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诗哲,王 冲
(大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 116024)
文化的载体就是语言和文字,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本性标志[1]360。外语教学不仅帮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还能丰富文化知识,提高综合能力。近年来,随着外语教学的发展,外语教学的目标越来越高,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也越发明显。语用能力是交际能力重要的一部分,戴沅芳和张绍杰认为语用能力为一种得体地利用语言知识进行跨语言交际的能力[2]。在语言交际中,由于学习者缺少对二语国家社会文化的了解从而引发语用迁移,导致出现语用失误,对跨文化交际产生影响。Kasper认为“语用迁移是指学习者非二语的语用和文化知识对二语语用信息理解、生成和学习的影响”[3]。母语语用迁移发生在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中,潜意识地将母语的语言知识、语言表达习惯运用到二语学习中,对习得效果产生影响。如果学习者缺乏跨文化意识和语用能力,就无法正确理解和使用第二语言,甚至影响人际关系的发展。语言学习应包含语言和文化学习,想要成功地实现跨文化交际,仅仅具备目的语语言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具备扎实的母语语言文化功底[1]361。由此可见,外语学习过程中对本民族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学习和了解都至关重要。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会有消沉、不快的时候,这时安慰表现就显得尤为重要。安慰他人时,会受到双方关系的影响,也会影响双方的关系。为了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安慰者须先考虑到与对方的关系、事件内容等,再采取适当的语言行动。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为了避免跨文化交际中产生的误解,应该更加注重安慰表达的方式。正确理解和使用安慰表现是文化交际中不能缺少的学习内容,因此探究学习者与汉日母语者在安慰表现上的差异,对日语教学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関山考察了性别和社会变数两个因素对日本人安慰表现使用情况的影响,得出了女性更加愿意向对方表明自己的理解和同情,而男性很少直接向对方表达安慰的结论。从社会变数(负担程度和心理距离)的角度来看,日本男性是“重视事实型”,安慰对方时容易受到负担程度的影响,而日本女性是“重视关系型”,更加注重根据与对方的关系选择表达安慰的方式,并且女性的说话量远远多于男性[4]。马晓娟对比分析了中国和日本两国女性对同性友人安慰时策略的使用情况以及说话量的差异,结果表明中国女性更愿意通过提出建议、消极的鼓励等向对方表达安慰,而日本女性更倾向于表达同情,以避免伤及对方的面子,并且得出了中国女性在进行安慰时的说话量远远多于日本女性的结论[5]。田中以电视剧脚本为题材,通过394 个例句,考察了日语安慰表现中出现的惯用的表现种类,并总结了伴随安慰表现所出现的表示条件、理由等多种类型的句子[6]。张韶岩从语用角度解读了汉日安慰表现中表达的特点及语体风格差异,得出了汉语繁丰、日语简约、汉语绚烂、日语平淡的结论,并指出汉语广泛运用比喻、引用、夸张等多种修辞方法,且修辞格的使用频率相对较高。与之相反,日语虽然使用修辞格,但修辞格的使用频率较低[7]。
迄今为止的研究,多数是从汉日对比的角度对安慰表现的使用策略及惯用表现进行的考察,而以学习者为对象,从语用迁移角度进行考察的研究有待深入和拓展。因此本文以汉日母语者和日语学习者为调查对象,对比分析了三者安慰表现的使用,以及考察了母语语用迁移的特点。
本文选择了汉语母语者(CN)、日语母语者(JN)及中国人日语学习者(CJL)的大学生各20名,为了避免性别可能带来的影响,每组男女比例为1:1。为了避免方言因素的影响,日本人全部来自日本关东地区,中国人全部来自中国东北地区。日语母语者及汉语母语者均来自非外语专业,日语学习者平均在日时长为3年(SD=0.95)。
基于Brown 和Levinson 提出的面子威胁行为(FTA),FTA 的程度体现在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权利关系、心理距离以及给说话者造成的负担程度之和。所以FTA的大小由权利关系、心理距离和负担程度三个因素决定。然而,安慰行为很难与“权利关系强”的人发生,因此本文不考虑权利关系这一因素。将调查场景的负担程度分为轻、重程度两个等级,将心理距离分为亲(最好的朋友)和疏(普通同学)两个等级。
本文采用口语语篇补全测试法,把场景内容随机提示给调查对象,要求其立即完成对话,并对调查过程进行录音。由于安慰表现通常是连续的言语行为,因此记录调查对象全部的语言内容。
具体的场景设为“1.开组会时被老师批评了”“2.邻居家的狗一直叫导致没睡着”“3.只差了一点儿,没赶上公交车”“4.养了八年的猫死掉了”“5.装有证件和千元现金的钱包被偷了”“6.被交往了三年的男/女朋友甩了”。通过预备调查将场景分为轻(前三个场景)、重(后三个场景)两组。
本文将调查所得数据按照安慰表现语义公式逐项抽出和统计,对语义公式的使用频率进行考察分析。根据関山结合调查所得结果中安慰表现的特点,将安慰策略进行以下分类(日语版与汉语版内容统一):①同情②积极的鼓励③消极的鼓励④提出建议⑤提供帮助⑥信息确认⑦责备⑧开玩笑⑨使用安慰套话⑩吐槽(表1 及表2 中用序号表示)。
基于10 个安慰表现语义公式,将汉日母语者和日语学习者在12 个场景中语义公式的使用频率分别进行了统计,使用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语义公式的总体使用频率(%)
从表1 所列出的安慰表现语义公式的总体使用情况来看,汉日母语者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汉语母语者使用了10 种语义公式,共出现了635 次,而日语母语者使用了8种语义公式,共出现了449次。由此可见,汉语母语者使用的安慰表现语义公式种类和说话量比日语母语者多。其中,汉语母语者使用最多的是④提出建议,占总体的四分之一,其次是②积极的鼓励,超过20%,并且有人使用了⑧开玩笑和⑨使用安慰套话。汉语母语者总体使用倾向是使用种类多、分布较广,反映了说话人希望通过自己的语言和行动帮助对方解决问题。而日语母语者中使用①同情的人最多,将近总体的一半,其次是④提出建议和②积极的鼓励,各占总体的六分之一左右,使用频率远低于①同情。日语母语者倾向于使用①同情,反映了说话人愿意附和对方,一般不直接表明自己的想法的特点。
由表1数据可知,日语学习者使用了10种安慰表现语义公式,使用总数为451 次,与日语母语者数量几乎相同,而与汉语母语者的使用数量存在较大差异。日语学习者使用①同情最多,超过总体的30%,使用频率是汉语母语者的三倍,其次是②积极的鼓励,超过20%。日语学习者出现了日语母语者未出现的⑧开玩笑和⑨使用安慰套话,使用频率低于汉语母语者,⑩吐槽的使用频率是日语母语者的三倍以上,同时,日语学习者的②积极的鼓励和
⑥信息确认两项语义公式的使用倾向与汉语母语者相似,各占总体的五分之一和十分之一。由此可见,日语学习者安慰表现语义公式的整体使用情况介于汉语母语者与日语母语者之间。
汉语母语者、日语母语者和日语学习者三组调查对象在负担程度、心理距离不同的场景下,安慰表现语义公式的使用情况如表2所示。
(1)不同负担程度下安慰表现语义公式的使用情况。在负担程度重/轻的场景下,汉语母语者安慰表现语义公式的使用总数分别为341 次和294次,日语母语者的语义公式使用总数分别是223 次和226 次,从汉日母语者的说话总数可以看出,汉语母语者的说话量在负担程度重的场景下明显多于程度轻的,而负担程度对日语母语者说话量的几乎没有影响。在负担重的场景下,汉语母语者更倾向于使用②积极的鼓励和⑥信息确认,而在负担程度轻时,使用最多的是④提出建议,超过30%。不论负担程度的轻重,日语母语者使用最多的都是①同情,占40%以上,且负担程度越重,使用量越少。在负担程度不同的场景下,日语母语者在⑤提供帮助的使用上的差异较大。
在负担程度重/轻的场景下,日语学习者安慰表现语义公式的使用总数分别是220 次和231 次,因此负担程度这一因素对日语学习者说话量的影响不大。从表2 可以看出,日语学习者安慰表现语义公式的使用情况介于两组母语者之间。在负担重的场景下,日语学习者使用最多的是①同情,占30%以上,其次有20%使用了②积极的鼓励;负担轻时,使用①同情的最多,占总数的三分之一。负担程度对④提出建议和⑤提供帮助两种语义公式的使用影响较大,随着负担程度的增加,使用④提出建议更少,而使用⑤提供帮助更多。此外,在负担程度重的场景下,日语学习者的②积极的鼓励和⑥信息确认的使用,以及在负担轻时③消极的鼓励的使用倾向与汉语母语者相似。
表2 不同场景下语义公式的使用频率(%)
(2)不同心理距离下安慰表现的使用情况。在心理距离疏/亲的场景下,汉语母语者安慰表现语义公式的使用总数分别为267 次和368 次,日语母语者的语义公式使用总数分别是213 次和236 次,由此可见,不同心理距离对日语母语者的说话量影响不大,但是汉语母语者在好朋友遭遇不幸时的说话量远多于对方是同学的情况。不论对方是好朋友还是普通同学,日语母语者使用最多的都是①同情,占总体的半数左右。而汉语母语者在对方是普通同学时使用④提出建议最多,超过总体的30%;当对方是朋友时,④提出建议和②积极的鼓励的出现较多,各占总体的20%以上。此外,汉语母语者在⑤提供帮助的使用频率上受心理距离这一因素的影响较大。
在心理距离疏/亲的场景下,日语学习者安慰表现语义公式的使用总数分别是209 次和242 次,可以看出心理距离对日语学习者说话量的有影响,且心理距离越小,说话量越多。在心理距离不同的场景下,日语学习者语义公式的使用情况介于汉日母语者之间。当对方是同学时,①同情的使用量最多,将近40%;与其相比,当对方是朋友时,⑤提供帮助的使用量增加,而①同情的使用量减少。其他语义公式的使用情况受到心理距离的影响较小。此外,当对方是普通同学时,日语学习者的②积极的鼓励和③消极的鼓励的使用,以及当对方是朋友时②积极的鼓励和⑥信息确认的使用倾向与汉语母语者相似。
通过分析可知,由于两国社会以及文化背景的差异,中国、日本两国大学生在安慰表现的语义公式的使用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中国人使用“提出建议”和“积极的鼓励”比较多,会向对方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关心,来缓解对方的不快情绪,但这样的策略会威胁对方的积极面子,可以说中国人对面子威胁考虑的较少。同时,日本人倾向使用“同情”,委婉地表明自己的想法,比起给出建议和提供帮助,日本人更加重视传达自己想要安慰对方的心情,说明日本人担心伤及对方面子甚至干涉对方行动,对面子威胁的考虑较多。
从学习者的日语安慰表现来看,与日语母语者存在一定差异,很多场景下安慰表现的使用情况与汉语母语者相似,(1)从总体使用来看,“积极的鼓励”“信息确认责备”“开玩笑”“安慰套话”“吐槽”的使用发生了明显的语用迁移;(2)通过比较不同负担程度下安慰表现的使用情况,发现在负担程度重时,“积极的鼓励”“信息确认”和“吐槽”的使用频率发生了语用迁移;程度轻时,“消极的鼓励”和“吐槽”的使用发生了明显的语用迁移。(3)通过比较不同心理距离下安慰表现的使用情况,发现当对方同学时,“积极的鼓励”的使用频率发生了语用迁移,对方是朋友时,“积极的鼓励”“消极的鼓励”“信息确认”的使用发生了明显的语用迁移。
本文以安慰表现为中心,考察了汉日母语者及学习者在不同场景下使用的安慰策略的特点,探明了汉日安慰表现的差异与各自的特点,并验证了学习者的日语安慰表现发生了语用迁移。通过一系列的分析得出,学习者的日语安慰表现受到了母语的影响,出现了套用母语风格的句式和表达,发生了母语的语用迁移。中国和日本两国在安慰表现中存在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源于两国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因此,进行外语教学时应正确理解和使用安慰表现,关注语用迁移带来的影响,注重培养学习者的语言运用能力与跨文化交际意识,是日语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