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付华
摘要:目的:对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在子宫肌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以及对患者术中出血量的影响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于2020年7月到2021年7月期间收治的50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法的不同将所有研究对象平均分成两组,对照组用常规开腹手术将患者子宫肌瘤剔除,观察组采用腹腔镜下子宫剔除术对患者展开治疗,对比两组手术出血量以及临床疗效。结果:对比发现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比对照组少,且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排气的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更短,另外观察组出现闭经、术后感染、阴道渗血等并发症的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应用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同时缩短患者手术时间、出院时间,促进患者术后更快恢复,此外腹腔镜下子宫剔除术的应用还可以有效降低感染、阴道渗血等并发症发生率,该手术方式临床应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临床疗效;腹腔镜下子宫剔除术;子宫肌瘤;术中出血量
子宫肌瘤全称子宫平滑肌瘤,是一种女性生殖系统肿瘤疾病,子宫肌瘤属于良性肿瘤,由平滑肌和周边结缔组织组成。子宫肌瘤虽然属于良性肿瘤,不过仍然会对患者生活工作造成一定影响,子宫肌瘤最直接的影响在于对子宫的压迫,随着肌瘤体积的不断增加,还会累及膀胱与输尿管。子宫肌瘤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导致患者一侧肾功能的丧失。子宫肌瘤大多症状不明显,月经异常、下腹胀痛、白带增多等症状均为临床常见症状,因此容易被患者忽视。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可能会引起贫血、高血压等全身性症状,严重可导致女性不孕,因此子宫肌瘤患者应尽早接受治疗[1]。子宫肌瘤剔除术是该良性肿瘤疾病的常见治疗手段,传统子宫肌瘤剔除术需要开腹,手术创口大,恢复慢,且容易出现感染等并发症,而腹腔镜手术的出现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传统手术方式的不足,鉴于此,本院对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应用影响与应用效果展开研究,研究过程及结果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20年7月到2021年7月期间收治的50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法的不同将所有研究对象平均分成两组,每组25例。纳入标准: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子宫肌瘤,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同意,患者知情且已经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排除标准:将凝血障碍者、子宫内膜恶性病变者、已经出现宫腔变形的壁间肌瘤患者排除在外。观察组年龄30~52岁,均龄42.26±10.74岁。对照组年龄29~51岁,均龄41.26±11.64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呈现良好均衡性,年龄、子宫肌瘤位置以及子宫肌瘤直径等一般资料没有明显差别,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能够进行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引导患者以膀胱截石位躺在手术台上,采用腰硬联合硬膜外麻醉联合的麻醉方式对患者进行麻醉。常规消毒后做开腹切口,将肿瘤切除后对腹腔进行冲洗,检查完毕后关闭切口,用蛋白线将切口缝合。
观察组对患者实施腹腔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全麻过后,引导患者以膀胱截石位躺在手术台上,让患者保持头低足高,头部与足部角度相差30度左右。提前准备好阴式子宫切除包、妇产科腹腔镜器械包、超声刀以及肌瘤钻等手术器械。经患者肚脐下侧、右下腹麦氏点、脐轮下缘左侧10到20cm处、耻骨联合上缘2cm,左側旁开6到8cm处分别插入10mm、5mm、5mm、10mmTrocar,建立气腹。将腹腔镜头从患者肚脐部穿入,借助腹腔镜对患者腹部与盆腔处情况进行检查。借助穿刺针在患者子宫肌肉内注入垂体后叶素,以抓钳提取子宫。在对患者子宫肌瘤进行切除时,若肌瘤蒂比较粗,这时候需要在瘤体表面将假包膜切开,将内部瘤体提拉到表面,将肌瘤切除后,用0号可吸收线对创口展开8字缝合。对于肌瘤蒂比较细的瘤体,直接用电凝刀将瘤蒂切断,将瘤体切除。针对肌壁间子宫肌瘤,在实施子宫肌瘤剔除的时候,首先需要将肌瘤明显突出的位置切开,然后将穿刺针插入到瘤体附近的肌层内,将10U垂体后叶素注入。用电凝刀将肌瘤表面的假包膜剔除,用大抓齿钳将瘤体牵拉出,游离假包膜,以电凝方式止血后将瘤体剔除,将剔除后的瘤体用粉碎器切碎后取出,确保子宫肌瘤全部取出后缝合肌层,用生理盐水对腹腔进行冲洗消毒,当观察不到创面血液后释放人工气腹,将手术器材全部取出,关闭腹腔后完成手术。
1.3 指标观察
对比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
1.4 统计学分析
以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均数±平方差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使用t检验,率表示计数资料,χ2检验组间比较,存在明显差异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2.1 术中出血量及恢复情况相关指标对比
对比发现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比对照组少,且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排气的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更短,组间对比差异性明显,呈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出现闭经、术后感染、阴道渗血等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讨论
子宫肌瘤的治疗分为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两种方式,对于子宫肌瘤增长缓慢的患者,可以选择接受保守治疗,与此同时定期到医院体检,当发现子宫肌瘤直径已经超过5cm,或者是发现体积增长速度较快,这时候最好采用手术治疗将瘤体尽早去除[6]。保守治疗上,主要是通过米非司酮、三烯高诺酮以及达那唑对患者展开治疗,另外中医药也能够在子宫肌瘤的治疗中发挥一定作用,保守治疗通常会有一定的副作用且长期用药会为患者带来一定经济负担。针对已经出现严重出血、经药物治疗改善无效的患者、存在慢性盆腔痛以及压迫症状的患者、子宫肌瘤体积较大或数量多的患者、子宫肌瘤生长迅速疑似会癌变的患者以及出现不孕且有生育需求的患者需要接受手术治疗。根据不同的手术方式可以将子宫肌瘤手术分为三种,分别为组织破坏型手术、瘤体去除型手术以及子宫切除型手术。第一种手术是通过阻断子宫肌瘤血流供应或者是直接借助激光、电能、冷冻等方式对子宫肌瘤组织进行破坏,通过腹腔镜下子宫动脉凝固术、腹腔镜下子宫肌瘤激光消融术以及腹腔镜下电凝子宫肌瘤消融术可以实现。第二种主要是经腹或者是经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凡是黏膜下肌瘤、内突壁间肌瘤以及直径大于6.5cm的肌瘤都可以通过宫腔镜肌瘤剔除术来展开治疗。凡是子宫动脉不靠近子宫角、有保留生育需求、肌瘤直径小于7cm的肿瘤患者都可以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来展开治疗。对于年龄比较大的患者,由于没有了生育需求,因此可以直接通过切除子宫的方式来展开治疗。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采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对患者展开治疗,对照组则用开腹手术帮助患者将子宫肌瘤剔除。腹腔镜作为近年来微创手术的代表,在手术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同传统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最突出的优势在于创口小。医生在行开腹手术将子宫肌瘤剔除的过程中,会出现大量的血液,这些血液不仅恢复患者身体机能造成影响,还会干扰医生的视线,从而影响医生的手术操作,由于手术创口大,术后也更容易出现伤口感染的问题,导致伤口愈合较慢,影响患者出院时间。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应用,可以让医生借助腹腔镜对患者的子宫肌瘤情况进行更细致的观察,让手术操作更简单。另外,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切口小,患者手术过程中出血更少,这样一来,患者术后就更容易恢复,出院时间也会更早。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时间、出院时间、术后恢复排气时间均更短,同时术中出血量也明显少于对照组。此外,观察组出现盆腔黏连、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更低,研究结果充分证实了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应用优势。值得注意的是,为充分保证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手术优势,手术过程中医生要注意牵拉肌瘤的手术注意手法轻柔,避免用力过猛导致假包膜血管撕裂,再者,肌瘤剔除完全之后尽快将子宫创面缝合可进一步减少术中出血量。此外,将子宫肌壁切开后,应该深探到肌瘤内部,对解剖层次进行准确分析,从而进一步促进术中出血量的减少。
综上所述,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应用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同时缩短患者手术时间、出院时间,促进患者术后更快恢复。此外,腹腔镜下子宫剔除术的应用还可以有效降低感染、阴道渗血等并发症发生率,该手术方式临床应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廣。
参考文献
[1]马丽,梁小妍,陈雄.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疗效及对肌红蛋白、缺血修饰白蛋白、总抗氧化能力水平的影响[J].安徽医药,2022,26(1):165-167.
[2]邢雅玲,李芳,杨玉芳,郝丽惠.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对患者应激反应炎症水平及胃肠功能状况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21,36(23):5590-5593.
[3]敖敦高娃.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21,19(32):55-57.
[4]李红,王莉.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全子宫切除术治疗围绝经期子宫肌瘤对患者卵巢功能的影响研究[J].贵州医药,2021,45(10):1554-1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