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强强 孙旭梅
摘要:学生的中小学阶段是人格、性格的养成阶段,而在中小学阶段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心理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基于此,本文主要研究区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发的问题及应对策略,希望对相关人员有所启示。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1)29—0087
引言:在当代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中小学生的学习任务越来越繁重,人们往往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反而忽视了中小学学生的内心世界。对于小学生而言,由于不太会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觉导致心理问题堆积,最终可能导致心理问题的爆发,而对于中学生而言,大部分中学生都处于叛逆期,不愿意去与家长和老师沟通,导致心理问题得不到疏导,这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
心理健康教育是以教育为主的心理疏导工作及健康人格培养,通过有针对性的内容设置,解决自然人心理因素产生的各类问题。对于学生而言,通过该种教育方式,可以测试和发现学生潜在的心理问题、预估学生心理风险,进而预防可能发生的心理问题。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为了培养高文化素养、高心理素质的人才,现已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中小学现行教学计划内“活动课程”部分,通过纳入专业教育体系和科学的教学方式,应对当下复杂的社会环境对学生造成的心理压力和负担、解决学生的心理难题,为今后学生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学生的中小学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助于帮助学生尽快地适应学校生活,同时,对于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调控能力及自我认知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这不仅能够促使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去对待学习与生活,还能够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
二、现阶段区域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课程设置僵化
现阶段,我国中小学教育目标基本上都是完成学生基础文化课的教育,大部分教师认为学生只要学好文化课就足够了,不需要也没时间去进行其他综合素质的完善,从而使与学生学习状态息息相关的心理教育脱离于正常教学之外。而现阶段家长选择中小学的参考依据均为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而区域内中小学为了提高自身的招生率,扩大自身学校的规模,往往会对学生严格教育,学校注重的是学生的基础文化课的学习效果。这种状况导致即使心理健康课程已设置,但浮于形式,也经常大部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都会被语文、数学等基础文化课所代替,学生没有真正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条件和时间。
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德育化倾向明显
“德育”是指对學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就前目情况而言,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经常被混为一谈,甚至连教师自己也不能够将二者区分开来,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也是帮助学生树立人生观、价值观,而忽略了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基础—健康心理的培养。教师通过对学生的理念、信念及三观的发展引导,虽然这对学生也有一定的帮助,但德育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却致使心理教育缺失,这对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有着严重的影响[2]。
3.专业教师储备不足
心理健康教育是融合了心理学与教育学两大学科,具有综合性、创新性,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学理论基础理论知识,还需要拥有适合中小学学生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从而能够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然而,就目前情况而言,国内大部分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均是非专业的任课教师,教学内容不够深入,教学手段过于单一,长久以往会导致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失去兴趣,进而导致心理健康教育难以开展。
三、区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发的策略分析
1.重视课程设置实效性,明确教育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针对适龄学生心理问题的消除工作和预防工作,通过教学使学生拥有健全的心理、能抵御各种外界造成的心理伤害、建立强大的心理素质,从而起到健全学生人格的目的。要注意的是不可将学生看作一个整体,每一个学生的内心世界都是不相同的,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需要针对每一个个体来开展教学,并注重个体心理的体验性。
2.科学制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授课模式与内容
心理课程教学,相较于其他学科的知识传授,主要是构建学生完善的自我认知和心理素质,因此在教学方式上,要改革传统应试教育的授课模式与思想,使学生能在接受教师讲解的基础上达到心理认同,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首先,从授课模式上来看,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尊重学生的天性,教学方式不能以呆板僵化的课堂讲解为主,否则学生很难理解和接受。游戏或者视频教学,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并产生代入感、认同感。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采用情景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情景演练和体验感悟心理专业知识。此外,可按照区域划分,在区域内选取试点学校验证此类教学模式是否有效。从教学内容上来看,应以乐观、进取、豁达、积极向上的正向传递为主,其主要的意义是对学生的学习辅助和生活辅助,因此,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将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从而切实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水平。
3.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与投入
学校应聘请具有专业文化素养、并具备相关心理学资质的教师,同时不断加强学校教师队伍的专业培训,以高规格的专业队伍来构建完整的心理教育培训体系。定期参加区域范围内的同业横向研讨,加强业务领域沟通与交流,吸取优质的教学手段,并因地制宜地做好符合本区域特点的教学方案,从而实现教师的自我升华。
4.注重学生体验,突出教学实效性
一方面,学生对心理教育内容的理解,必须具备“有感而发”“感同身受”等特质,旁观者永远无法具有共情心理。因此,学生体验是达到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心理健康教育的体验性是直接的影响因素。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能够去感悟、去思考、去研究,并在此过程中完成对心理的构建与反思。
其次,从实效性来看,实效性是指学生接受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否有效,也就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效果。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首先需要帮助学生直面心理问题,并以正确的态度来对待问题,从而才能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同时,在此过程中,学生也会感受到解决心理问题的方式,在今后遇到同样的问题时,学生也可自己进行心理疏导。值得一提的是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成长,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从而促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针对性,进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手段。
四、结论
现阶段,我国社会的发展不仅需要高文化素养、高知识素养的科技型人才,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养人才,只有如此,在面对今后的工作与生活才能够具有抗压能力,进而才能够为我国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因此,我国中小学学校应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郝进菲,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发的深化研究[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06(20):13—14.
[2]特古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方式构建的思考[J].品位经典,2018,05(15):147—148.
(作者单位:山东省莱州市神堂中学 26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