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行书幽赜新探

2021-05-23 01:31沈南欣
南腔北调 2021年3期
关键词:单字边线共线

沈南欣

自有米芾,后辈学习行书者便难以绕过这座高山。近千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习书者无不希冀通过对米芾传世书迹的临习和研究探求米书奥秘,把握其书写规律,从而尽快接近米书的艺术高度。因此,米书特点和临习方法几乎已经被前人挖掘殆尽。但米芾终究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巍巍丰碑,他那随机迸发出的艺术智慧光照千古,永无止境。笔者在数年的研习中偶得米书几点未见前人著述的特别之处,在此不揣谫陋斗胆称之“幽赜新探”,奉请各位方家批评。

一.多点共线 破在延展

a.多点共线 汉字是象形文字,具有一切平面图形的共同特点。根据大众审美习惯,独立图形的完整性是给予观赏者视觉快感的基本要素。而支离破碎的图形则易传达焦躁不安、喜怒无常的情绪,令人心生厌恶,这也是江湖书法缺乏美感的根本原因之一。米芾结字特点正是通过多点共线,即将笔画的起点或终点落于外接多边形,或字形内部点画起止相对集中的连线上,形成完整的几何图形,才激发了人们的审美共鸣。以图1为例,《蜀素帖》中的“寿”字,字形较正;《苕溪帖》中的“皎”字,字形欹侧。请看画线部位,无论字形正欹,点画或起或止都落于它们的连线之上。

另外,当底部有横向笔画时,其他笔画也通常止于这一横向笔画的延长线上。请见图2。

“多点共线”不仅显现在单字外轮廓线上,在其外接多边形内部的点画也适用此理。请见图3中的红线部位。

b.破在延展 米芾个性强烈,好趋极端。在保证多数字形完整的基础之上,为了调整节奏或服务于章法的需要,他会刻意打破传统审美习惯,故意延展个别笔画。如图4所示,“波”字和“枝”字的捺完全可以止于红线处,但他为了调整整行的体势会刻意伸展出去,起到压舱石的作用。请见图4中画圈部分。

多点共线原理不仅有助于精准临摹,同时也有助于定量确定点画位置,构造美观舒适的字型结构。

曾经有人在研究米书笔画送达位置时发现,到达点与起笔点的发力大小相关,犹如立定跳远所越过的跨度决定于起跳时爆发力的大小。此说虽然生动、寓理于事,但在实践中却难以把握。然而,依据“多点共线”原理,笔画送达点便可成竹在胸,真正做到意在笔先。

请看图5中“忂”字的最后一笔,看似顺笔贯下,实则止于当止之处。无独有偶,图中“怜”字的最后一竖亦然。可以想见,米芾书写时绝对不会刻意求工,一定是在自在状态下,心手双畅,物我两忘,信笔而下却皆中规矩。

后世学者虽无米芾之天赋异禀,但通过定量分析或可模拟一二。且以添加《蜀素帖》中因避讳而省略的“殷”字最后一笔为证,请见图6,无论正捺还是反捺,只要捺笔的终点止于该字多点相连的外轮廓线上,字形就是完整的、美观的。

二.横向取势 校于底边

a.横向取势 为求险绝,打破汉字横平竖直的呆板格调,米芾首先从横入手,尽量使其左低右高,努力造成不平之势。如图7所示,所有单字的主横画均为上扬之势。

b.校于底边 横向统一的左低右高必然形成新的呆板态势,正如很多学米者,一旦创作便易整行同向倾侧,如同被风吹伏的茅草倒向一方。米芾作为千古书法大师必然有很多化解办法,其身后也不乏临习和研究者们长篇累牍探索米芾化解之法的高论。但是,如何简明扼要说明问题,并使其易懂易学,却鲜有人言。笔者以为从底边线,即单字的底部外轮廓线的倾斜方向便可一睹而知。米书一行之中大多数字的底边线都是左低右高,为了校正整行倾侧的态势,总会有几个字的底边线为左高右低,但这些字的主横画(见图7)仍然是左低右高,图8中的“衢”“慎”“桔”和“洲”就是明显例证。掌握了这一规律,并运用到创作中即可立刻调整整行章法,不致单一乏味。

底邊线理论也可用于分析其他书家的字法特点。比如当世名家孙晓云,她的单字底边线的倾斜方向正好与米字相反,多以左高右低为主,偶尔伴以左低右高调节。请见图9,通篇之中仅有“抱”字和“石”字的底边线为上扬之势。

三.欹侧随竖 偏正相连

a.欹侧随竖 轴线连缀理论的推出对章法构成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明晰的线索。米芾在追求险绝的过程中把横的倾斜度写到了观赏者几乎可以忍受的极值。为达到平衡,构建舒服的视觉效果,他的竖就自然地随之左右倾侧。当我们对其整行摆动规律进行研究时不难发现,米书的单字轴线通常与其主竖平行。请见图10。

b.偏正相连 邱振中先生把单字轴线与上下字偏旁轴线连接的现象归类为“奇异连接”。既为奇异,即不寻常。但在研究米书轴线连缀形式时可以发现,米芾为追求章法上的错落感,经常运用轴线位移的方式,使得大量的单字轴线与左右结构单字的偏旁轴线相连。如图11所示(红线为单字轴线,绿线为偏旁轴线),“缩”字的轴线与“颈”字右部“页”的轴线相连,而“颈”字的左部轴线又单独地与下字“还”的轴线相连。更加有趣的是,“亲”字和“疏”字的轴线相互都与对方的偏旁轴线相连。

既然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为便于研究和表述,何不据其实正其名。“偏正连接”恰得其所,“偏”为偏旁,“正”为单字。

“征引迂远,比况奇巧”,“或遣词求工,去法逾远,无益学者”(引自米芾《海岳名言》)。上述所论,仅以《蜀素帖》和《苕溪帖》为例,“不为溢词”,只在“入人”(此两处均引自米芾《海岳名言》),以求米书规律。然而,米芾书法的艺术含量浩如烟海,宝藏无尽,对于学习者和研究者来说,往往刚刚将其纳入绳墨,便会发现他已在规矩之外。希望笔者的一管之见能够切中米书特点的一个侧面,为广大书法爱好者带来一些学习上的便利。

笔者生于镇江,幸与米芾同乡。

米芾“幼即随父迁丹徒,稍后曾徙襄阳,中年复居丹徒及卒,亦葬于丹徒长山。芾享年五十七,居丹徒者四十年。《宋史》本传谓为‘吴人”(见附图《米芾书法刻石碑廊记》,中原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考证)。著名的“宝晋斋”即在镇江“临运河之阔水”(见附图《甘露帖》局部)。

近年来,镇江人民怀着对米芾无比崇敬的心情,兴建了米芾广场、米芾书法公园。这些建筑与位于不远处黄鹤山上的米芾墓和流传千古的大字鼻祖“瘗鹤铭”以及米题“城市山林”石碑所在地焦山碑林交相辉映。朱方、谷阳、丹徒、京口、南徐、润州、镇江等等,地名虽因时而变,但其文质彬彬、卓然君子的地域风格自古便是文人雅士荟萃之地。

当今之世,书法之盛胜于千古,有志建树于书法的艺术爱好者未到镇江拜谒米芾能无憾乎!

美编 敏子 编辑 王晓杰 1653349268@qq.com

猜你喜欢
单字边线共线
平面内三点共线的“向量”素描
向量的共线
平面向量中两个共线定理的运用
《汉字的特点与对外汉字教学》读后记
论计算机字库单字的著作权保护
字体侵权的认定及民事责任的承担
买卖法则之买入法则(九)
认识足球(六)
突破矩形上边线买入法(1)
印刷字体字库之单字的著作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