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静
【摘要】在“互联网+”时代,课堂教学出现了新常态,教师的角色也随之发生了转变。基于生态课堂核心理念的视角来考量思政课教师的角色转向,思政课教师应该转变为教学活动多样开展的组织者、和谐课堂生态环境的营造者、平等共生知识的建构者,以及具有反思意识的实践者。而在这一转变过程中,要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技术与教学的关系、自主生成与调控引导的关系、传递知识与呵护生命的关系。
【关键词】生态课堂;思政课;教师角色;转向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24.032
在教育领域中,促进生态化教育建设的基本场域是学校课堂,学校课堂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环境,兼具自然生态性和文化生态性,这也是研究生态课堂的前提。生态课堂是以促进学生生命整体发展为旨趣的,生命是其发展的价值体现,和谐是其存在的形式,可持续、健康是其发展的方向。在“互联网+”时代,思政课堂教学出现了新常态:“互联网+”、计算机资源等与教学不断进行融合,打破了传统的课堂生态系统,在建立新的思政课堂平衡系统的基础上,当前教师的角色与传统教师角色相比已经发生了转变。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基于生态课堂的核心理念及其价值诉求,进一步明晰新时期生态课堂视域下思政课教师的角色定位已成为必要。
一、思政课教师角色转向的必要性思考
(一)贯彻生态教育理念的需要
“生态”意味着相互依存的共同体、整体化的系统和系统内各部分之间的密切联系。将生态这一概念引入教育思想进而提出“生态教育”,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西方国家的教育者深深关切地球以及地球之上存在之命运和考虑自己所应承担的禀赋和使命的一种反应。生态教育主要是指以和谐、共生、多样、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原则的教育理念。基于这样的教育理念,生态课堂建设的重点是要关注学生和教师的“完整”发展,亦是学生与教师的可持续、全面发展。为了维护课堂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思政课教师要发挥其自主性,树立课堂生态意识,提升生态文化素养,转变传统“教书匠”的角色,成为思政课堂生态系统和谐、稳定的维护者。
(二)教学过程现代化的需要
教学现代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随着新媒体技术嵌入教学,现代教学已经突破了传统的时间、空间的限制。随着虚拟课堂的出现,虚拟教师也随之诞生,尽管我们有批判和质疑,但不可否认,虚拟教师在线上学习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二是教学内容的现代化。新时期也是文化多元、信息大爆炸的时期,随着信息网络的架构不断完善,信息传播速度加快,学生接触到的信息良莠不齐。建构主义者认为“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新时期,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随时转变身份,成为一个学习者,加快更新知识的速度,在完善自己知识结构的同时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以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
(三)协作共建型师生关系的需要
不可置否,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依赖于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師和学生作为生态课堂中的主体生态因子,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包含了个体、群体与多维生态因子的动态组合和互动。根据生态学的原理,同一课堂生态中的教师和学生在存在形态上表现为一种共生态。新时代,教育大力倡导构建师生、生生“学习共同体”,共同体是靠师生协作构建的,其发展也是由师生共同促进的,而它的发展有待于教师角色的转变,思政课教师必须打破传统思维的桎梏,与学生建立起协作发展的伙伴关系,引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最后达到政治上的共识和认同。
二、基于生态课堂理念探索思政课教师角色转变路向
教师的角色转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教师角色的界定、期望、权利和义务不断被规范——描述——再规范——再描述的过程。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新的社会环境要求思政课教师要不断适应教育改革的趋势。基于生态课堂的视角,思政课教师的角色转变应该从环境、知识、教学实践等因素进行考量。所以,思政课教师的角色定位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重的,是需要从多维深度认知和践行的。
(一)教学活动多样开展的组织者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生态结构与自然生态结构都在不断发生着更新变化,当前自然生态、网络生态等逐渐嵌入教学生态,与其他生态系统一起推动着教学生态系统走向更加开放化、多样化,进而丰富、延伸了生态课堂的内涵与外延。因此,思政课教师要革新教学观念,要认识到让学生习得自主学习和自主研究的方法才是思政课教学的关键。面对新的教学情境,思政课教师要从理论知识的搬运工转变为学生自发学习的设计师,要通过多样化的手段和方式来组织课堂教学,充分发挥课堂设计者和组织者的职能,通过丰富多彩的内容和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二)和谐课堂生态的环境营造者
生态课堂是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体现了课堂中的人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对于学生而言,健康、和谐的课堂是学生良好发展的保障,课堂教学也正是教师与学生在与这些环境因素的联系、平衡过程中实现其教学功能的良性发展。思政课教师要在课堂中通过让学生了解真实案例,从原生态生活情境出发,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转化为课堂教学的一手资源,使学生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同时能够获取丰富的情感体验。思政课教师最应该关切的内容是将晦涩的政治经济学理论转变为容易理解的社会现象,让学生能够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社会以及个人未来发展的密切联系,明晰思政课程所要宣扬和捍卫的价值体系,从而获得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
(三)平等共生知识的建构者
平等共生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能够实现平等对话的生态环境,课堂中的每一个个体和群体都能够在其中获得其所期望实现的价值。生态课堂作为一个系统,以整体性、动态性为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强调课堂主体之间是密切联系、协调发展、共同促进的。如今我们强调平等共生的知识,它既源于教育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也来自知识本身的发展性和建构性。要做一名好的思政课教师,就要把握好思政课堂这个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在课堂上不仅要把理论讲深、讲透、讲实,更要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通过了解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发展的内在需求,营造学生独立感悟、思考的空间,启发和引导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在尊重学生思维差异的前提下也要加以理性引导,实现课堂教学的多元共生与和谐。9D542F70-8B72-43FA-AC1B-7361AE4AC83A
(四)具有反思意识的实践者
反思是教师教育观念变革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20世纪80年代美国哲学教授舍恩提出了教师应成为“反思性实践者”的重要思想。随后,有学者通过研究指出,教师作为反思性实践者应该具备以下四个特征:视育人为己任、对教学持探究立场、沟通学生与课程、富有教学机制。在生态课堂理念指导下,思政课教师只是知道应该向学生传递什么样的价值观是不够的,还需要具备更加虚心、开放的心态,既要有足够的判断力,去了解面对我们的学生是怎样的,他们有可能拥有什么样的价值观,更要学会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开放的眼光去审视社会现象,具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维;并且还要具备较强的时政、热点敏感性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只有反思现实问题,创新教学方式,价值观教育才能做到与时俱进,才能从“应然”走向“实然”。
三、思政课教师角色转向需正确处理的关系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师角色在不断被重新定义,要想对思政课教师角色有一个全面而又透彻的了解,要对教师角色行为与其所处情境之间的生态脉络关系作出诠释与分析,正确处理好各因素间的相互关系。
(一)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定位教师角色的重要影响因素。过去我们把教学局限在“同一”的课堂教学中,单从教学层面考量师生关系。生态课堂是强调开放、共生的课堂,师生关系是多层次、多方面、多形式的复杂的社会关系,即思政课教师与学生不仅存在教学上的关系,还存在其他形式上的关系。在人格交往上与学生是平等对话的关系,在能力提升上是互相协作的关系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任务和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和价值观教育。因此,基于师生关系的多维性,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将角色置于更多样化的角度进行考虑,正确处理与学生的关系。
(二)正确处理技术与教学的关系
在现今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随着教学领域新技术的不断介入,新技术的学习和使用已成为教师教学的核心能力之一。在技术嵌入教学中,“唯技术论”的教学和抛弃技术的教学都是不可取的。因此,思政课教师要转变角色,一方面要克服对信息技术带来的焦虑感。另一方面要转变教学理念,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教师可以通过网络热点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用科学的理论来阐释社会实践,再通过实践案例增进学生的理性认识,重理论教化的同时更重观念深化,把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关切、思想的共鸣和理论的思考转化为深刻的思想认识、正确的政治观点和良好的道德品质,让学生能够做到真懂、真学、真信、真用,使整个教学过程浑然一体,推动信息技术和思政课程教学走向深度融合。
(三)正确处理自主生成与调控引导的关系
从形态结构上看,课堂存在生命体和环境两大结构,是作为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的结合体。作为自然生态,生态课堂强调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反对机械论,强调目标的预设性、教学过程的控制性。“生态课堂要彻底解放学生,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发展和成长。”作为社会生态,课堂生态系统也是一种“人为的”和“为人的”系统,它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因此,思政课教师既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的自主发挥,又要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及时加以干预和引导,避免学生的发展误入歧途。同时,思政课教师要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在合适的教学契机下适当转变角色,保证课堂教学能够保持其自我演进的内在机制和动力的同时又能向着高效、和谐、可持续的形态发展。
(四)正确处理传递知识与呵护生命的关系
有学者认为,“生态课堂应该是回归自然和生命、流淌着挚爱和真情、唤醒了灵性和天赋的绿色课堂”。也有学者指出,“教师角色的本质要求是促进学生自觉地关注自身的生命活动与生命意义”,提出教师应该作为学生“生命的呵护者”。现实情况下,思政课教师不仅是理论和价值的传递者,还是学生成长成才路上的摆渡人。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要有信仰、有情怀、有责任、有担当,不断开拓教化育人的新境界,能够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引导学生直面现实问题、揭示真理,要能够通过思政课堂让学生多一些对人生方向和生命意义的思考,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中实现自我的内驱力。
生态课堂理念为思政课堂守正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思政课教师角色的转变,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如何使思政课焕发生命力和创造力,把思政课打造成真正的“金课”,这仍然是广大思政课教师要思考的重点。
参考文献
[1]杜亚丽,陈旭远.透视生态课堂的基本因素及特征[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9):52-56.
[2]徐湘荷.生态教育思想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2.
[3]李森.论课堂的生态本质、特征及功能[J].教育研究,2005(10):55-60.
[4]羅华.知识观的转变与教师角色创新[J].教育探索,2003(11):14-16.
[5]施学莲.生态课堂:价值、特征与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6(23):93-95.
[6]王艳玲.教师形象的内源性考察[J].中国教育学刊,2011(2):58-61.
[7]岳伟,刘贵华.走向生态课堂——论课堂的整体性变革[J].教育研究,2014(8):99-106.
[8]王其华.新课程呼唤“生态课堂”[J].教书育人,2004(3):29-30.
[9]罗超,李勋亮.教师角色转变:从工具性到生命性[J].现代教育科学,2012(7):8-10.9D542F70-8B72-43FA-AC1B-7361AE4AC83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