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园 钱飞跃 程媛媛 姜晶 李勇
[摘 要] 在我国地方高校培养国际化环境类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下,分析目前的制约因素。针对这一情形,构建地方高校环境学院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保障体系。通过时长5年的实证,从“调研—形成—试行—推广”四个阶段,逐步探索其实施路线,从而确定了人才培养国际化保障体系的具体内容。最终对该保障体系进行成效评估,从国内影响和国际认可两方面,证实了该保障体系的有效性和示范作用。
[关键词] 地方高校;环境类专业;人才培养;国际化;保障体系
[作者简介] 张 园(1982—),女,河北石家庄人,博士,苏州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土壤污染修复、固体废弃物资源化研究;李 勇(1969—),男,四川泸州人,工学硕士,苏州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教育管理、环境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13-0018-04 [收稿日期] 2021-02-1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强调:要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1]。2020年发布的《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也明确表示:对外开放教育是教育发展、国家建设以及时代发展的需要,中国致力于深化拓展与世界各国在教育领域的互利合作和交流互鉴。
国务院在《“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将我国的节能与环境保护产业列为七大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为环保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环保产业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也越来越深入和广泛,这就对环境专业人才培养国际化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为积极响应国家战略,立足于服务地方和行业,我校在确立“特色鲜明、品质卓越”办学定位的同时也明确了新的人才培养目标:“高素质、有特色、应用型创新人才”,其中,国际化更是高素质的重要内涵。作为为地方输送环保行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高校环境类专业,也面临着人才培养国际化的紧迫需求。环境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知识体系交叉复杂、涵盖广泛,且我国环境产业发展也落后于发达国家,故更要求学生须具备开阔性视野与国际性思维[2-5]。
一、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国际化的必要性
(一)满足绿色经济转型升级期环保产业人才需求的国际化培养目标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总体布局,这为环境保护产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中国环保产业发展状况报告(2020)》显示,2019年我国环保产业营收已达17800亿元,其增速远超我国GDP增速,环保产业已逐渐成为我国新兴支柱产业。然而中国环保产业要想走出去,走得更远,必将需要与国际需求接轨,这也使得中国环保产业对人才国际化的需求日益凸显。
(二)探索与人才培养体系相适合的、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人才培养是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课程体系的国际化也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途径。培养国际化的环境专业人才必须将国际上的环境专业设计理念与教学方式融入课程体系中,在专业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国际化教育。以教育国际化的思路整合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为人才培养创新机制,优化模式,拓展途径,以满足多样化、复合型国际化人才的培养需求,推动学科专业发展[6]。
二、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国际化的制约因素
在我国,环境专业人才培养国际化尚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尚存在许多制约因素。
(一)对外交流机会有限
地方高校受平台限制,与国外高校,特别是知名高校间的交流合作机会有限,造成学生对外交流学习的主动性不高;学生思维活跃、视野开阔,而教师的教学却很单一,这不仅影响教学成果,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都有很大的扼杀[7]。
(二)双语或全英文授课比例偏低,学生的语言能力不足以满足对外交流的课程学习要求
地方高校因受地域、生源质量、师资水平等多方面因素影響,学校开设双语或全英文课程的比例普遍较低,多数地方高校英文授课占总学分比例不足5%。国际化人才培养对教师教育水平有着较高要求,需要教师具备足够的专业素养,熟练掌握专业外语,并实时关注该专业国际前沿动向,以便为学生传授最前沿的科学知识。
(三)经费渠道有限,优秀的贫困生难以承担对外交流的高学费
优秀学生的家庭环境未必优越,学生虽然具备对外交流的语言及专业能力,但难以承担较高的学费;另外,大多数地方高校因经费渠道有限,所能设立的奖学金数量及金额受到制约,使得优秀的贫困生错失对外交流的机会。
三、保障体系构建的实施路线
为了能有一个行之有效的保障体系,我院经过了四个阶段的构建过程。
(一)项目调研阶段:2013—2014年
本阶段主要是2013年人才培养方案开始实施阶段,培养方案规定学生必须选修至少一门双语任选课程。自该培养方案实施起,我院便开始通过国内外调研交流、行业座谈、反馈表汇总,提炼社会需求,结合学生自身发展规划,逐步确立了人才国际化的培养目标。
(二)方案形成阶段:2014—2015年
以2014年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江苏省品牌专业一期申报工作为契机,将大连理工大学和伯克利加州大学、佐治亚理工学院分别设立为国内外标杆院校,通过数据比对、要素分析、形式研究等方法,逐步明晰了保障体系的基本构架与实践思路。
(三)体系试行阶段:2015—2016年
基于已确立的人才培养国际化目标,深入探索用于保障体系运行机能的模式,通过经验总结、问题分析、毕业生跟踪调查、行业调研、师生座谈等方式开展实践。
(四)推广应用阶段:2016—2018年
为了践行人才培养国际化的保障体系,我们在环境类专业进行了广泛的实践,并通过质量评估体系,广泛收集反馈意见,不断完善体系及实践模式、预测前景,进一步完善该保障体系。
四、人才培养国际化的保障體系
(一)优化培养方案,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课程体系的国际化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在课程设计中将跨国界、跨文化的教育理念融合到教学与科研活动中[8],为了适应人才培养国际化的目标要求,我院对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经过广泛调研、多轮论证、师生座谈等手段最终确立了优化途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学生的不同毕业出口方向(出国深造、国内读研或就业创业),强化差异化培养目标及方式;(2)进一步提升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英文授课(全英文/双语)比例,从原有的不足10%提升至30%;(3)由于任选课的开设受到选课人数的限制,我院借助国际留学生全英文培养体系的优势,将国际留学生的任选课向本科生开放,从而确保了本科生英文授课专业课的选择范围;(4)通过项目立项、课程对接论证会,增设与国外高校学分互认模块,并对学位项目、课程项目采取课程打包对接方式,从而保障了学生阶段性学习模块的完整性,也简化了学生的课程对接程序。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总体思路详见图1所示。
我院与教务处、国际处共同制定了国际学分互认办法,具体如下:(1)针对暑期项目,根据各专业的培养方案对接选修课;(2)针对课程项目,按照境外合作高校的学分要求完成课程学习后对接我校相应专业的整学期课程包(实践环节和专业必修课除外);(3)针对学位项目,根据双方签订的合作协议及指定的联合培养方案完成课程学习,通过后获得双方学位。
(二)强化师资队伍,建设高素质教学团队
对于国际化师资队伍的培养,我院优化并认真打造高水平、专业化的教师队伍,通过人才引进或自主培养的方式全力打造了以国家“杰青”和特聘教授为代表的一批具有海外背景的骨干教师队伍。
为进一步加强应用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我院鼓励教师结合自身的专业特色及地方需求,积极参与社会服务项目,从而进一步拓宽了教师的研究应用领域,提高了其指导学生的质量。
我院还通过政策导向,鼓励和推动教师与管理人员参与国际学术会议、研讨班、海外留学与进修、海外支教与学术访问,系统地增强教师与管理人员的国际视野,拓宽国际化办学思路,进一步提升教师的国际学术水平及交流能力,从而保障人才培养国际化的师资储备。
此外,我院正在吸引和聘请具有国际水平的外籍教师和海归博士及在国外大学任职的教授到国内任教、讲学和开展教学与研究合作,推动思想观念与教学观念的碰撞与创新。
(三)强化内涵建设,注重学生专业熏陶
以国家特色专业、江苏省优势学科和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为依托,围绕学位质量标准、创新创业训练、全英文教材、精品课程和高水平实验室建设等热点,我院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教育研究与改革实践。
我院所获批国家特色专业、江苏省优势学科等学科专业平台、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国家级或省部级科研平台及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使建设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与应用能力培养的优质平台具有了先天优势。
(四)加强国际合作,培养国际化人才
国内外联合培养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与教学理念,是符合社会对复合型人才要求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此,我院以开展环境保护领域合作为契机,分层次实施中外师生互访、在校生学分互认和学历联合培养等项目,搭建了能够适应不同学生成长发展特点与要求的特色化国际交流合作平台。截至目前,我院已与4个国家的知名高校签订了合作协议,签署了不同类型的合作项目,这其中既有为期2~4周不等的寒暑期交流项目,又有为期1~2学期的课程项目,还有3+1的本科学位项目、3+1+1的本硕学位项目及1+1+1的硕士联合培养项目。
师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或教师受聘到国际一流大学讲课,能够及时了解国际前沿的新思维、新知识和新方法,将国际前沿的学术思想和观念传递给学生,使他们能持续跟踪本学科的国际前沿研究发展动态。
通过接收国外留学生、选派学生赴境外学习及联合培养等模式,使学生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生进行学术交流、合作和相互学习,借鉴其教学方式,推进我们的高校教育方式、教育内容及教育理念的改革,提升教育质量和国际竞争力。
(五)构建奖助体系,多渠道鼓励学生出国
以学校优惠政策、学科发展优势和专业历史积淀为支撑,通过整合学校、学科和社会资源,构建了以“全方位覆盖、全公开评审、支持优秀生、关注贫困生”为核心的奖助体系,为鼓励在校生投身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了财政保障。
根据《苏州科技大学本科人才培养国际化专项经费使用管理办法(试行)(苏科大〔2016〕12号)》文件,学校根据留学项目国别、时间分别补贴5000~10000元不等,针对贫困生,学校还增设了贫困生奖学金,根据《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人才培养国际化补贴办法的论证会》,学院设立了国际留学生一、二等奖学金,评选办法依次参照留学项目的基本类别(学位项目>课程项目>暑期项目)、学生的平均成绩点(由高至低)、科研学术活动的成果进行奖励。该奖学金经费来自环境科学与工程优势学科、重点专业建设经费及企业留学奖学金等多个渠道。
五、保障体系的成效评估
校内示范:本成果在我校起到了较好的引领与示范作用,系统化的国际合作模式已被我校电子学院、商学院等学院借鉴和采用。
國内影响:这一保障体系的构建已使我院人才培养国际化工作在国内院校中产生了一定影响,在2017年商务部举办的国际援外培训会议上,笔者针对本成果的相关经验在会上作了专题交流发言。2015—2018年期间,华中科技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天津城建大学、绍兴文理学院等20余所国内高校就培养国际化人才教育方案来我院进行了调研交流。相关成果获“2018年苏州市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类”一等奖。2017年,我院环境工程专业成功通过了教育部基于“华盛顿协议”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这充分显示了我院环境专业人才培养的鲜明特色和突出优势,并得到了主管部门的认可与肯定。
国际认可:我院环境类专业学生的国际化水平得到海外合作院校的充分认可,如瑞典Halmstad大学对我院参加联合培养项目的学生可免英文水平测试。我院2017届毕业生唐鑫煜成功申请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等8所知名高校的录取通知书,目前该生在美国华盛顿大学攻读环境工程硕士;首批进入实验项目的2018届学生共有28人,其中,近10名学生被瑞典皇家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美国克莱姆森大学等知名高校录取后攻读研究生学位。
国际化培养体系及氛围提升了学生参与实践国际实务的能力与信心。我院学生不仅积极参与援外国际硕士的支援服务工作,且有数名学生参加了重要国际学术会议并作学术报告,或顺利通过赴国外参加短期专业培训的考核,另有多名学生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江苏高校学生境外学习政府奖学金项目。
参考文献
[1]吴祥为,唐俊,张蓉,等.安徽农业大学国际化办学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环境科学2+2”专业为例[J].现代农业科技,2017(19):284-286.
[2]王海涌,李海军,李海莲,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讨——以兰州交通大学工程教育为例[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7(2):105-107.
[3]甘林火.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精细化工工艺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7(4):130-132.
[4]王宪彬,阎春利,邓红星.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以东北林业大学交通运输专业为例[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6(3):77-79.
[5]姜海波,金瑾,李淼.国际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体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26):223-225.
[6]白鹏.创新驱动背景下环境设计专业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5):67.
[7]杨哲.“一带一路”环境下三本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7(32):32-33.
[8]党秀丽,刘畅,邹洪涛,等.国际化视野下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5(3):104-106.
Abstract: Under the urgent need of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to train environmental talents with international vis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constraints. In view of this situation, a guarantee system of international talent training in local environment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constructed. Through five years of empirical research, the implementation route has been gradually explored from the four stages of “investigation-formation-trial-promotion”, thus determining the specific content of the guarantee system for international talents training. Finally,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guarantee system is evaluated, and the effectiveness and demonstration function of the guarantee system are confirmed from the aspects of domestic influence and international recognition.
Key words: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nvironmental majors; talents training; internationalization; guarantee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