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修宇
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河南 平顶山 467000
中间型心力衰竭(以下简称为心衰)是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在40%~49%,发生率约占心衰总人数的15.0%,若未给予及时有效干预,随病情进展可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影响[1-3]。目前临床对中间型心衰患者尚无循证医学证据的药物治疗,主要采用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β受体阻滞剂等,但部分患者整体疗效不甚理想,再住院发生率仍较高[4-5]。因此,积极探索一种有效治疗手段,是目前临床亟须解决难题。相关研究发现,沙库巴曲缬沙坦作为一种新型抗心衰药物,具有抑制脑啡肽酶和血管紧张素受体双重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抑制心室重构[6]。基于此,本研究选取87 例中间型心衰患者,从左心室功能、疗效等方面探讨沙库巴曲缬沙坦的应用价值。具体报告如下。
选取2018 年1 月至2019 年1 月期间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中间型心衰患者87 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n=43):女15 例,男28 例,年龄(67.37±4.22)岁,年龄范围55~76 岁;病程(5.42±1.07)年,病程范围3.2~8.9 年;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15 例,Ⅲ级24 例,Ⅳ级4 例。观察组(n=44):女17 例,男27 例,年龄(66.93±4.59)岁,年龄范围56~78岁;病程(5.76±1.24)年,病程范围3.1~9.0 年;NYHA 心功能分级:Ⅱ级16 例,Ⅲ级25 例,Ⅳ级3 例。两组基本资料(年龄、病程、性别、NYHA心功能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衡可比。本研究符合医学伦理原则要求。
(1)纳入标准:①均符合《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7]中心衰诊断标准;②LVEF 40%~49%;③NYHA 心功能分级Ⅱ~Ⅳ级;④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①既往有沙库巴曲缬沙坦等药物过敏史者;②继发于重度肺动脉高压、贫血或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心衰者;③合并胆汁性肝硬化、重度肝功能损害或胆汁淤积者;④凝血机制紊乱或活动性出血者;⑤急性失代偿性心衰者;⑥严重认知功能障碍或精神行为异常者。
1.3.1 对照组实施常规抗心衰治疗,包括充分休息、低钠低盐,在无禁忌证前提下应用ACEI 或ARB 治疗,即口服马来酸依那普利片(石药集团欧意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5812,规格:5 mg)10 mg/次,1次/d或口服厄贝沙坦片(瀚晖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00516,规格:75 mg)75 mg/次,1 次/d,并结合患者具体病情对治疗方案进行适度调整。
1.3.2 观察组停用ACEI 或ARB 1.5 d 后口服沙库巴曲缬沙坦(Novartis Pharma Schweiz AG,批准文号H20170344,规格:50 mg),初期剂量为50 mg/次,2 次/d,后结合患者血压及耐受情况逐步调整至200 mg/次,2 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6 个月。
1.3.3 检测方法空腹取5 mL 肘静脉血,1 000 g 离心15 min(离心半径8 cm),分离取血清,置于-70℃低温保存,血清N 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测定,严格参照欧蒙医学诊断(中国)有限公司提供的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
治疗6 个月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NYHA 心功能分级改善≥2 级或恢复至I 级为显著缓解;治疗6 个月后,临床症状有所控制,NYHA 心功能分级改善1 级为进步;治疗6 个月后,NYHA 心功能分级改善<1 级,心功能严重恶化为无效。总有效=显著缓解+进步。
(1)临床疗效;(2)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型号:ACUSON X150,购自德国西门子公司)检测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6 个月后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LVEDD)、LVEF。(3)两组治疗前、治疗6 个月后血清NT-proBNP、GDF-15 水平。(4)随访6 个月,统计两组终点事件发生情况,包括心源性死亡、心衰再入院。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取Bartlett 方差齐性检验与Kolmogorov-Smirnov正态性检验,均确认具备方差齐性且近似服从正态布,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6 个月后,观察组27 例显著缓解,14 例进步,3 例无效;对照组12 例显著缓解,20 例进步,11 例无效。观察组总有效率93.18%(41/44)高于对照组74.42%(32/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70,P=0.017)。
两组治疗前LVEF、LVEDD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 个月后,观察组LVEF高于对照组,LVEDD 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治疗6 个月后LVEF、LVEDD 差值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心室功能指标比较()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心室功能指标比较()
两组治疗前血清NT-proBNP、GDF-15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6个月后血清NT-proBNP、GDF-15 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治疗6 个月后NT-proBNP、GDF-15 差值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NT-proBNP、GDF-15水平比较()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NT-proBNP、GDF-15水平比较()
随访6 个月,观察组失访2 例,对照组失访4例。两组心源性死亡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衰再入院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终点事件发生率比较[例(%)]
相关研究认为,中间型心衰也是多种心脏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药物治疗是其治疗最主要手段,减少心衰再入院、延长无症状生存时间、降低死亡风险是其治疗关键所在[8-9]。ACEI、β 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阻滞剂是现阶段临床治疗心衰的“金三角”,可有效促进患者预后改善,但据报道,住院期间心衰患者死亡率仍可达5.3%[10]。故有效治疗手段对改善中间型心衰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陈莉等[11]研究表明,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Ⅳ级患者,可抑制心室重构,且其临床显效率可达61.3%。在此基础上,本研究结果显示,停用ACEI/ARB 1.5 d 后口服沙库巴曲缬沙坦能有效改善中间型心衰患者LVEF 升高程度与LVEDD 缩小程度,且其临床总有效率可达93.18%。这可能是由于沙库巴曲、缬沙坦是沙库巴曲缬沙坦的主要成分,其中沙库巴曲可促进血管扩张,阻止肾素、醛固酮大量释放,从而减缓心肌纤维化与心肌肥厚进程;缬沙坦可有效拮抗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促进血流动力学改善,减少醛固酮水平,两者协同作用,进一步发挥良好抗心衰作用[12]。
另外,NT-proBNP 是预测心衰的唯一因子,其表达水平可有效反映心室容量与心室壁张力,为心衰严重程度判断、预后评估提供循证数据支持[13]。GDF-15 对心肌细胞重塑及凋亡具有一定抑制作用,其水平大量表达是评价心衰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14]。本研究发现,沙库巴曲缬沙坦能有效降低中间型心衰患者血清NT-proBNP、GDF-15 水平,考虑可能与沙库巴曲缬沙坦能拮抗脑啡肽酶表达,有效抑制利钠肽降解,提高利钠肽水平,降低醛固酮含量等存在一定联系。此外,陈存芳等研究表明,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LVEF 中间值心衰患者,累积无心血管死亡生存率、无心衰再住院生存率分别可达92.1%、82.4%[15]。而本研究数据表明,与常规抗心衰治疗比较,停用ACEI/ARB 1.5 d 后口服沙库巴曲缬沙坦更能有效降低中间型心衰患者心衰再入院率,可能与心功能改善有关。
综上可知,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中间型心衰,效果显著,通过改善LVEF 升高程度与LVEDD 缩小程度,下调血清NT-proBNP、GDF-15 水平,有效降低心衰再入院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