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会娜 郭晓
[摘 要] 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手段,如何将此工作落实到体育类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体系,是高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工作目标。通过文献法、实验法等研究方法,立足于学校实际,并结合其他学校的特点进行分析研究,探索了落实高校体育类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做法。
[关键词] 三全育人;高校体育类课程;课程思政
[作者简介] 程会娜(1978—),女,河北保定人,硕士,河北传媒学院艺术体育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主要从事体育教学管理研究;
郭 晓(1981—),女,河北邯郸人,硕士,陆军军医大学士官学校基础部讲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体育训练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13-0107-04 [收稿日期] 2021-02-18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首次提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1]。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进一步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推进教学改革[2]。这充分说明了课程思政建设在高校教学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体育类课程作为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独特的课程特点和专业特性,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具有特有的优势。本文通过分析高校体育类课程(包括体育专业和大学体育公共课程)特点,探讨高校开设体育类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具体改进做法。
一、高校体育类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
从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理论”,到我国汉代教育家董仲舒提出的“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也;智而不仁,则知而不为也”,都概括了德育与智育的相互依存关系[3] (P16-18)。近年来,课程思政受到了高度重视。
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曾指出:“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他还曾说:“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蔡元培曾说:“完全人格,首在体育。”[3] (P16-18)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上,体育与课程思政是一致的。在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武术中便有“习武先习德”的说法,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课程思政是在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三全育人”中抓好价值塑造工作,紧紧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不但要做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统一,还应该在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六个方面下功夫。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高校的体育课也不例外。开展好体育类课程的课程思政,也是更好地提高体育课程教学质量、深入发挥体育育人功能的需要。
高校体育教学工作,更要在知识技能教育基础上做好育人工作,这就要求所有体育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将此工作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它不但涉及每个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每门课的教学大纲、每堂课的教案,同时也包括每位体育教师每个教育行为的润物无声式的渗透。课堂教学如何建设(学什么)、教学策略的运用(如何教)、如何判断学习者达到的学习成效(教学评价)等都需要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这些将结合该校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实践。
二、高校体育类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全面提升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如何推动高校体育类课程进一步落实课程思政建设,是摆在体育教师面前的首要任务。那么,分析当前体育类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便是完成这个任务的重点。
(一)人的方面
1.教师的教育理念。随着信息化、数据化时代的到来,各高校体育教师的教育理念也在不断与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相融合,创新性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不少成果。但由于长期以来大家对课程思政和德育方面的忽视,多数还是以体育技能传授为主,忽略了体育中蕴含的德育元素。深入促进体育与课程思政融合发展,体现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和学习动力等方面,尚需进一步深入落实。
2.学生的认识层次。一节课程的好坏,一部分要看课程的主导者——教师,更要看课程的主体——学生。体育课从小学到大学都是必修课,体育专业开设也有了几十年的历史,那么,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习惯及体育中蕴含的爱国主义、团队协作、奋力拼搏的精神是否落实到了每位同学身上?很多学生和家长其实更关注文化课成绩,即使从事竞技体育和体育专业的学生也更关注竞赛成绩,对于体育文化价值等内涵关注较少,这也是影响体育育人功能的重要因素。
(二)课的方面
1.课程教学内容。无论是体育专业课程还是公共体育课,比如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学或各运动项目的学习,大多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主,如排球课,课的教学内容多以身体素质练习、传垫球基本技术、战术配合等为主,对其内在的理想信念、家国情怀、传统文化等知识教育明显不足。比如在排球理论课中,排球发展史多以时间为節点介绍中国甚至世界排球发展,深入分析中国女排精神,讲好中国故事,势必使课堂更加吸引学生,更有教育意义。
2.课程教学方法。体育类课程的教学方法是教师通过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手段,引导学生探讨与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目前体育课教学中多为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等直观教学方法,这些更加适合运动技能的学习,对于团队配合、项目自身德育的开发,应从技术学习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引导等方面进行合理运用,进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
3.课程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以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学生、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等因素优化组合的过程和效果为评价对象。学校对体育课考核大多为理论知识考核和技术技能的考核,尤其是后者所占比重更多,结果性评价多于过程性评价,这与目前所倡导的多元化考核评价有些差距,同时,考核评价的方式和方法如何针对课程思政元素尚需进一步探讨。
三、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探索
体育课程思政是体育教育工作者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灵活运用课堂育人主渠道,结合专业特点,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功能。本研究结合实际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探索。
(一)教师队伍
体育教师队伍以艺术体育学院为例,包括教学岗位和学生管理岗位,教学岗位又包括教学管理岗位的教学院长、教研室主任、教学秘书,还包括体育课教师。课程思政在实施过程中,应加大教学管理的监督、引导功能,通过召开学院例会、教学专题研讨会、主题培训等活动,提高全体人员的认识,从而层层深入地落实到每门课程中,将课程思政建设成为有组织、有计划的系统工程。学期结束,积极组织教师进行本学期课程思政工作与其余各项工作总结,提炼并交流,从而达到共同改进的目标。
同时,要积极发挥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党员教师的针对性理论学习,进行课程思政的意识引导,把党的教育方针和使命作为新时代高校党员教师的使命和担当,并利用体育课程组和教研室的力量,带动非党员教师,从而形成合力,将教学育人、学生成长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将立德树人内化到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学生管理人员主要有学院书记、辅导员老师等,学院书记做好对辅导员老师的日常管理和引导,辅导员作为学生课外管理的主要引领者,需做好学生课外生活和学习的德育教育。学院已实行专业教师兼任班主任制度,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课程建设
1.体育专业课。要在教研室主任和专业负责人的带领下,从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选用和编写教材、教案课件编写等方面进行重新审视,将课程思政教育融入培养目标、融入课程设计、融入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例如,在所有体育类专业课中要求必须有不少于10%的理论课教学,在日常教学中渗透体育精神与体育文化,增设体育人文知识内容的教授,将与课程有关的体育理念、体育历史、体育文化作为授课内容,实现体育类课程的全方位育人功能。在现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深入挖掘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的切合点,在专业知识中挖掘其中的真善美,利用专业本身或者结合生活实践,“如盐入水”地进行德育建设。
2.公共体育课。高校的公共体育课是学校教授人数最多、涉及学时最长的公共课之一,它承担着全校学生体质健康、身心发展及良好的道德品质教育的责任,是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一环。公共体育课的课程思政建设从教学大纲修订、教材选择、教案课件编写到运动项目选择等方面进行审核,对学生体育目标的培养进行重新定位,打造出有特色的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本院组织编写的大学体育教材正是结合本校特色项目,同时注重体育文化、体育与艺术的结合,加强对学生进行文化和艺术方面的培养。
疫情期间的每节课要有不同的思想政治主题,如第一堂课是学习体育概况和各项目基本技术,布置的课后书面作业是“谈谈你对健康、对生命、对体育的认识”,引导学生珍爱身体,积极锻炼并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在保持健康体魄的同时更要努力学习,让生命绽放得更有意义。在武术课上,在课前观看影视作品《太极宗师》片段,结束后教师结合太极拳动作学习,带领学生从专业角度分析影片,并教授“习武先习德”“尊师重道”的道理。
3.实践课。体育专业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社会实践课程、毕业实习、小学期教学实践等方面,要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培养,同时结合近年学院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做好就业观教育,将个人的价值追求融入社会的发展。
(三)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课程得以实施的重要环节,主要从课堂讲授、教学研讨、实验实训等方面进行深入开展。
1.在课堂讲授方面,每位教师、每堂课都要深入挖掘教学内容中的课程思政元素,与专业教学相结合,并积极总结改进,形成典型案例,促进案例库建设。例如在排球课中,可通过音视频资料,讲述中国女排故事,将女排的“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传递给学生,同時结合影视作品《夺冠》,将体育与传媒相结合,进行技术、战术、爱国主义等教育;在健美操课上,除了技能学习,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创新,从学习套路到学会创编,从技术到队形变化、服装搭配,欣赏美并创造美,加强艺术教育等。
在教学中合理利用教育信息化资源,将体育与艺术、传媒相关专业结合,全方位地将体育课教学与专业教学、课程思政相融合,加大对学生在价值取向、意识形态、道德规范、规则意识等方面进行引导,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培育健全的人格,从而开发形成案例库以便于推广使用。
2.通过教学研讨,把各位教师的典型案例进行资源整合,加强示范引领,提升教师的意识和能力。在教学研讨过程中,要坚持从“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的转变,从学生所关心的问题出发去深度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对各课程中好的方法进行讨论,共同打造、升级并提高,从而延伸到其他课程中去。在每门课开好课程思政的基础上,既要整体布局全面培养,又要避免课程分工重复,体育课要注意重点培养吃苦耐劳、不惧困难、团队协作等精神,注意每门课自身的特点或重点,有强度也要有创新。
注重教师的榜样作用,注意发现和挖掘课程思政优秀教师的典型。在全体体育教师中开展“我是党员我做榜样”活动,倡导大家做新时代的“四有”好教师,做好“三全育人”工作,更好地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3.在实验实训方面,注重创新实践模式和方法。体育专业课和公共体育课更多为实践类课程,在实验实训课程上具有更好发挥课程思政的功能。例如休闲体育专业的单排轮滑球课程,以轮滑球队的训练和比赛为依托,以赛代练、以赛促学,既实现了学校把舞台搭在社会上的办学理念,也将舞台引到学校来承办省市级体育赛事。通过校内外的参赛、办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的精神,也让学生体验社会,增长见识,提高综合素质,为服务社会打下基础。
(四)教学评价
体育教学评价主要是指学生的学业成绩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在保持原有评价的内容和方式的基础上,如何调动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各方面的积极性,促進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大课程思政评价,也将是课程思政建设和落实的重点工作。
1.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应不断适应社会对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充分挖掘体育的育人功能,在科学、公平、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基础上,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近年来,学院在对其体育知识、基本技能评价的基础上,加大了课程德育方面的评价。在评价方式上将课上与课下评价相结合,知识技能考核与课下作业、课外竞赛、体育活动、社会调查等成绩相结合;从评价内容上注意评价要方便落实[4],即评价指标由点代面,如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要通过上课出勤情况、服装要求进行统一规定。科学评价量化指标要将评价落到实处,贴近评价课程内容本身,贴近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真正感觉到课程思政有用、好用,做到润物细无声、处处皆思政。
2.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在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方面,目前学校已经成立了校院级课程思政领导小组,制定质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加大了学校的支持力度,已体现在教师评优评先、职称评定等方面,为课程思政的落实奠定了基础。在体育教师期末考核指标体系中也增加了此项内容,观察教师在教学目标设定、教学内容把握、教学方法选用等方面是否注重课程思政,在教学全过程中是否落实,量化到点,提高师生的重视程度。
四、结语
总之,体育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元素,如何加以落实,需要全体教师和管理者、学生重塑理念,深入挖掘、提炼各门课程及各个项目中的思想政治元素,注重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突出内容的拓展性、课程的参与性、教学的实践性,营造育人氛围,从而在课程建设中回归人性,激发情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课堂教学中落到实处、落到细处,实现知识与价值的同频共振。
同时需要各位体育课教师自身做到凝心铸魂,提升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与能力;学院要抓教风促学风,健全质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学校要做好组织实施和条件保障,上下齐心,一起做好课程思政建设,切实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更多高质量的体育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习近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29(3).
[3]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4]刘纯献,刘盼盼.体育课程思政的内容、特点、难点与价值引领[J].体育学刊,2021(1):1-6.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carry ou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How to put this work into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and to construct the “three-whole” educational system of “whole staff, whole process and whole curriculum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go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rough research methods such as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experimental method, 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our universities and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ther school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mplementation method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struc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three-whole” education;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