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楚惠 王如晨
摘 要 团体辅导是通过小组成员在活动中观察、交流来认识班级同学,了解、感受班级凝聚力,获得新班级给予的情感支持,让自己适应大学生活。本文根据目前大学新生的班级现状,制定团体辅导方案,以案例的形式說明团体辅导活动如何帮助大学新生适应大学生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关键词 团体辅导 大学新生 班级凝聚力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21.03.061
The Effect of Group Counseling on Freshmen's Adaptability
——Take the group counseling of 20 freshmen in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eihai) as an example
GENG Chuhui, WANG Ruchen
(School of Ocean Engineering,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eihai), Weihai, Shandong 264200)
Abstract Group counseling is to get to know the students in the class, understand and feel the cohesion of the class, get the emotional support from the new class, and let them adapt to college life through the observation and communication of group members in the activities.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Freshmen's class, this paper formulates a group counseling program, and illustrates how the group counseling activities help freshmen adapt to university life and establish goo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in the form of cases.
Keywords group counseling; college freshmen; class cohesion
团体心理辅导起源于19世纪前期的美国,现在团体心理辅导应用到自信心、学习人际交流技巧等方面,[1]在解决心理问题、挖掘个人潜能、培养良好人际关系方面有着积极影响。由此可见,团体辅导活动是一种促进个人适应环境和进步的重要教育形式。
1 现状分析
1.1 “00”后特点
1.1.1网络化特点强
千禧一代出生于网络,被称为“数媒土著”的他们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中长大,接触、使用移动互联网的频率远高于“80后”“90后”,[2]他们更喜欢娱乐休闲类软件,例如抖音、网游等,兴趣转移变化很快,基本离不开网络。
1.1.2自我意识强烈
“00”后更喜欢追求自由,喜欢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评价他人,同理心较弱。大多“00”后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习惯所有家人都围着自己转,从小备受宠爱,不愿意甚至不会听取别人的意见或建议,自我意识强烈,团队合作意识薄弱。
1.1.3抗挫折能力弱
很多“00”后从小被“保护”着长大,基本很少受过挫折,适应能力较差,遇到点小事就感觉天要塌了,抗压和抗挫折能力较弱。
1.2 不适应新环境的表现
1.2.1对大学生活不适应
初入大学校园,学生对大学充满期待和幻想,但是开始独立生活之后,很多新生第一次离开父母,离开熟悉的生活环境,让他们不知所措,尤其是从小娇生惯养的学生,无所适从。
1.2.2对学习习惯不适应
大学班级概念和高中不同,很多学生在高中被动学习,大学学习环境相对轻松,上课进度很快,高中的学习方法不合适,对自身要求不高,目标模糊,导致他们对于新的学习环境和内容不适应。
1.2.3对人际交往不适应
班级成员之间缺乏深入互动,存在以寝室为单位的小集团,男女生交流少,很多学生认不全班级同学,集体的荣誉感不强,个别同学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等情况,无法形成班级归属感。
1.2.4心理落差的不适应
能顺利通过高考这座独木桥的学生,都是高中时期的佼佼者,相对受到老师和同学更多的关注,自身有一种优越感。到了大学,人才济济,学生不适应从众人关注的巅峰到平平无奇的变化,心理存在较大落差。
2 团体辅导的可行性
2.1归属感理论
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依次为生理需、安全需求、情感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3]大一新生大多是第一次离开父母,来到陌生的大学,他们在归属感、社交等方面有较大的需求,因此,通过进行团体辅导来满足大一新生在社交、归属感以及自我实现方面的需求是有必要的。
2.2团体凝聚力理论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18-22岁的年龄段是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关键期,影响着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4]团体动力学又称群体动力学,是研究小组气氛、团队成员之间关系、群体发展的影响。[5]通过团体内的人际交往,促使个体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调整改善与他人关系,养成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以促进良好的适应与发展的过程。[6]
2.3人际沟通理论
人际沟通是个体适应环境、适应社会生活、承担社会角色、形成健全个性的基本途径。[7]心理学家沙赫特曾经做过一项实验,当处于孤独、焦虑情况下,特别需要与人沟通,可以减轻焦虑和恐惧。[8]
2.4团体辅导的作用
团体辅导效率高,新生大部分都有着适应集体的意愿,辅导员们可以将新生班级同学聚集在一起,通过活动来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和较强的感染力,帮助他们快速适应集体;团体辅导成效快。团体辅导可以在短时间内为新生提供一个社交平台和合作场景,大家在这个新环境中去相互认识、增进交流、促进合作、卸下心理防备、增进信任,进而提升小组的凝聚力,建立自己对班级的归属感。
3 活动设计及案例介绍
团体辅导的设计流程如表1所示。
本团体辅导的对象是大一新生,活动重点放在团体凝聚力上,从破冰到相识,到找到归属感,再到沟通合作,层层提升班级凝聚力,最后到“大圈套小圈”环节,达到本次活动的巅峰。团体辅导过程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案例如下:
(1)搭把手,共套圈。呼啦圈传递环节中,有的时候呼啦圈会在人群中间卡壳,班级成员没有互相指责,而是纷纷想办法帮助同学把呼啦圈套过去。当两个呼啦圈相遇时,全部同学齐心协力,共同穿过呼啦圈。这个环节结束后,成员们自发的为班级鼓掌,感谢每一位同学所做出的努力。
(2)你名字,记得住。最后分享环节中,有一名同学除了分享自己的感受之外,还能够准确地说出班级中每一位成员的姓名、喜好或者他们的家乡,班级同学都自发的热烈鼓掌。可见,他在活动中用心的记下了班级每一位成员的情况,积极参与到团体辅导活动中,和班级成员有着良好的沟通,主观发挥主人翁意识,促进活动的良好进行。
4 效果分析
活动之前,对大一新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近一半的学生对团体辅导并不了解,也有很多学生反馈,一开始对大学班级的印象是一个比较松散便于学校管理的单位,对于班级建设没有积极地想法,如图1。
通过问卷调查和班级实际变化来看,如图2,主要反馈如下:(1)经过团体辅导活动后,班级绝大部分成员认为这是他们第一次全员参与的班级活动、第一次线下的大范围沟通交流,更多同学开始关注到班级的发展,逐渐树立班级合作精神,想要主动融入班级,打造健康积极的班级氛围和建设更加有团结的班级。
(2)同学们经过团体辅导之后,重温班级的感觉,加强了同学们之间的友情链接,同学之间渐渐乐于分享、愿意倾听。有参与的同学是这样描述活动的感受:“我很开心,感觉到了大家庭的温暖”“很开心,认识了很多‘新同学,感觉我们不再像刚开始那样是拘泥的个体,而是一个整体”“我非常开心能够把班级同学认全,在活动过程中我也是积极参与,感觉非常好”。班级日常活动的参与率有了较大的提高,班委组织活动的难度减小了,有越来越多的同学愿意为集体做贡献。
5 启示
5.1 团体辅导能够提高适应新环境能力
学生工作者通过构建一个完整的辅导体系,营造一个温馨的团体氛围,鼓励每一位班级成员参与分享和交流,以达到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快速融入班级、认识班级同学、增进同学友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目的,促进学生从班级中获得支持与温暖。
5.2 开展丰富的团体辅导活动
目前开展的活动大多以人际关系破冰为主,多以增进班级凝聚力、提高人际交往为主为目标,但是针对提高学习能力、提升心理健康水平、调解宿舍矛盾、解答恋爱困惑等方面的团体辅导活动较少,因此,在之后的活动中,可以设计更多专项的团体辅导活动。
5.3 团体辅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通过团体辅导活动模拟一个社会环境,引导学生参加、交流和反思与改变。有研究表明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团体辅导有机结合起来后,可以有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9]目前00后的学生有很强的的个性,传统理论灌输的方法愈加不适合学生需求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换以团体辅导活动,成员们可以交流自己的所思、所感,有助于提高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学生的自我教育。
综上所述,新生团体辅导是以活动为形式,营造温馨班级氛围,引导学生“知”班级,强调“暖”班级,最终“凝”班级,起到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的作用。团体辅导活动是高校学生工作者从事思想教育工作的创新形式,值得进一步丰富和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1] 刘席文.大学新生团体心理辅导工程构建研究[D].华北理工大学,2019.
[2] 朱希德,刘新春.“00后”大学生群体特点——基于N省6所高校的抽样调查[J].长江丛刊,2019(34):90+92.
[3] 刘洋,韩雪峰.基于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的大学生自我实现引导路径[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05):396-400.
[4] 姚恩菊.基于团体动力学理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实践探索[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9(02):21-22.
[5] 张菁.团体动力学理论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之研究[D].苏州大学,2015.
[6] 朱卫嘉,陈敏.大学生优秀团体辅导方案与评析[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3.
[7] 王佳琦.初中教师人际沟通状况对角色扮演的影响研究[D].延边大学,2014.
[8] 刘媛.远离孤独——人类社会性的心理表现[J].学理论,2004(07):48-49.
[9] 张丽.团体心理辅导对思政工作者的应用实效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5(03):17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