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清
【摘 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实施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是职业院校的法定职责,应按照育训结合、长短结合、内外结合的要求,面向在校学生和全体社会成员开展职业培训。本文就公办职业院校社会化培训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如何充分利用高职院校的师资和设备优势开展社会培训,切实履行高校服务社会功能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公办职业院校 社会化培训 思考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11.026
职业教育就是给予学生或在职人员从事某种生产、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同时职业教育也是与经济社会联系最直接、最紧密的教育类型。国家经济的战略调整、地方产业结构的升級改造都需要职业教育的支持。
一、社会培训是高职院校的法定职责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职业院校的职责和任务就是实施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的法定职责,按照育训结合、长短结合、内外结合的要求,面向在校学生和全体社会成员开展的高质量职业培训。
要实现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到制造业强国,需要培养更多的“大国工匠”,这就离不开培训。高职院校的办学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了服务经济建设的责任和“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培训模式。《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国家职业技能提升的目标任务:自2019年开始,围绕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职业院校在10个左右技术技能人才紧缺领域大力开展职业培训。2019年至2021年,国家将投入1000亿元,持续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
二、社会化培训项目来源
(一)社会项目:以校外人员为主要培训对象
1.面向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争取(开发、投标、承接)的社会培训服务项目。如国家技能提升行动计划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培训,以及省、市、县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委托或购买的社会化服务培训项目。
2.企业培训。主要针对企业员工进行的入职前培训、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应用等培训,将企业内训市场化。
3.学校自主开发的特色培训。以社会人员为主要培训对象。
高职院校利用自身师资、设备、场地优势,针对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特色开发的培训项目。
(二)校内项目:以在校生为主要培训对象
1.学历提升培训。以非全日制继续教育为主,如成人继续教育(网络教育、自学考试)。
2.1+X证书培训。主要集中在跨专业考取X证书前的集中培训。
3.职业资格证书考前培训。主要集中在准入类的职业资格证书,如教师资格证、会计职称、司法资格、驾驶证等。
三、社会化培训的主要方式
(一)委托培训
机关事业单位或企业与高职院校商谈,在培训的内容、方式、地点、质量、费用等方面达成共识,签订委托培训协议,将培训项目委托高职院校进行培训。
(二)联合培训
由2个以上的单位,根据各自的优势(如师资、场地、设备)联合举办的培训。常见的联合培训方式有校地联合(学校与地方政府)、校企联合、校校联合、校内联合(校内各院系)。
(三)市场化培训
针对地方行业、产业紧缺人才需求推出的一些技能培训,如家政服务、养老护理、母婴护理等方面亟需技能型人才,按照市场化运行方式定期招生,定期培训。
四、公办高职院校社会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公办高职院校拥有充足的教学实训场地和完善的实习实训设备,拥有教学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的培训师资队伍。但面对培训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公办高校在财务管理、人事管理、教学管理、资产管理等方面的制度限制,在社会培训项目的竞争、培训场地、相关经费、培训有关人员待遇落实等问题上存在很多问题,严重阻碍了公办院校教职工参与社会培训的积极性。
(一)对社会培训工作重视不够
学校对社会培训重视不够,主要表现在:1.没有建立完善的社会培训管理制度,将社会培训纳入学校的目标任务,没有对教学单位、教师实施严格的目标考核。2.没有成立专门的培训机构或人员配备不强。培训管理人员组织协调能力、管理能力较低,市场开拓能力较弱,无法承担高质量的社会培训。3.对专业教师参与社会培训的支持力度不够。
(二)体制机制不适应社会培训
公办院校有关社会培训的制度不健全、不完善,不适应市场化的培训。比如在出差、加班费用的报销、培训人员的选派、培训场地及设备的落实上都存在一些问题。如每月加班费不得超过一定限额、出差只能乘公交车、培训管理人员无法计酬、业务费少且报销难等问题,导致参与社会培训教职工的积极性不高。
在学校承接社会培训服务收益中,没有对承办的部门或教学单位进行利益的再分配,导致承办培训的部门积极性也不高。
(三)培训资源不足,无法承接大量社会培训
公办高职院校在开展社会培训中主要是利用学校现有的场地和设备,而用于专门培训的生活设施(酒店、餐厅)、培训场地及设备不足,在学校正常教学时段无法提供足够的培训场地、设备和师资,无法承接数量较大、时间较长、需要大量设备的社会培训。
(四)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培训质量不高
一方面鉴于高职院校教师大多来源于高校,缺乏生产一线的锻炼经验,对生产中存在的关键问题、核心技术了解不深、掌握不牢、运用不熟练,讲授的知识和技术与实际工作脱节;另一方面没有针对培训学员的学历、年龄、技术等级等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培训内容、采用适宜的教学手段,导致培训效果不佳。
五、社会化培训的思考与建议
(一)高度重视,强化制度建设,实现制度保障
一是学校高度重视社会培训和社会服务,把社会服务及培训纳入学校工作,对社会培训进行充分的调研,对涉及培训的相关政策制度进行认真学习和研判,针对培训工作的特殊性,结合公办高职院校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既要做到规范管理,又要面向市场创新机制,充分调动学校、系部、教师参与社会培训的积极性。
二是将社会培训纳入相关部门及教学单位的目标考核,明确各部门、教学单位的职责任务,严格管理,认真考核,兑现奖惩。
(二)创新机制,激发内生动力
加大改革力度,探索培训运行新机制,做到既规范管理,又“放水养鱼”。
1.将社会培训工作量按一定比例折算成全日制学生培养工作量,纳入绩效考核。
《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明确指出,在核定职业院校绩效工资总量时,可向承担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单位倾斜。允许职业院校将一定比例的培训收入纳入学校公用经费,学校培训工作量可按一定比例折算成全日制学生培养工作量。职业院校在内部分配时,应向承担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一线教师倾斜,保障其合理待遇。
2.实施目标考核,效益分成。学校制订社会培训目标任务,将社会培训任务纳入教学单位、培训职能部门年度考核,并配套相应的奖惩制度。将培训收益按一定的比例划到相关的部门或教学单位,给予这些部门或教学单位分配权,激发部门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3.实施市场化运作,项目化管理。将每一次培训都作为一个项目来运行和管理。在培训项目的申报、组织实施以及经费的收支上同市场接轨,只有这样才能在培训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才能保证参与者、组织者、管理者的既得利益,调动教职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三)加强对外协调,争取培训项目,拓展培训业务
1.学校应主动与政府部门、相关培训管理部门、行业协会、各种园区、企业沟通联系,积极争取更多的培训项目。2.要深入学习研究国家省、市有关社会培训的政策文件,及时调整和完善学校有关社会培训的相关文件。3.要深入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生产一线了解培训需求以及地方经济发展急需的紧缺人才情况,及时推出一些社会需求量大、就业前景好、技术含量高的培训項目。
(四)加大投入,改善培训条件,实现后勤保障
在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设备的基础上加大经费投入,增添先进的培训设施设备,修建专用的培训场地、酒店、教室,改善食宿条件,以满足社会培训的需要。在承接培训过程中,学校应在师资、设备、场地、后勤保障上给予大力支持,以确保培训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五)组建机构,配强队伍,实现组织保障和质量保障
随着国家技能提升行动计划的实施,全面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推进和高校社会服务功能的提升,社会培训的量会越来越大。因此,高职院校要做到:1.成立专门的培训机构,抽调政治素质过硬、组织协调能力强、管理水平高的人担任培训机构负责人;2.组建一支优秀的双师型培训师资队伍,从企业中引进高技能人才到学校,选派教师到企业锻炼,提升教师技能水平;3.对社会培训的项目、参训人员的学历、技能现状、就业愿望等情况进行分析研判,针对培训对象的实际情况制订培训方案,提高培训的针对性、时效性,提升培训质量。
参考文献
[1]孙国立.技师学院开展社会化技能培训的思考[J].学园,2015,000(021):147-148.
[2]范德全.高职院校社会化培训的思考与探索[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23(003):62-64.
[3]洪锋.探索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创新社会化培训模式[J].科技创新导报,2014,000(035):132-133.
[4]刘家枢.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的路径与模式思考[J].职教论坛,2015,000(004):4-10.
[5]严芸.校企合作机制下高职院校职业培训模式创新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8,128(03):20-22.
[6]王绍良,张孝理.高职院校开展职业培训的实现途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3,000(017):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