄袭他人作业状况较为严重,部分学生抄作业是因为懒惰,但不可忽略的是作业的布置过于单一,缺乏趣味性问题,学生难以提起完成作业的积极性,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长此以往,抄袭就会变成一种常态,作业的布置也会成为一种形式。
(二)缺乏实践性
从传统的高年级数学作业的布置情况来看,学生全程都是在计算,这也说明了教师所布置的作业都是以计算为主,这样的作业只是对学生进行的一种题海训练,无法培养学生的思维,一旦遇到一些较难的题目,学生往往很难有效进行解答。
(三)缺乏开放性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尤其是到了高年级,对于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要求极高。但是部分数学教师在设计作业题目时都是以课后的习题为主,并不会针对性地设置。有些设置的题目基本都是计算类型,缺乏开放性,这也使得学生抄袭现象较为严重。教师在对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价时,都是以最终的结果去评价,并不在意学生计算的过程,这必然会影响学生数学各项思维的提升。
二、小学高年级数学作业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原则
无论是教学的设置还是作业的布置,应该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中心思想。设计作业时,应考虑学生的实际以及教学的目标,合理设计作业的题目。应综合每个学生的年龄以及个体的差异,布置个性化的作业。必须要保证作业的基础作用,及时发挥出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作用。
(二)遵循适度以及适量的基本原则
有些高年级数学教师在设计并布置数学作业时,往往并没有考虑作业设计的量以及难度,学生每天除了要完成很多的数学作业之外,还包含语文以及英语等其他学科的作业。如果数学作业过难,或者量过大,必然会导致学生随意对付,或者是在做作业时被难题打倒,失去学习的自信心。
(三)遵循趣味性、分层设计原则
趣味性以及层次性原则也是小学高年级作业设计的一个重要性的内容。趣味性指的是作业布置要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要尽可能地避免采用单一的课后习题,教师可以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精心设计能够吸引学生的题型,让学生有一种想要做题的想法。高年级阶段学生数学成绩的差异性逐步显现,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也要避免“一刀切”,可以将题目布置得更具有层次性,如由易到难,由浅至深,这样才能够让每一位学生都可以获得就近发展区内的提升。
三、小学高年级数学作业的有效性设计策略
(一)设置趣味性作业,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
数学本就是一门较为复杂且枯燥的学科,部分学生之所以数学成绩较差和课堂毫无创新有很大的关系。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尽可能地避免单一的不断计算的训练方式,要针对学生的学情以及所学习的内容,设计趣味性的题型,不断地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让学生能够在探索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这门课程的真正魅力。而趣味性题目的设计通常是要围绕学生的生活,从生活出发,拉近學生和题目的距离,产生想要研究的兴趣。
(二)融入开放性以及实践性作业,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
题目的设计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奥秘,逐步落实学生的数学思维,问题的开放性以及实践性就显得尤其重要。如果作业充分地具备了开放性以及实践性这个功能,也就能避免学生抄袭。但是这类作业的难度较低,还不足以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能力。通常在设计这类题型时,教师可以围绕身边的一些事物,让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或者是测量等实践方式测算出答案,并从中探索出某个规律。
(三)设计层次性作业,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
小学高年级数学的难度在不断地提升,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注重层次性,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跟上作业的步伐,提高学生在做作业时的自信心。所谓的层次性作业是指从基础题到拓展题,再到能力提升题,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地参与其中,同时达到循序渐进掌握知识的目的。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创建一个作业库,学生自由选择作业类型,让作业具有更多的选择性,化被动完成作业为主动选择并探究,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
(四)对作业实施多元化评价,提高学生对作业的重视度
教师对作业的评价方式,有利于提升学生对作业的重视度,发挥出作业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传统的作业评价方式通常都是教师抽查,有时因为时间的限制,并不会对学生的作业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这也使作业的常态化难以发挥出真正的辅助作用。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需要融入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将作业落到实处。如可以在班级内部设置学生相互评价的活动,在相互评价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再次巩固,同时了解自身存在的问题。
四、结束语
新课改提出之后,部分学者都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教学活动的探讨上,对课堂教学模式不断进行改革,以优化教学的质量。然而在小学数学教学环节,学生会花费一大半的时间在练习上,无论是课堂上还是课后,都会发现学生练习的身影,由此可见练习的重要性。如果数学教师能够合理地选择、设计习题,发挥出习题辅助教学的作用,则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提升数学学习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杨荣安.小学高年级数学作业有效性设计的原则[J].新课程,2020(18):219.
[2]杨帆.小学高年级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分析[J].新课程(综合版),2019(03):203.
[3]张翻身.小学高年级数学作业有效性设计的原则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9(0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