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源延伯墓志与北朝源氏考

2021-05-25 07:53李宗俊
唐都学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凉州史书

李宗俊

(陕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西安 710119)

北魏源延伯墓志,近年出土于洛阳市孟津县,因书法为近年发现的魏碑精品,受到文史与书法界的广泛关注。该墓志图版见载于《洛阳新获七朝墓志》,据是书介绍,志文正文共27行,满行27字。志高59厘米,宽58.5厘米,青石质,有界格[1]。志文标题《魏故使持节都督凉州诸军事平北将军凉州刺史浮阳县开国伯源侯墓志铭》。根据志文序言可知,该墓志由时任豫州刺史的志主叔父源子恭撰写。窃以为,该志史料价值亦很高,故撰此文,以就教于方家。兹将志文释录并标点如下:

魏故使持节都督凉州诸军事平北将军凉州刺史浮阳县开国伯源侯墓志铭

君讳□,字延伯,凉州西平人也。其先,神元皇帝有昆曰讬后跋达,略地河西,遂王涼州。君其后也。积世绵绵,自小而大,迄高祖秃发褥但,为乞伏炽槃所灭。曾祖太尉,避难东归,还复旧京,即拜为西平侯,后改封陇西王。祖司徒,父仪同。君应天淑姿,承家休庆,忠孝内发,仁信外彰,养尽于二亲,逊第率于乡党。翫述经艺,与齿俱成。俭于多言,礼于赈施。年十五,辟司空参军事。及其长也,壮气冲心,雄猛恢廓,志荡瑕秽,心□拨乱。正光之季,衅起高阙,祸延夏壤。考仪同,时牧夏蕃,为贼围逼,朝廷即拜君威远将军西征。统军横戈,静暴挥剑,摧敌功效,并立朝野,有闻于时。州城被围,首尾二年,粮廪既竭,民人相食,长蛇满道,一援莫至。仪同留君守城,自率将士诣东夏取粮。贼众我寡,为贼所虏。复授持节龙骧将军、行夏州事、当州都督,但胡戎叛涣,纵毒疆场,质父招子,巡城约降。君弈世忠贞,废亲忧国。父有陵妣之敕,子执伍员之略,拜书长号,拔剑奋勇,率御在城,身自挫敌,令群胡丧胆。蚁徒冰泮,夏岳既全,父亦无蘫。圣上以君忠孝并著,功济隆崇,遂开国浮阳,爵班三等。复除谏议大夫、持节冠军将军、北讨都督,所在克捷,遐迩清夷。降年不永,秀而不实,春秋廿有四。以孝昌三年,岁次丁未,十二月庚寅朔、廿七日丙辰,卒于冀州行阵之中。于是主上有或毁之痛,邦国有殄悸之哀。依许男故礼,优以殊赏,追赠使节平北将军、凉州刺史。越以永安元年,岁次戊申,十一月甲寅朔八日辛酉,袝葬于皇祖惠公旧山之所。于时,季父子恭,作牧豫州,任限边城,弗获。临志遥想坟柏,北望摧裂。聊题厥状,铭之玄石,其词曰:

天鉴有魏,叠构重基。本枝百世,惟君诞兹;总辔腰剑,唯命所之。胡凶克殄,戎竖用微;眇眇弱龄,丕丕济时。乃牧夏岳,兼掌戎武;升彼岵山,瞻望严父。孝心烈烈,泣涕如雨;烽烟无滥,言禄其依。回车北顾,启土浮阳;龙蟠行阵,虎冀□方。经略广设,奇兵始张;神其未遂,奄丧员良。辞此□幕,适彼玄堂;临冗悼慄,眷言孔伤。身徂名逸,传之无疆。

一、源延伯父子事迹与统万城保卫战

志主源延伯与其父源子雍,在《魏书·源贺传》皆有附传。据史传,志主家族本南凉王室秃发氏之后。南凉政权灭亡后,志主曾祖源贺投靠北魏,受魏武帝赐姓为源氏。志主父源子雍,史称:“少好文雅,笃志于学,推诚待士,士多归之。自秘书郎,除太子舍人、凉州中正。肃宗践阼,以宫臣例转奉车都尉,迁司徒属。转太中大夫、司徒司马。除恒农太守,迁夏州刺史。”[2]929而志文所记志主父子主要事迹,正是从其父源子雍任夏州刺史开始。

对于志主源延伯早年事迹,上引其父传称:“长子延伯,出后从伯”,也就是说源延伯自幼过继于其英年早逝的伯父为子而名“延伯”。随后志文称:“君应天淑姿,承家休庆,忠孝内发,仁信外彰……后十五,辟司空参军事。及其长也,壮气冲心,雄猛恢廓,志荡瑕秽,心□拨乱。”对于志主早年参军,史书其传称:“初为司空参军事。时南秦民吴富反叛,诏以河间王琛为都督,延伯叔父子恭为军司。延伯为统军,随子恭西讨,战必先锋。子恭见其年幼,常诃制之而不能禁。”[2]932彼此印证可知,志主文武双全,作战勇敢,十五岁即被征辟得授司空参军事。“司空参军事”一职应该是司空府的军事参谋或幕僚。至于当时南秦民吴富反叛与志主为统军随叔父源子恭出征平叛事,以及每每先锋杀敌的事迹志文缺载,史志正可互为补正。

接下来,志文记载了关乎志主父子生死的一场战争,与史书记载彼此互补可知,这是一场气壮山河的夏州统万城保卫战。因史书没有记载战争爆发的确切时间,而志文没有记载是与什么人作战,加之对于整个战争过程志文记载更为详细,二者又可互印互补,对于我们完整认识这段历史大有裨益。对于该事件发生的时间与起因,志文谓:“正光之季,衅起高阙,祸延夏壤。考仪同,时牧夏蕃,为贼围逼,朝廷即拜君威远将军西征。”正光是北魏魏孝明帝元诩的第三个年号,共计近五年。此时期正是北魏后期胡灵太后擅权秉政之际,由于激烈的阶级矛盾与统治阶级内部的尔虞我诈,导致六镇之乱于正光五年(524)爆发。沃野镇民匈奴人破六韩拔陵借“高阙戍主,率下失和”而杀死戍主率先起兵。起义爆发以后,很快蔓延至北魏北方沿边六镇及志主父源子雍镇守的夏州,所以志文谓“衅起高阙,祸延夏壤”。对于当时夏州响应破六韩拔陵的暴动,史书记载明确称:“时沃野镇人破落汗拔陵首为反乱,所在蜂起。统万逆胡,与相应接。子雍婴城自守。”[2]929

这里志文所称的“贼”及史书所谓的“夏蕃”或“统万逆胡”,其实就是响应沃野镇民匈奴人破六韩拔陵的起义者。至于这些人的族属,因考察此前夏州统万城的历史,该地曾为汉魏以来投降中原王朝的南匈奴所据,十六国时曾建立过赫连勃勃的大夏政权。赫连勃勃去世后,大夏政权于公元531年被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所灭。此后,北魏于大夏旧地设置夏州,州治所即大夏旧都统万城。则志文所谓“夏蕃”或“统万逆胡”,应该正是大夏政权灭亡以后遗留的南匈奴人,而由此可知其势力至此依然很大。

那么,这场因夏州南匈奴人为响应六镇起义而发起的围攻统万城的起义暴动,具体过程如何呢?结合志文与史书所记可知,当时匈奴人完全包围了北魏控制下的统万城,战争异常激烈,志文谓“首尾二年,粮廪既竭,民人相食”,可谓旷日持久,斗争极其残酷。在兵尽粮绝,援军不至的情况下,时任夏州刺史的志主父亲源子雍奋不顾身,亲自率兵突出重围,外出运粮搬兵,而留下了时任威远将军的儿子源延伯率领军民继续坚守统万城。结果源子雍终因“贼众我寡,为贼所虏”。紧急之际,朝廷下诏委任源延伯接任其父,志文谓:“复授持节龙骧将军、行夏州事、当州都督”,令其率众继续坚守城池。“但胡戎叛涣,纵毒疆场,质父招子,巡城约降。君弈世忠贞,废亲忧国。父有陵妣之敕,子执伍员之略,拜书长号,拔剑奋勇,率御在城,身自挫敌,令群胡丧胆。蚁徒冰泮,夏岳既全,父亦无蘫。”志文此处意即:在大敌当前,敌人以其父为人质,对其威逼利诱,但源延伯不徇私情,以国家的重托与全城军民的安危为己任,坚守不降,并亲自出战,令敌人频频丧胆,最终迫使敌军罢兵解围而去。此举不仅保全了全城军民,而且迫使对方不敢加害其父。对于志主父子在这场保卫战中奋不顾身的事迹,上引史书志主父源子雍传的记载也十分感人。其中记:“子雍婴城自守,城中粮尽,煮马匹而食之……子雍虽被囚执,雅为胡人所敬,常以民礼事之。子雍为陈安危祸福之理,劝阿各拔令降。阿各拔令将从之,未果而死。拔弟桑生代总部众,竟随子雍降。”[2]929这里志主父子的英勇果敢与智慧又是跃然纸上。尤其志主父源子雍被敌所执以后,竟然抓住机会,向对方宣讲叛乱利弊,最终成功策反对方,不仅保全了自己的性命,还解除了敌人对统万城的包围。同样,对于作为儿子的志主不徇私情,激励军民坚守城池的事迹,史书亦可印证,其中记:

子雍在夏州,表乞兵援,诏延伯率羽林一千人赴之,城斗野战,勇冠三军。子雍之向东夏,留延伯城守,付以后事。延伯与士兵共分汤菜,防固城隍。及子雍为胡执,合城忧惧,延伯乃人人晓谕曰:“吾父吉凶不测,方寸焦烂,实难裁割。但奉命守城,所为处重,若以私害公,诚孝并缺,诸君幸得此心,无亏所寄。”于是众感其义,莫不励愤。朝廷闻而嘉之。除龙骧将军,行夏州事,封五城县开国子,食邑三百户。卒能固守。及后刺史至,延伯率领义众还赴子雍,共平黑城。在瓦棠桥战,先锋陷阵,身擒维摩。及至白水,首摧阿非。[2]932

可见,志主以国家为先,关键时刻不辜负国家与亲人的重托,激励军民坚守城隍,最终赢得了胜利。正因此,志主随之得到朝廷特别嘉奖,“除龙骧将军,行夏州事,封五城县开国子,食邑三百户”[2]932,墓志亦称“复授持节龙骧将军、行夏州事、当州都督”。这是志主在率领军民坚守统万城之际所授。但志文随后记,在这次保卫战取得胜利以后,“圣上以君忠孝并著,功济隆崇,遂开国浮阳,爵班三等。复除谏议大夫、持节冠军将军、北讨都督,所在克捷,遐迩清夷。于是主上有或毁之痛,邦国有殄悸之哀。依许男故礼,优以殊赏,追赠使节平北将军、凉州刺史。越以永安元年,岁次戊申,十一月甲寅朔八日辛酉,袝葬于皇祖惠公旧山之所。”其实据前引史传可知,应该是志主在统万城保卫战胜利以后,又追随其父平定黑城叛乱,随后又随父南征,平定关中华州、白水一带的叛乱。而且先后在瓦棠桥之战、白水之战中,都是由志主冲锋陷阵,擒拿康维摩,击败阿非军。这些战斗结束以后,志主随父进京受赏,“随子雍至都,进爵浮阳伯,增封百户,为谏议大夫,假冠军将军、别将”。但墓志称为“复除谏议大夫、持节冠军将军、北讨都督”,考虑到志主当时是随父出征,身份应该是别将。

至于志主最后的牺牲,志文谓:“降年不永,秀而不实,春秋廿有四。以孝昌三年,岁次丁未,十二月庚寅朔、廿七日丙辰,卒于冀州行阵之中。”这里记载了其牺牲的时间、年龄、地点、朝廷的追赠,而上引史书其传明确记:“随子雍北讨。与葛荣战殁,时年二十四。赠持节、平北将军、凉州刺史,开国如故。”[2]932可知,志主父子为平定葛荣叛乱的主要将领,志主因此而战殁,年仅二十四岁。而志主父子雍,上引其传又记,在这次出征以后,亦很快战败被害,“至阳平郡东北漳曲,荣率贼十万来逼官军。子雍战败被害,年四十。朝野痛惜之。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雍州刺史,公如故。永安中,重赠司空,谥曰壮穆。”[2]931从志文谓志主逝后“袝葬于皇祖惠公旧山之所”句,“惠公”是源贺次子源怀的谥号,可知本墓志出自河南洛阳源氏家族墓地。另外,同一地点还出志主弟源模墓志,巧合的是与志主同时同地下葬,墓志撰者也似为同一人。志文称:“君讳模,字士则,凉州西平人也。司徒惠公之孙,车骑、仪同之子……十有二辟为司空参军事……天不吊善,早逝斯哲,即以其孝昌二年岁在丙午七月十三日遘疾如陨……追赠尚书郎中……以永安元年岁次戊申十一月甲寅朔八日辛酉,窆于司徒墓左、北芒南岗之所馆。”(1)图版见齐运通《洛阳新获七朝墓志》,第29页;录文参见宫万瑜《邙洛近年出土冯聿、源模、张懋三方北魏墓志略考》,载于《中原文物》2012年第5期,第74-78页。说明源延伯弟源模于孝昌二年(526)遇疾夭折以后,永安元年(528)与源延伯一起,由其叔父源子恭等人迁葬于其祖茔。

二、源姓渊源与其家族在北朝的传承

源姓本出自汉魏之际由塞北迁居河西的鲜卑秃发部,该家族从十六国北朝至唐代可谓贵胄。对于该家族的源出,志文称:“凉州西平人也。其先,神元皇帝有昆曰讬后跋达,略地河西,遂王涼州。君其后也。”此与史书所记基本一致。史书记载,“秃发乌孤,河西鲜卑人也。其先与后魏同出。八世祖匹孤率其部自塞北迁于河西。其地东至麦田、牵屯,西至湿罗,南至浇河,北接大漠。”[3]3141则志文之讬后跋达,后二字为“匹孤”之异体字无疑。其活动范围大致包括今青海、宁夏及甘肃部分地区。引人注意的是,志文这里称志主始祖名“讬后跋达”,为神元皇帝之昆。“昆”即兄,神元皇帝即北魏皇室追认的始祖拓跋力微,则鲜卑秃发部与鲜卑拓跋部之始祖原本为兄弟。志文铭文部分亦称:“天鉴有魏,叠构重基。本枝百世,惟君诞兹。”也是含蓄点出了二者同源共出之史实。对于鲜卑秃发部与北魏皇族拓跋部同源之说,《晋书》卷126《秃发乌孤载记》、《魏书》卷99《秃发乌孤传》及《太平御览》卷126引崔鸿《十六国春秋·南凉录》等均有记载。而鲜卑拓跋部也正是在拓跋力微时期开始兼并鲜卑诸部而发展壮大,其间“迁于定襄之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土城)”,随后开始有其确切纪年。

鲜卑秃发部迁于河西以后,至秃发乌孤五代祖树机能开始著称于世,史书称树机能“壮果多谋略,泰始中,杀秦州刺史胡烈于万斛堆,败凉州刺史苏愉于金山,尽有凉州之地,武帝为之旰食。”[3]3141树机能后来因领导饥民反晋,兵败被杀。

鲜卑秃发部至秃发乌孤为首领时期开始建国称王。秃发乌孤最初依附后凉吕光政权,“循结邻好”“不事争战”,势力渐盛,后凉曾先后“遣使署为假节冠军大将军、河西鲜卑大都统、广武县侯”与“广武郡公”“征南大将军、益州牧、左贤王”。但随着秃发乌孤破乙弗、折掘,征服意云鲜卑,以及筑城廉川堡之后,自“(东晋)隆安元年(397),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大单于、西平王,赦其境内,年号太初”[3]3142。秃发乌孤又封其弟秃发利鹿孤为骠骑将军、傉檀为车骑将军,初建南凉政权。继而治兵广武,攻取金城,又趁后凉衰弱,郭广、杨轨反氐之际,取得洪池岭南五郡(广武、西平、乐都、浇河、湟河)之地,改称武威王,三年(399)徙都乐都(今青海省乐都县)。建和二年(401),利鹿孤继位后改称河西王。次年,利鹿孤卒,弟傉檀立,更号为凉王,迁都乐都,改元弘昌,史称南凉。

南凉立国十七年后被西秦乞伏炽磐所灭。对此志文有记曰:“迄高祖秃发褥但,为乞伏炽槃所灭。”这里的“褥但”应即“傉檀”的异译,二者的中古音应该是相同的。原来秃发傉檀时期,河西地区崛起了另外两个政权:一个是建都敦煌的西凉李暠政权,另一个是以张掖为基地的卢水胡人沮渠蒙逊建立的北凉政权。为了与之抗衡,秃发傉檀一度投靠于以关中为中心的后秦姚兴政权,姚兴派人任命秃发傉檀为车骑将军、广武公。义熙三年(407),秃发傉檀率兵攻打沮渠蒙逊,结果秃发傉檀大败而归。随着他的穷兵黩武,后秦亦很快与之反目,加之位处关中北部的赫连勃勃大夏政权与兰州一带的鲜卑乞伏氏建立的西秦政权也把矛头指向了南凉。北魏神瑞元年(414),“乞伏炽磐乘虚袭乐都,克之,执傉檀子虎台以下”,傉檀被迫放下武器,向西秦投降,次年,被西秦鸩杀,南凉政权灭亡。

南凉政权灭亡以后,傉檀少子贺东投北魏,志文亦有记曰:“曾祖太尉,避难东归,还复旧京,即拜为西平侯,后改封陇西王。”其实,昔日南凉灭亡后,源贺是由北凉辗转至北魏,而且一同投奔至北魏的有傉檀兄子秃发樊尼、傉檀少子保周与破羌 (源贺)、俱延子覆龙、鹿孤孙副周、乌孤孙承钵等南凉宗室子孙。只不过后来保周等因反叛被迫自杀,之后见于史册的南凉宗室仅有破羌 (源贺)与其子孙。

志主曾祖源贺,原名秃发破羌,史书记载其在投靠北魏后,得到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赏识,赐姓“源氏”,并赐爵“西平侯”,后在拓跋焘亲征凉州的过程中立功,“赐名贺,拜典中尚书”。其后,在北魏高宗拓跋睿与高祖孝文帝即位的过程中均有翼载之功,而且居官忠贞,所以官拜太尉,死后被孝文帝赠以侍中、太尉、陇西王印绶,谥号“宣”,陪葬于金陵。

鲜卑秃发部因与北魏皇族拓跋部同源,其王子投靠北魏后,由魏武帝赐姓其源氏。对此学界有人提出异议,认为源贺投靠北魏后,太武帝并未赐姓“源”,而是接纳他为宗室成员,即赐姓“拓跋”[4]。此的确是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因它不仅是源氏家族的改姓问题,也牵涉到《魏书·序记》有关叙事的可信度问题。《魏书·源贺传》记载,昔日南凉秃发氏灭亡后,在其王子贺投靠北魏之际,北魏世祖拓跋焘曾谓贺曰:“卿与朕源同,因事分姓,今可为源氏”。《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源氏条亦记:“源氏出自后魏圣武帝诘汾长子疋孤。七世孙秃发傉檀,据南凉,子贺降后魏,太武见之曰:‘与卿同源,可改为源氏’。”唐林宝撰《元和姓纂》卷10亦记:“河西鲜卑也。与后魏同出,圣武帝诘汾长子疋孤,神元时率部众徙河西。”清代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卷22云:“案秃发之先,与元魏同出,秃发即拓跋之转,无二义也。古读轻唇音如重唇,故赫连佛佛即勃勃,发从友得声,与跋音正相近。魏伯起书尊魏而抑凉,故别而二之,晋史亦承其说。”[5]而今由上引碑志与史书相互印证,以及古今学者的一致认同,说明南凉秃发氏与北魏拓跋氏同源之说,并非空穴来风。而志文所记的秃发部之始祖“讬后跋达”应该就是秃发乌孤之八世祖匹孤,其名中之“讬后跋”应即“拓跋”,后者当是省略了中间的浊音,而“达”应为“匹孤”二字之异写。其实,仅源氏的改姓来说,如果说源贺当年仅仅只是被魏武帝接纳为宗室成员,而被赐姓为拓跋,那么在太和年间改定姓氏时,作为宗室的该家族,应该一如北魏其他宗室成员一样,应该改为“元氏”才对,怎么会改为与之有别的“源氏”呢?再者,如果说源氏家族改姓“源”并非在魏武帝时代,而应该在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496)颁布改定姓氏诏之后,那么有关太武帝所谓“卿与朕源同,因事分姓,今可为源氏”,这些话也就成了无稽之谈。再查考史书,《魏书·高祖纪》所记,早在孝文帝延兴元年就称:“冬十月丁亥,沃野、统万二镇敕勒叛。诏太尉、陇西王源贺追击,至枹罕,灭之,斩首三万余级。”[2]135也就是说,应该是早在孝文帝颁诏改定姓氏以前所出官方档案或史料中,源贺之姓已经为“源”,而非“秃发”。正因此,笔者认为,史书关于源氏得姓的史事,应该是出自该家族的家世谱牒,符合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时期结束十六国而统一北方以后鲜卑人各方面学习中原文化、着力塑造正统形象,以巩固其统治的历史背景,鲜卑人改从汉姓的风气从那时候已经开始,而绝非太和年间孝文帝改定姓氏以后附会上去的。相反,在北朝至唐代注重门阀的时代,该家族正是因为出自南凉王室后裔的身份,又兼具北魏皇族共同的渊源而数世荣耀。尤其称道的是,北朝源氏的汉化很深,而且应该很早。南凉政权的建立者秃发利鹿孤建国伊始就大力吸收汉文化[6],接受祠部郎中史暠的建议,以田玄冲、赵诞为博士祭酒,以教胄子,至南凉灭亡之际的源贺投魏以后“拜典中尚书”而历任高职,说明其颇具文化修养,临死之际给家人的遗训更显“大儒长者风度,深得儒家道德观、价值观要谛”[7]。正因如此,整个北朝源氏家族人才辈出,文武兼备,几朝显赫,仅仅北朝源氏家族进入《魏书》《北齐书》《隋书》《北史》等正史的人物就有二十多人。

源贺之后,其三子分别为:长子延,早卒,官赠凉州刺史、广武侯,谥曰简。源延有子名鳞,袭爵;第三子源奂官至长乐太守,无子。最有名的是源贺次子源怀。源怀即志主祖父,志文称其官至司徒,其实是死后追赠司徒。源怀受父爵,先后官拜征南将军、典中尚书,尚书左仆射、加特进,车骑大将军、凉州大中正,雍州、夏州等州刺史,居官清正而且多次上奏指正时弊,得到皇室倚重,一生多次被委任为主将率军征伐,北魏世宗“三年六月卒,年六十三……赠司徒、冀州刺史……谥惠公”[2]928。其中源怀在孝文帝时一度担任凉州大中正一职,在他之后,源氏家族陆续有多人担任凉州大中正,说明北魏时期该家族在凉州一带还有很大的家族势力,也因此为北魏有效控制凉州发挥了很大作用。

源怀之后,史书记载主要是其七子,分别为规、荣、徽、玄谅、子雍、子恭、纂。最有名者为其五子源子雍,源子雍长子即志主源延伯,《魏书·源贺传》后均附其父子传。今结合志文与史传,其父子事迹前文已考。

在志主父子之外,源怀诸子中比较有名的还有本墓志的撰写者,即志主的叔父源子恭,史书亦有传记。志文曰:“于时,季父子恭,作牧豫州,任限边城,弗获。临志遥想坟柏,北望摧裂。聊题厥状,铭之玄石。”据史书记载,源子恭一生文武兼备,不仅献策进谏,武功卓著,东魏封新城县开国子,北齐为齐献武王军司。另外,源子恭弟源纂,北魏“员外散骑侍郎,累迁征虏将军、通直散骑常侍、凉州大中正,转太傅少卿”[2]937,后遇害于河阴之变。

北魏分裂以后,源氏家族亦遭到极大冲击,大批子弟在战乱中死去。之后较为出名的有:历仕东魏、北齐、北周、隋多朝的源彪;历仕东魏、北齐,官至太尉长史的源文举;隋朝莒州刺史源文宗、刑部侍郎源师、上将军源雄等。尤其源纂子源雄,历仕北魏、西魏、北周、隋四朝,功勋卓著,官至上柱国,名重一时。

在唐代,该家族更是人物辈出,据统计,“唐初中期的150年里,源氏家族连续四五代仕至高官,先后出现宰相1人,中央、地方高级官员三十多人,其中源乾曜出任宰相十多年,其子源复任华州刺史,源弼任工部郎中”[8]。

猜你喜欢
凉州史书
相见欢·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有感
最爱凉州面皮子
凉州七里十万家
韩国学界对史书中音乐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唐代边塞诗歌中的凉州和酒意象例谈
“汗青”原来是史书
为小人物喝彩
韩静霆中国画作品
历代遗忘
“善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