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狂”字背后的选择和坚守

2021-05-17 12:57殷寒君
语文教学之友 2021年5期
关键词:坚守选择苏轼

摘要:《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的一首豪放词,被选入部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狂”字是这首词的“词眼”,诠释着苏轼的理想抱负与精神特质。通过设计感知苏轼的“英豪之气”,理解苏轼的“报国之志”,领悟苏轼的“进取之心”等多个环节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分析“狂”的多层含义,使学生理解苏轼的“狂”并非狂妄,而是源于其希望辅佐君主、造福天下百姓、实现个人价值的理想抱负,源于其才华横溢、敢于担当的自信,还源于其豪放洒脱的心性。词作暗含苏轼几经沉浮、壮志未酬的辛酸无奈,彰显出其蓬勃奋发、老当益壮的生命状态,诠释出其在身处逆境时的选择和坚守。

关键词:苏轼;狂;选择;坚守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写的一首豪放词,被选入部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单元导语中提到,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传统名篇,内涵丰富深刻。阅读这些经典作品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汲取作品的思想精华,获得情感的激励,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学会选择和坚守。

苏轼当时面临什么选择?其最终选择坚守什么?从苏轼的选择和坚守中我们能读出一个怎样的苏轼?笔者从“狂”字入手,巧设问题,搭建支架,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品读,从而读出一个立体、丰富的苏轼。

一、抓住文本的核心价值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迁为密州知州之后,次年冬天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狂”字贯穿全词,诠释了苏轼的理想抱负与精神特质。教师引导学生读懂苏轼的“狂”,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这首词的思想情感,而且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一)“狂”的第一层——英豪之气

《江城子·密州出猎》的上阙叙写冬日出猎的场景。苏轼精神抖擞,穿戴华丽,装扮齐全,和随从一起在山冈上策马奔腾,声势浩大。他兴致十足,见到百姓们倾城而出来看他狩猎,格外激动,想展现出像少年孙权射杀老虎那样的豪情。此处的“狂”让我们看到一个英姿勃发、豪气逼人的苏轼。

(二)“狂”的第二层——报国之志

《江城子·密州出猎》的重点不在写出猎,而在于写出猎时的感想。苏轼出猎之后酒酣之际想到了自己,也想到了当时的国家。苏轼最初是因为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自请外放到杭州任通判,杭州通判期满,其又被调往更为偏僻的密州任知州,可以说苏轼仕途不顺,一贬再贬。此时,苏轼处于报国无门、升官无望的境地,是一蹶不振,还是心存希望呢?苏轼选择了后者。苏轼期待朝廷能重新重用他。当时北宋边患不断,是像朝廷的主和派一样苟且偷安,待在密州不管不顾,还是为国尽忠呢?苏轼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一片丹心向国家,只要朝廷重用他,他愿驰骋疆场,为国杀敌。如果说苏轼出猎时展现出的奔放、勇武是“狂”的外在表现,那么这里的坚定、赤诚便是“狂”的精神内核。从中我们读出了一个赤胆忠心、矢志不渝的苏轼。

(三)“狂”的第三层——进取之心

“老夫”和“发少年狂”之间的张力值得我们深思。苏轼写作这首词时不到四十岁,只是“鬓微霜”,为何要自称“老夫”?这其实表现了他见识过宦海沉浮、世态百相之后的人生感慨,其中饱含着他壮志难酬的心酸和无奈。然而当面对实现理想道路上的重重阻碍时,苏轼并没有动摇,没有向现实妥协,而是选择坚守“致君尧舜”的初心和理想,他的这份心性就像少年壮志一样充沛,像圆月一样饱满。苏轼在密州任太守期间勤政爱民,与他在杭州任通判时一样。虽然频遭贬谪,身处逆境,但苏轼仍旧努力造福一方百姓。这份坚守正和杜甫、范仲淹一样,没有因个人的不幸而悲悲切切,而是选择心忧国家、心系苍生。

可见,苏轼在词作结尾对国家的深情表白彰显出一个儒家知识分子的可贵初心。这份在人生逆境中的执著坚守,能给予我们每一个人以思想的启迪和情感的激励。

二、围绕“狂”字巧设学习活动

导入:

同学们,一提到“狂”,你们会想到哪些词语?是的,疯狂、狂野、张狂、狂傲等词语会让我们想到某人言行失常或令人不大舒服。今天,我们通过一首词走近一位发狂的词人,该如何理解他的“狂”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江城子·密州出猎》。

环节一:感知苏轼的“英豪之气”

教师朗读词的上阙,学生听读,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苏轼出猎的场景。

生1:我好像看到一个精神气十足的苏轼,他穿戴华丽,左手牵着黄狗,右臂托着苍鹰,后面跟着好多随从,还有好多百姓围观。

生2:我好像听到山冈上马蹄声错综交杂的声音,还有大声欢呼和谈笑的声音。从“千骑卷平冈”可以感受到像有千军万马风一样席卷过来,声势非常浩大。

生3:苏轼当时是为了报答全城的百姓出来看他狩猎,想要像孙郎那样射虎给大家看,我感受到当时场面气势恢宏,苏轼心气高涨。

师:大家非常有想象力!请看“亲射虎,看孙郎”的来源,想一想苏轼运用这个典故的用意。出示材料:

二十三年十月,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庱亭。马为虎所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常从张世击以戈,获之。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

生4:这个典故是说孙权射虎的时候,他的坐骑被虎咬伤,他却镇定自若,把老虎射死了。苏轼是想要效仿孙权射杀老虎,以报答百姓的深情厚谊。

师:你们知道射虎的孙权当时多大吗?十四五岁啊,孙权可谓一位少年英雄。苏轼此时为什么要自比孙权呢?

生5:他要显示出自己像少年英雄那样英勇神武。

师:对!此处呼应开头的——“少年狂”。

小结:

上阙从苏轼出猎的场景,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精神抖擞、英气勃发的太守,这正是苏轼“發少年狂”的外在体现。

环节二:理解苏轼的“报国之志”

用心品读词的下阕,如果要在下阕加一个语气词“唉!”你认为加在什么地方比较合适?

生6:我觉得要加在“何日遣冯唐”前面。因为“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作者是感慨自己有点年老了,语气是低沉的,所以加个“唉”字。

生7:我认为加在“持节云中”前面会好一些。因为“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是一句话,在它中间加个“唉”字,把它断开了不太好。

师:很好,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讲讲这句话背后的故事。

生8:汉代的云中郡守魏尚抵抗匈奴有很大的功劳,但在报功时多报了六个人,朝廷就降了他的职,后来冯唐为他辩护成功,朝廷便派冯唐手持符节去赫免他,让他官复原职。这句话说明苏轼也希望像魏尚一样,被朝廷重用。

师:你不仅为大家解读了这个典故,还说出了苏轼的心声。

生9:老师,我认为这个典故除了写出苏轼内心的期待,还隐约有一点无奈。他不确定是否能盼来像冯唐一样的人,是否能被重用,所以用了疑问的语气。

师:你对苏轼的心理揣摩到位,真可谓苏轼的知己!

生10:我也认为应该加在“持节云中”前面。因为最后一句作者的感情达到了最高点,他说如果能像魏尚一样被朝廷重用,他一定会把弓箭拉满,射杀来自西北方向的敌人。那简直就是一种豪情壮志了!

小结:

这一番对下阙的探讨让我们感受到了词人丰富又起伏变化的心理活动。下阙的重点是抒情,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有着爱国热忱、渴望为国效力的将领,这正是苏轼发少年狂气的内在精神,那就是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

师: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下阙,将“又何妨”读出潇洒的意味,“何日遣冯唐”在疑问当中读出急切的期盼来,最后一句需读得斩钉截铁、坚定有力。通过朗读时的语气和轻重音,进一步品味苏轼的“狂”。

环节三:领悟苏轼的“进取之心”

师:通过品读全词,我们了解了苏轼“发少年狂”的外在表现和精神内核。其实,当时苏轼才三十八岁。我们不禁要问,苏轼为何自称“老夫”?结合背景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出示材料:

北宋的新旧党争很激烈。神宗年间,以王安石为代表的新党执政,苏轼屡次上书皇帝反对王安石的变法方案,遭到新党的排挤,不得不自请外放。在杭州任通判期满之时,朝廷内部党争愈演愈烈。苏轼处于升迁无望、回京不能的尴尬处境,最后被调往更加偏远的密州当知州。

生11:我认为是苏轼在朝廷见识了官场的险恶,于是自请外放。他自称“老夫”就是因为见识到了这种世态,表达了内心的悲愤。

生12:我从“西北望,射天狼”的注释想到当时北宋受到西夏等少数民族的侵扰,苏轼是主战派,他为国担忧,但又想到现在很难为国效力,人也不再年轻了,所以内心有点失落,自称“老夫”有点自嘲的味道。

教师出示两则材料,请学生探讨:苏轼为什么要“发少年狂”?

屏显材料一:

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苏轼《沁园春·孤馆灯青》

屏顯材料二:

去年夏旱秋不雨,海畔居民饮咸苦。今年春暖欲生蝝,地上戢戢多于土。预忧一旦开两翅,口吻如风那肯吐。前时渡江入吴越,布阵横空如项羽。农夫拱手但垂泣,人力区区固难御。扑缘发尾困牛马,啖啮衣服穿房户。坐观不救亦何心,秉畀炎火传自古。荷锄散掘谁敢后,得米济饥还小补。常山山神信英烈,捴驾雷公诃电母。应怜郡守老且愚,欲把疮痍手摩抚。  ——苏轼《次韵章传道喜雨(祷常山而得)》(节选)

生13:我觉得少年总是满怀壮志,一腔热血。苏轼眼前虽然不能发挥自己的才干报效祖国,但他始终心存希望,所以要“发少年狂”。

生14:我觉得“少年狂”是和“老夫”对比而言的,“少年狂”让我觉得苏轼是人老心不老,他心里的报国情怀从未动摇,他仍然会努力实现自己的志向。

生15:从苏轼去密州途中写给弟弟子由的诗中我读出了他对他们兄弟俩才华的自得,读出了他“致君尧舜”辅佐君王的理想抱负。这可能是他“发少年狂”的深层原因。

生16:我从词中“为报倾城随太守”读出了苏轼和当地百姓的关系融洽。虽然他当时被贬谪,但从材料二了解到,他在密州为老百姓做了很多事,带领百姓祈雨抗旱,对抗肆虐的蝗虫,从而赢得了百姓的爱戴。

生17:“应怜郡守老且愚,欲把疮痍手摩抚”这句让人感动。苏轼关心老百姓的疾苦,他有种悲悯的情怀。

师:这正是儒家知识分子的人生选择,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苏轼的“狂”并非目中无人,并非要通过异于常态的言行来引人注意。正如《论语·子路》中所说:“狂者进取。”他的“狂”是积极的。这份狂源于他希望辅佐君主、造福天下百姓、实现个人价值的理想抱负;源于他才华横溢、敢于担当的自信;也源于他豪放洒脱的心性。这份狂暗含了他几经沉浮、壮志未酬的辛酸无奈,彰显出其蓬勃奋发、老当益壮的生命状态。这份狂诠释了苏轼在身处逆境时的选择和坚守。

希望同学们课后多读苏轼的词,涵养如苏轼一般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为学习助力,为人生蓄能!

板书设计:

作者简介:殷寒君(1982— ),女,北京市三帆中学高级教师,主研方向为初中语文教学、教师专业成长。

猜你喜欢
坚守选择苏轼
从善如流
苏轼错改菊花诗
苏轼吟诗赴宴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不忘初心,立德树人
“互联网+”时代新闻采访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飞机燃油系统对多路输入信号源选择的方法
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及应用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中国留学生“坚守”克里米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