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四线四工程”立德树人模式探新

2021-05-22 15:45禹旭才熊耀林
关键词:学风立德育人

禹旭才,熊耀林

(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湘潭 41120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这既凸显了立德树人工作在高校教育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也为高校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指明了前进方向。高等教育承担着“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责任,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立足“立德树人”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着眼思路创新,着手顶层设计,着重实践改革,构建并实施以“四线四工程”为基本框架与核心内容的立德树人模式(如下图所示),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道路上,打造“三全育人”生态圈,实现“教”与“育”、“管”与“育”、“服”与“育”的融合贯通[2],最终实现立德树人工作全过程贯通、全方位覆盖。

图1 高校“四线四工程”立德树人模式图

一、以意识形态为红线,坚持“五维联动”,实施“铸魂工程”

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关乎政党、国家与民族的前途命运,“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3]可见,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是高校管党治党的重要主体责任,也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治校的重要内涵。但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既有来自内部的消解,也有来自外部的冲击。尤其是针对高校育人过程中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单一”“主要追求毕业率”“思想政治教育首要地位不牢”以及“党建弱化”等“立德”欠充分、不系统等问题,高校要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坚持“五维联动”抓牢抓细抓实意识形态工作,使意识形态建设贯穿于立德树人的全过程,着力构筑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魂。

(1)坚持党建铸魂。党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高校要持续强化党管意识形态原则,突出抓好“强基固本”“强学提能”两大工程,压实基层党支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创新党支部意识形态工作机制,充分激发基层党支部的生机活力,不断筑牢意识形态安全屏障。第一,高校党委要旗帜鲜明地站在意识形态建设第一线,每周定期召开意识形态专题会议,统筹意识形态建设管理,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确保党在意识形态建设中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第二,要实施主题党日“六+”模式,营造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新常态,激发基层党支部的生机活力。即坚持主题党日+理论学习、主题党日+反思研讨、主题党日+典范引领、主题党日+红色教育、主题党日+志愿服务、主题党日+岗位奉献等,充分发挥组织生活的政治引领作用,培养学生党员奋发图强的担当精神和忠于职守的责任意识,坚定学生党员的“政治灵魂”。第三,实施“学生宿舍区党员工作站”制度。在学生公寓区建立了“党支部—党小组—楼层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宿舍成员”的党建工作全覆盖框架,通过理论学习、定期座谈、结对帮扶等方式,着重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树牢“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筑牢青年学生的信仰之魂。

(2)坚持课程铸魂。“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是实化、细化、具体化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4]。针对存在的思政课+教学与学生现实需求相疏离、专业课教学与思政课教学难贯通等问题,高校要坚持着力构筑以“思政课程”为核心,以人文素养课程、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为主干,以专业课程为支撑的新型“思政课程”体系,实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集成联动、同向同行,既帮助学生“专业成才”,更促进学生“精神成人”。第一,实施“四线合一”思政课教学改革。通过实施“名师+名课”制度,建设一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名师工作室和一批精品课程,培育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能手、省高校“思政课”优秀教师标兵等一批教学名师;实施“专题+问题”式教学,强化问题导向,注重集体攻关,讲清、讲深、讲透、讲活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及现实中热点和焦点问题,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针对性;实施“线下+线上”授课模式,实现多元化教学空间与学习空间的联通与融合,增强思政课的立体感和延展力;创新“严肃+亲和”的话语体系,实现思政课从一元独白向多元对话转变,从机械式教学到生动式教学转变,使思政课教学从天上回到人间、从课本进入心田。第二,打造课程思政的育人格局。要着力挖掘各类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意识形态教育有机融入专业知识传授中,融入教学设置的各环节,构建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推进所有课程都上出“德育味”,所有任课教师都挑起“思政担”,凸显课程育人价值,真正达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双轮驱动、协同育人。第三,成立理论宣讲团。以青年思政课骨干教师和青年党政干部为主体,以魅力讲坛和实践课堂为阵地,着力打造课堂教学与课外辅导相贯通、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融入校园生活各方面和学生成长全过程的“流动思政课”,大力推动思政课从课内向课外“行走”、从理论向实践“行走”、从认知向认同“行走”,有效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

(3)坚持文化铸魂。高校文化建设的价值旨在立德树人,加强高校文化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迫切需要。高校一方面要注重实施红色文化铸魂,举办“红色文化筑梦之旅”系列活动。通过带领大学生参观纪念馆、博物馆、革命旧址遗址等红色教育基地,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是优质教育资源,蕴涵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5]的独特意义,在具体情境中引领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增强品德修养等。另一方面注重开展校园文化铸魂,通过打造精品校园文化活动,唱响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引领社会主流价值,使校园文化接地气、聚人气、提正气,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坚持实践铸魂。育人铸魂不只是在课堂在学校,也可以在农村的田坎上、在社区的街道上,在企业的车间里。高校要按照教育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精神,创新教学方式,盘活思政课堂,拓展实践教学,实施了“1+3”实践教学改革。“1”是指思政课实践教学,“3”是指大学生社会实践、专业实践、顶岗实践。此外,定期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实践活动基地化、实践内容多样化、实践过程常态化、教师指导制度化”的实践育人模式,实现小学校与大社会的深度融合和无缝对接,让学生在身体力行中实现“达外情于内、通内情于外”的双向通达,在自觉认知中增强奉献意识和担当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5)坚持强体铸魂。青年大学生拥有强健的体魄和优良的心理素质是建设其精神高地的基础。为此,高校要始终坚持把体育活动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按照抓规划、定制度、强指导、促行动“四部曲”,定期组织“日善吾身,健康同行”“阳光体育”“趣味运动会”“绿荫杯”足球赛、“友谊杯”篮球赛、“齐头并进”拔河比赛等系列体育活动,督促学生“跑起来”“活起来”,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塑造良好的身心素质,培育团结合作、勇攀高峰的精神品质,力促学生精神成长。

二、以安全稳定为底线,坚持“五抓五强”,筑牢“平安工程”

校园安稳、师生安全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底线和前提。但当今大学生中财产安全、交友安全、交通安全、网络安全、生命安全等问题时有发生,这既给学生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了困扰,也是高校立德树人的拦路虎和绊脚石。对此,高校在育人过程中,要坚持“五抓五强”,形成全方位安全治理格局,营造安全和谐的育人环境,确保学生安全成长、健康成才。

(1)抓队伍强机制,明确安全治理主体责任。当前高校安全问题呈现复杂性、频发性与多样性等特征,这对安全治理主体的能力素养与安全治理机制的科学规范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要成立平安校园建设领导小组,培育一批能力素养高、技术水平强的安全治理工作队伍,既精通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特点与规律,又能“键对键”“面对面”深入学生群体中做好安全稳定工作。治理主体工作的落实落地,离不开完善的协同联动机制,因此,要健全“高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党委保卫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和院系共同参与”[6]的常态协作机制,明确安全治理主体工作职责,形成全员出动、全线出击、齐抓共管安全稳定的良好局面。

(2)抓信息强防范,构筑“三线一体”反馈网络。针对近年来因心理问题导致高校安全事故频发的现象,高校要在着重抓好心理健康训练营、心理健康特色活动的基础上,积极构建学生党员、辅导员、副书记“三线一体”安全信息反馈网络,即“楼层蹲寝党员—楼栋责任党员—社区责任党员”为一线;“班级心理委员—班主任—心理辅导员”为二线;“心理信息员—党委副书记”为三线,形成宿舍安全、班级安全和学院总体安全的立体化信息反馈网络,共同筑起安全稳定的“坚固防线”。

(3)抓活动强宣传,发挥安全文化育人作用。针对部分学生安全意识弱、防范能力差等问题,高校每学期应举办一次安全知识图片展或消防安全演练活动,每学年举办一次安全知识抢答赛以及安全主题微电影拍摄赛等特色活动,并定期举办安全主题研讨会、讲座等,提高学生对安全隐患的甄别能力。同时,要依托“互联网+”技术加强宣传力度、拓展宣传渠道,如建好安全主题网站,搭建网上互动社区、开通安全主题微信公众号等安全文化宣传平台,全面普及安全知识,提升学生安全风险防范能力。

(4)抓重点强研判,完善危机干预模式。高校要注重在开学季、考试季、毕业季等重点时段,重点关注思想困惑、经济困窘、心理困扰、学习困难和就业困境5 个重点群体,深入落实“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的干预机制,并依托“筑梦空间”“畅聊吧”等平台关心关爱学生,做到“五困”学生人人有人关心、事事有人关注,确保特殊学生重点关注。

(5)抓监管强排查,筑牢安全稳定防线。要坚持突出责任落实,强化组织领导;突出源头管理,强化标本兼治;突出重点排查,强化隐患治理,实施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咨询师入住学生宿舍区制度,采取巡检、抽检、互检等方式,深入学生宿舍一线开展安全督查工作,运用信息技术强化信息的采集与录入工作,实现对安全问题的精准把控,将安全隐患化解在萌芽状态。

三、以学风建设为主线,坚持“五位一体”,打造“培优工程”

优良学风对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但学风欠浓是当今大学校园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部分学生主体性意识弥散,以至于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意志不坚定。高校要坚持“五位一体”,打造“培优工程”,营造优良学风,把全面加强学风建设、培养优秀学生典范,作为立德树人的根本路径和重要载体,坚持学风建设与理想信念教育相结合、学风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相结合、学风建设与人文精神培养相结合,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坚实保障。

(1)体制机制立学风。高校要建立学风培育的长效机制,在学校层面,要优化顶层设计,专门成立学风建设领导小组,制定学风考风建设方案、教学管理考评方案、学风考核和奖励办法,强化目标导向,注重制度保障;在教师层面,要形成师德师风培育机制与教学水平考核机制,督促教师以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潜心教学、匠心育人;在学生层面,完善学风引导机制、奖惩机制与考评机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引领学生不断争先创优。

(2)科研创新导学风。新时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科研能力已经成为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内容。高校一方面要积极举办名师讲坛、科学研讨会、项目分析论证会等,为学生提供与专家近距离交流的机会与平台,了解前沿科学动态,营造浓厚的科研文化氛围;另一方面要设立科研创新专项资金,扶持学生参与各类科研项目与科研竞赛,如组织学生参加“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节能减排”科技竞赛、工程训练大赛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典型示范引学风。主体教育管理观认为,应把受教育者培养成教育活动的主体和社会生活的主体[7]。朋辈榜样具有很强的示范带动作用,有利于激活学生奋斗的内生动力。一方面,朋辈榜样自身取得的各项成绩是对学生进行显性教育的最好素材,学校可以依托优秀学生报告会,着力宣传学生身边榜样的先进事迹,为不同类型的学生树立奋进的标杆。如湖南科技大学唱响了“青春之歌”“芳菲之歌”“理性之歌”三场优秀学生报告会;沈阳工程学院推出了“先锋讲堂”公众号,邀请偶像级人物定期进行线上“榜样发声”等[8],切实提升了“立德树人”的教育成效。另一方面,朋辈榜样的学习习惯具有很强的带动性,能起到“入芝兰之室而自芳”的隐性教育效果。高校要在培育优秀典型过程中,建立“传、帮、带”机制,充分发挥朋辈在学风建设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4)特色活动兴学风。优质的学风建设活动能在潜移默化中培育浓厚的学习氛围。高校应从班级、社团、学院、公寓区与学校等不同层面、不同场域组织丰富多彩的学风建设活动,拓展参与面,提高大学生“愿学”“想学”“会学”“好学”“能学”等自主学习能力。[9]如持续举办教学礼拜、经典诵读、星讲坛杯授课比赛、双语文化节、知识抢答赛等学风建设特色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感知体悟,增强成就感、获得感与自信心,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5)督查管理促学风。督查管理是倒逼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的重要举措。高校一方面要建立任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党员、学风督查员等五支队伍协同联动机制,严抓课堂、班级、宿舍三大阵地,通过日常巡查等形式,抓好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另一方面,要建立动态化、精细化的考评机制。通过制定学生学习状态考评细则,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动态监控,针对存在的各类问题及时进行精细指导。

四、以精准服务为辅线,实施“四导并进”,夯实“暖心工程”

创新精准化的服务供给方式是增强学生获得感和幸福感的重要路径。当前,高校学生两极分化现象较为突出。针对思想困惑、经济困窘、心理困扰、学习困难和就业困境等群体,高校要始终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依托动态、多维的大数据库与特色成长辅导室,实施“四导并进”,为学生提供靶向服务,对学生诉求做到“一门式”受理、“一条龙”服务、“一揽子”办结,实现学生成长辅导有深度、心理关爱有温度、经济帮扶有力度。

(1)强化学业辅导。针对学生补考率高、留级率高、首次两证发放率不理想的问题,高校要采取学业预警、一对一帮扶及困难课程帮扶等举措。对2门以上课程不及格学生,由班主任、辅导员和任课老师一起会诊,根据不同情况分类帮扶指导;一对一帮扶即根据自愿与引导相结合的原则,选拔成绩优异的学生或鼓励青年教师与学困学生结对子,重点辅导;困难课程帮扶即根据学生个体的情况进行免费辅导,提高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等。

(2)强化资助感导。育人是学生资助工作的价值导向。高校要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保障性与发展性、整体性与针对性相统一的原则,实现贫困生的精准化认定、科学化指导与规范化管理。通过搭建“智慧助困平台”,构建起贫困生信息收集、存储、分析为一体的数据筛选和甄别系统;建立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发展型资助体系,提升贫困生的帮扶力度;实施爱心基金捐赠、爱心棉衣发放、困难党员资助、个性化成长辅导等具体帮扶举措,将经济解困与精神解困相结合、思想解困与问题解决相结合,将关爱送到贫困学生的心坎里。

(3)强化心理疏导。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身心健康素质”这一概念,揭示了当前我国国民心理建设存在的现实问题。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出现心理异常的学生数量持续攀升,成为了高校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高校要通过“机制保障到位、队伍建设到位、课程教学到位、活动组织到位、心理访谈到位、危机干预到位”等“六位一体”举措,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与帮扶工作。如强化个体咨询与团体辅导、创办成长辅导室与心理健康报、搭建“微心理”自媒体平台等,有效疏导学生的心理困惑,提高学生的心智、心性、心力,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与完善。

(4)强化就业指导。后疫情时代,就业工作被置顶为“六稳”“六保”首位。高校作为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阵地,必须扛起稳就业的时代重任。针对学生就业意向模糊、就业能力不足,信息获取不畅等问题,通过建立“一生一档案”的大数据信息库,为大学生“私人订制”就业信息与就业服务,把“赋岗”和“赋能”统一起来。一方面积极开拓就业市场,实现就业信息精准推送;另一方面强化就业个性化指导,通过就业创业课程、模拟面试招聘、求职简历精修等方式,推动学生转变不良就业观念,了解求职过程与方法,掌握求职知识与技能,帮助学生提升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总之,“四线四工程”立德树人模式,着力将“四线”贯穿于教育教学和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通过“四工程”实现立德树人全过程贯通、全方位覆盖,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地生根,从而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学风立德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辅导员视角下的“抓学风”
围绕六个“下功夫”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高职院校大学生学风考风作风的建设
学风就是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