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雄,张春英,田宝祥,常 诚,赵 雷,刘凤彬
(吉林市化工医院烧伤科,吉林 吉林 132022)
氯乙酸化学灼伤是临床中常见的意外烧伤,约占意外烧伤的10%,烧伤程度越严重,患者表皮和真皮的损伤越严重,若未得到及时处理,极易因氯乙酸通过创面渗入体内而引起中毒死亡[1]。烧伤膏湿敷治疗是氯乙酸化学灼伤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但部分患者会因处理不当导致感染、创面加深及瘢痕增生等,影响创面修复效果,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重组人表皮细胞生长因子(rhEGF)是一种调节细胞生长与功能的多效应多肽类物质,可在创伤中起到修复的作用,但目前关于rhEGF对创面生长因子的影响尚存在争议[3]。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rhEGF对氯乙酸化学灼伤患者瘢痕指数(SI)与血清生长因子水平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吉林市化工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1月收治的42例氯乙酸化学灼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21例)患者中男性10例,女性11例;年龄20~65岁,平均(42.46±7.31)岁。观察组(21例)患者中男性11例,女性10例;年龄18~63岁,平均(40.63±7.2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符合《烧伤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指南(2012版)》[3]中的相关诊断标准者;依从性高且积极配合者者;对本研究使用药物无过敏反应者等。排除标准:合并心脑血管疾病者;合并凝血功能障碍者;患有精神疾病、沟通障碍者等。患者或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且经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方法 入院后立即给予所有患者补充血容量、抗感染、纠正电解质及补充白蛋白等基础治疗。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治疗,采用生理氯化钠溶液(山东齐都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13297,规格:500 mL∶4.5 g)反复冲洗创面,擦拭创面后用湿润烧伤膏(汕头市美宝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000004,规格:40 g/支)均匀涂抹,1次/d,使用无菌敷料包扎。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外用溶液(深圳市华生元基因工程发展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010038,规格:15 mL/瓶)治疗,对创面均匀喷涂,1次/d,采用无菌敷料包扎。两组患者均治疗14 d。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4 d后的临床总有效率,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SS)[4]评价,分值范围0~15分,分值越高瘢痕越严重,根据结果进行疗效评估。显效:患者无瘢痕增生和感染,创面愈合面积≥ 60%;有效:患者轻度瘢痕增生和轻度感染,创面愈合面积≤ 59%;无效:患者瘢痕增生情况严重,创面愈合效果不佳。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②比较两组患者SI和愈合时间,根据VSS评分,并参照各项指标的评分标准打分,随后将各指标得分相加,即得创面愈合后的SI。③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4 d后各项生长因子水平,分别抽取两患者静脉血5 mL,以3 000 r/min转速离心10 min,取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皮生长因子(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④在治疗期间患者可能会出现瘙痒丘疹、疼痛、红肿等不良反应,统计例数并进行计算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中SI与愈合时间及血清 bFGF、EGF、VEGF水平以()形式描述,行t检验;计数资料中临床疗效以[ 例(%)]形式描述,行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临床疗效 观察组患者治疗14 d后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SI与愈合时间 观察组患者治疗14 d后SI较对照组显著降低,愈合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SI与愈合时间()
表2 两组患者SI与愈合时间()
注:SI:瘢痕指数。
组别 例数 S I 愈合时间(d)观察组 2 1 6.2 5±1.0 5 1 2.5 2±3.6 5对照组 2 1 8.9 5±1.6 7 2 7.9 5±6.9 9 t值 6.2 7 2 8.9 6 7 P值 < 0.0 5 < 0.0 5
2.3 血清 bFGF、EGF、VEGF 血清 bFGF、EGF、VEGF水平经过14 d的治疗后,相较于治疗前升高显著,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 3。
表3 两组患者血清bFGF、EGF、VEGF比较(, ng/L)
表3 两组患者血清bFGF、EGF、VEGF比较(, ng/L)
注:与治疗前比,*P<0.05。bF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EGF:表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组别 例数 bFGF EGF VEGF治疗前 治疗14 d后 治疗前 治疗14 d后 治疗前 治疗14 d后观察组 21 319.65±20.41 661.85±18.62* 29.65±1.32 54.98±1.02* 203.85±45.73 364.28±50.36*对照组 21 319.66±20.67 532.16±19.57* 29.67±1.35 53.02±1.31* 203.84±45.75 253.94±48.62*t值 0.002 22.001 0.049 5.410 0.001 7.223 P值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2.4 不良反应 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例(%)]
氯乙酸为强有机酸,氯乙酸液或粉尘直接接触皮肤后,可被迅速吸收,造成急性中毒,皮肤上会出现红、肿、水疮,伴有剧痛,水疱吸收后出现过度角化,酸雾还可致眼部刺激症状和角膜灼伤。既往临床多行烧伤膏湿敷治疗,虽有一定治疗作用,但创面愈合时间较长,部分患者会出现瘢痕增生、感染等情况,影响美观,故单独使用疗效欠佳[5]。
近年来,随着临床对生长因子研究的深入,rhEGF治疗方案逐渐被运用到氯乙酸化学灼伤中。rhEGF是经人工合成的多钛物质,其结构和活性与天然产物高度基本一致。将rhEGF用于氯乙酸化学灼伤患者治疗中,能在创面表面形成保护膜,可降低创面上氯乙酸液体渗出,不但可促进创面愈合,还可降低感染发生风险,提高治疗效果[6]。结果如下,治疗14 d后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SI显著低于对照组,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不良反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rhEGF用于治疗氯乙酸化学灼伤患者,可促进其创面愈合,提高治疗效果,减少瘢痕产生,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
EGF、bFGF及VEGF因子均为常见的生长因子,其水平会随着创面的修复而增高,临床检测血清EGF、bFGF及VEGF对患者创面修复的疗效参考极为关键[7]。灼伤患者受伤后机体会快速启动修复机制,常规治疗中所采用的湿润烧伤膏虽有一定效果,但对生长因子的影响较低,无法满足创面愈合需求;而rhEGF作为人工合成细胞活性因子,能弥补患者体内内源性EGF生长因子的不足,上调EGF、bFGF及VEGF水平,还能抑制血小板凝集,增加股动脉血流量,减少血管阻力,改善局部微循环,加速创面愈合[8]。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14 d后观察组患者血清EGF、bFGF及VEGF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rhEGF用于治疗氯乙酸化学灼伤患者,可提升生长因子水平,加快创面修复。
综上,rhEGF用于治疗氯乙酸化学灼伤患者,可促进其创面愈合,提高治疗效果,减少瘢痕产生,提升生长因子水平,值得临床使用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