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辛
【提要】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必要的班规班纪是不可或缺的。每一条班级制度背后都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这些内涵往往是学生看不到,甚至是有些教师也看不到的。而班级制度背后的文化内涵才是班级制度的灵魂。所以班主任不能只是班级制度的执行者,还必须是班级制度的解读者和丰富者。而使班级制度不再是冷冰冰的、刻板的条条框框,使之成为闪烁着人性光芒的人生的导航灯塔。使每一个学生眼睛看着的是墙上的制度,心里藏着的是人生的方向和目标,是做人的品格和修养。他们会为自己的人性升华而努力践行班纪班规,将班纪班规的外在约束力内化为自我进步的内推力。
【关键词】执行制度 文化熏陶 有机结合
班级制度是印在纸上,贴在墙上的冷冰冰的条条框框,它有着太多的“必须”和“不许”,多多少少会使人产生畏惧与不悦。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必要的班规班纪是不可或缺的。但执行制度的人是有血有肉的,是温热的。制度的每一个执行者在执行制度时应该执行出一种情怀、一种高度。那就是让制度与文化同行。
一、揭示班级制度背后的文化内涵
制度是躯壳,文化是灵魂。每一条班级制度背后都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这些内涵往往是学生看不到,甚至是有些教师也看不到的。而班级制度背后的文化内涵才是班级制度的灵魂。所以班主任不能只是班级制度的执行者,还必须是班级制度的解读者和丰富者。班主任必须要深入分析班级制度背后的文化内涵,赋予班级制度以灵魂,而使班级制度不再是冷冰冰的、刻板的条条框框,使之成为闪烁着人性光芒的人生的导航灯塔。使每一个学生眼睛看着的是墙上的制度,心里藏着的是人生的方向和目标,是做人的品格和修养。他们会为自己的人性升华而努力践行班纪班规,将班纪班规的外在约束力内化为自我进步的内推力。
比如,我们的班规里少不了“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等内容,这正体现着我国自古以来教育对人才的社会要求。那就是社会发展进步需要怎样的人才,教育就必须把受教育者锻炼成怎样的人才,也就是人才的社会性。悬挂在东林书院的一副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形象地说明古代传统教育中,人才内涵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关心社会,利于社会。在这样的教育观念下,我国历史上培养出一大批怀抱“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巨大政治抱負的读书人。
苏轼就是其中一个,他两次官任杭州,本着对百姓的无限热爱,提出治理西湖的五条理由,得到朝廷的同意。浚湖工程开始,苏轼这位杭州太守、五十多岁的老人,每天都到工地上,事必躬亲。看到西湖里挖出的葑草淤泥堆积无处安放,他因地制宜,用这些淤泥堆积出一条堤坝。在堤坝上造了六座桥洞,通水利又便于船只往返。杭州人民将这座堤坝叫做“苏堤”。
如果不是心中有国家,有人民,苏轼怎会做出如此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可见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必须将自己融入社会、融入人民,关心社会,热爱人民。一个对社会冷漠、甚至仇视的人,不能想象他怎么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解读了这些人与社会,民与国家的关系,班级制度中的“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恐怕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变成了人生的准则。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在被遣戍新疆期间,倡导兴修水利,改进推广坎儿井,教民制纺车、学织布,做了不少好事,当地人颂扬至今。
他们都是心中有国家,有百姓的读书人的代表。惟其如此,他们才成就了自己的伟名。
如果缺少了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感,也就没有现代的钱学森。他放弃国外优越的条件,冲破重重阻碍回到祖国,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做出巨大贡献。如果没有对社会、对人民的责任感,也就没有袁隆平的水稻,也许世界上就多了一批挨饿的人。
所以教育学生看着墙上的“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守则时,一定要透过这几个字,看到它们背后的丰富的文化内涵,看到那些推动人类历史前行的活生生的伟大人物,他们才是我们的“守则”,才是我们的努力方向。
再如,我们的班规里一定少不了“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礼貌待人”这样的条款,它背后照样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讲究孝道的民族。在殷代就出现了“孝”的思想,甲骨文中就有“孝”这个字。到了周代,孝就作为礼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存在。春秋时期,孔子将孝作为治国的根本原则来提倡。孔子对他的弟子的行为要求是“入则孝,出则悌,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可见孔子要求学生首先做到孝悌、仁爱,然后学习文化知识。《三字经》也说“孝经通,四书离,如六经,始可读”,《孝经》为儿童第一门必学功课,可见“孝”在中国的重要性。
在历史上,关于孝的故事也是流芳千古。“卧冰求鲤”的王祥,“为亲负米”的子路。而在现代,山东的一位孝子田世国,把一只肾脏捐赠给母亲。十二岁的邵帅捐髓救母。
与之相比,现实生活中,多少个家庭存在父子关系、母子关系紧张的问题,顶撞家长,甚至辱骂家长的现象屡见不鲜,更极端者那就是弒父弑母。在这些孩子的观念中恐怕没有“孝悌”的观念。
“孝”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感情中至善至纯的一部分,作为教师,有必要将中华民族孝文化的精髓介绍给学生,使其接受历史文化的滋养,进而使其感情丰富、灵魂丰满。
再说“尊师”的问题。传统教育讲究师道尊严,《吕氏春秋劝学》中,有这样一句话“疾学在于尊师”,说的是要很快学到知识,重要的是尊重教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可见老师的职责是传承人类文化和文明,应该是全人类共同尊敬的人。“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这个意思说白了就是尊师必然重道,重道必然尊师。因此,“天地君亲师”、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老师应该是极受学生尊敬的。
历史上无数的名人都以尊师重教的行为展示着他们人性中的善与美。大教育家孔子曾徒步去拜望老子。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师道既尊,学风自善”。孔子学徒三千,每一个都对老师倍加尊敬,为了感恩,他们四处奔波,传播孔子的仁政。
“程门立雪”这个故事也传颂至今,宋代的学者杨时去向老师程颐请教时,见老师在打盹,就在门外雪地里等候很长时间,老师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重望,终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
毛泽东也是一位尊师模范。建国后,他回到家乡,特意邀请自己在私塾读书时的教师毛禹珠一起用饭,席间热情为老师敬酒。毛禹珠不胜荣幸,感慨地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主席却笑盈盈地回答:“敬老尊贤,应该应该!”
在传统文化缺失的地方,尊师重教很难蔚然成风。反之,顶撞老师,甚至对老师大打出手的现象时有发生。
讲讲历史,看看现实,然后再看看我们的“守则”“班规”,学生对“条条框框”的认识会有一个飞跃,这时看到的应该是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和发人深省的事件。
再如“热爱大自然,爱护生活化境”。这正体现了“天人合一”文化传统的深厚底蕴。《老子》有言“知止而不殆”,这其中的“止”就是所谓敬畏,对大自然要有敬畏之心。儒家“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的思想,其中的“天命”即自然规律。道家也主张“道法自然”。有了敬畏之心,我们便会懂得遵循规律、趋利避害;有了敬畏之心,我们才会有节制,取之有度,适度开发;有了敬畏之心,我们才会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而当今社会面临着诸多环境问题:干旱、洪水、沙尘暴、资源枯竭……了解了这些,“热爱大自然,爱护生活环境”的班规就能很好地内化为一种道德力量,使学生在生活中自觉自愿的践行。
……
文化永远是制度的内核,我们的班规背后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要揭示班级制度背后的文化内涵,如果这些工作早做、多做,我们的班规就将不再是空洞的,将得到学生的心理认同,并自觉遵守。所以教师对班级制度的实施,重点不要放在“管”上,要放在“理”上。“理”顺之后的制度实施会少些生硬、抵触,多谢自然、自觉。
二、制度执行要伴随文化熏陶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班级有班级制度。年轻、活泼、冲动的中学生需要规则的约束和规范。班级制度制定出来后,班级成员无一例外都要遵守,对于违反班级制度的同学决不能听之任之,要给予相应的教育和惩罚。而这些教育和惩罚是否有效,那就要看教师在执行班级制度时,能否使之与文化熏陶同行。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的班级制度里定然有“团结同学”一条,但我的班级里有位同学总喜欢讽刺、奚落身边同学,以逞口舌之强为快乐,使同学们非常反感,影响了同学间的和谐团结。为此,我给这位同学留了三项作业:查阅资料,解释“君子讷于言敏于行”的含义;了解毛泽东为什么给自己的女儿起名李讷;钱钟书为什么字墨存。通过搜集资料让他知道,君子行为上要格外敏捷,但在语言上宁可慎重。钱钟书的家庭是我国著名的文化大家庭,他的父亲用君子的标准要求从小话多的钱钟书,因此为他取名墨存,希望他的少说多做,避免祸从口出。毛泽东为自己的女儿取名李讷也是此意。通过这些名人为自己孩子取名字的故事可见他们文化修养之深。
该同学在学习中接受传统优秀文化的熏陶,学习中華民族的传统美德,反省自己的不足,改正自己的不足,同学关系逐渐和谐起来。
这样做比生硬的批评指责效果好得多。单纯的批评惩罚可能会使学生改正错误,但若能同时伴随文化熏陶,定会使学生形成品格。
再如,“不迟到不早退”是每个班级必有的一条制度,对于迟到者,我往往以擦黑板一周作为惩罚。而班里有位同学对此不以为意,擦黑板对他来说不是什么惩罚,他乐在其中。因此,迟到的情况时有发生。他脑中基本没有“守时”这一观念。为此,我让他搜集名人守时的小故事,并写出感想,以作业形式上交。康德守时的故事、张朝阳迟到失去一笔风险投资资金的故事……他搜集到了许多故事。最后该同学写到:“看起来,迟到不是一件小事。守时其实就是尊重时间,尊重别人的时间和尊重自己的时间。尊重别人的时间相当于尊重别人的人格、权利,尊重自己的时间则无疑是珍惜自己的生命。”从此,该同学一改迟到的毛病,成为了一个守时的同学。
总之,制度使人不能犯错误,文化使人不愿犯错误。让制度与文化同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