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精神分析“三我”视角看《了不起的盖茨比》黛西

2021-05-13 18:58兰佳慧
青年文学家 2021年9期
关键词:黛西了不起的盖茨比自我

摘  要:美国著名作家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被誉为“爵士时代”的“桂冠诗人”。1925年出版的《了不起的盖茨比》(The Great Gatsby)是菲茨杰拉德写作生涯的顶峰,是美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也确立了菲茨杰拉德在美国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本文将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自我”、“本我”和“超我”三个方面浅析女主人公黛西的独特心理。

关键词:黛西;自我;本我;超我

作者简介:兰佳慧(1995-),女,回族,宁夏吴忠人,宁夏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1)-09--02

一、引言

菲兹杰拉德作为优秀的“二十年代编年史家”在其著名的《了不起的盖茨比》折射了20世纪20年代逐渐瓦解的社会秩序。《了不起的盖茨比》通过一幅凡尘俗世,玩世不恭的悲剧女性形象,真实地展现了美国从一战到经济大萧条时期,即所谓“爵士时代”的欢歌纵饮、道德崩溃和享乐至上的社会生活。

《了不起的盖茨比》揭露了新一代人“美国梦”的破灭。小说中的女主人公黛西出生在美国南部上流社会家庭,家庭的阶级和财富让黛西从小接触各种社交界并且出没于灯红酒绿的社交晚会上。黛西年轻时有着迷人的外表,她身着白色短裙,开着白色的小跑车,因此有不少年轻有为的军官对这位“白衣少女”谄媚,其中也不乏英姿飒爽的盖茨比的猛烈追求。在众多追求者中,黛西选择了出身贫穷但帅气逼人的少年中尉盖兹比,当时对于注重等级观念的上流社会来说,中产阶级的黛西与一无所有的盖茨比之间的爱情注定是昙花一现,此时她是一位软弱而迷惘的女性,婚后,黛西的人格就此發生了转变。本文试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分析黛西的三个人格结构,从中找到黛西自私、冷漠、拜金的悲剧性格的原因。

二、黛西的“本我”

“本我”靠遗传获得是与生俱来的,亦为人格的基础,遵循“享乐原则”,即追求快乐,逃避痛苦。“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个体的种种生理需要。在婚前,她“忽然间每天又有五六次约会,跟五六个男人相会,直到破晓才昏昏沉沉入睡,缀满珠子和薄绸饰物的晚礼服同凋零的兰花缠在一起,扔在她床边的地板上。”(菲茨杰拉德,127)结婚生了孩子以后,黛西在百无聊赖中纸醉金迷,除了享乐之外别无所求。“我们今天下午做什么呢?”在家庭午宴上戴西大声说,“还有明天,还有后天,还有今后三十年?(菲茨杰拉德,100)”贝克曾说,“戴西在芝加哥很风光。他们固定一帮人交往,这些人都是年轻人,富裕又放荡,但是她的名声始终清白,也许这是她滴酒不沾的缘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本我”的快乐原则驱动下她时常要满足自身情欲的需求。她的精神空虚、冷漠世故、道德沦丧的性格被暴露的体无完肤。

黛西是美的,她从一出现就是大家闺秀的样子。婚后,丈夫汤姆虽然为她满足了物质上的欲望,但缺少了像盖兹 比那样的纯真感情,更多的是丈夫出轨的打击,黛西在冷酷的婚姻面前开始变得堕落、迷茫,她采取通过物质的挥霍来弥补心灵上的空虚。后来,盖兹比从战火归来,他的专情及财富给黛西在精神及物质上极大的满足,黛西也不顾自己的家庭和孩子还是继续选择与旧情人盖茨比缠绵悱恻重归于好。

弗洛伊德提出用“无意识”来描述人类的心理图式。无意识之所以不能在意识里出现,是因为其内容为意识所不能容忍和坚决反对的,因此它一想要出现,就会遭到意识的抵制,并被意识压抑下去了。这种无意识的原始生命力的突出,体现在了黛西被父权社会强化变成了一位浅薄、自私的女人。简言之,“本我”就是无意识的体现之一。正如小说中所说,“汤姆和黛西,他们是满不在乎的人——他们砸了东西,毁灭了人,然后就退缩到自己的钱堆中去,退缩到麻木不仁、漫不经心,或者不管什么使他们维系在一起的东西之中,让别人去收拾他们的烂摊子”(菲茨杰拉德,151)。在黛西驾车撞死汤姆的情人之后将要背负牢狱之灾时,黛西却与丈夫汤姆共同栽赃陷害将给了义无反顾爱她的盖兹比。最终,黛西任由丈夫设计谋害盖兹比惨遭枪杀,但是黛西对于盖兹 比的死毫无愧疚之心,反而与丈夫汤姆销声匿迹。由此得知,黛西是一个受自己本能操控的俗世女人罢了,当汤姆和盖茨比对峙之时,她凭着本能靠向了拥有地位与可靠资金来源的汤姆,靠向了一成不变、安逸又安全的生活,抛弃了一颗为自己跳动的赤诚之心。可见自私自利的黛西懂得审时度势,她在面对牢狱之灾时,无情地将罪行嫁祸给盖茨比表露了她内心深处的无意识,也透露了黛西“本我”的虚伪做作和自私怠惰驱使她趋利避害利己地活着。

三、黛西的“自我”

精神分析学中的是“自我”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从“本我”中分出来 ,其作用就是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遵循现实原则。黛西嫁给了汤姆五年,他们有共同的时光也生有可爱的女儿,他们也有无数的浪漫回忆。汤姆深情的问黛西“你真的从来没有爱过我吗,黛西?”黛西的回答是诚实的,他当然爱她的丈夫,那是她的丈夫,是她孩子的父亲。此时,若论金钱,汤姆的财力和魅力并不及盖茨比,所有人都会认为黛西是物欲横流的女人,但我们都要看清楚,对于黛西而言,此时她的“自我”选择的是她稳定的婚姻而不是青春时期与盖茨比短暂的激情。

黛西曾经也享受过真爱,也抗争过,在“自我”现实原则的驱动下, 她和绝大多数人一样还是选择了妥协。当她的丈夫告发了盖茨比是非法经营的商人后,黛西发现自己被盖茨比欺骗又坚决的回到汤姆身边。因为只有经济力量雄厚的中产阶级的汤姆能够给她提供安全舒适的物质生活。众所周知,在黛西的内心世界里,物质永远第一,真爱次之。黛西是传统的,她所在的环境中人们都是继承大家族的权利和财富,她不可能放弃自己的丈夫去追随一个钱都是非法弄来的“富人”。由此可见,物欲横流和精神喧嚣的时代背景是造成黛西心理扭曲及悲剧性格的根本原因。

在黛西驾车撞死汤姆情人后,黛西面对情人盖茨比和丈夫盖茨比之间做出了最终选择。黛西作出的选择只是她趋利避害的选择,她选择成为富有的中产阶级的一位名正言顺的妻子,盖茨比炙热的爱情是她压抑生活中主动追求的刺激,但是当这份刺激和她现有的安稳人生是一道二选一的选择题的时候,她的无意识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在盖茨比的葬礼上她“既没有捎来一句话,也没送来一朵花”(菲茨杰拉德,147)。这就是她“自我”的“理性”所在:把自己的生存之道凌驾于在他人的悲惨牺牲基础之上。

四、黛西的“超我”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管制者,由完美原则支配,属于人格结构中的道德,信仰部分。“超我”泛指道德、伦理角度的“我”,由此看见,它在人格结构中的地位最高,它遵循“道德原则”。换句话说,超我是道德化的“自我”。它可以抑制“本我”的冲动并且对“自我”进行监控,从而追求完善的境界。

黛西童话般的婚姻遇到了丈夫的婚外情。她对汤姆在婚姻初期有着极度的依恋也有着美好的憧憬。但是,婚姻甜蜜期过后,汤姆贪婪好色的本性慢慢暴露,他开始喜欢找底层姑娘作情妇,他过着上等的生活,享着下等的情欲。当黛西在水深火热中生活时,盖茨比的名字突然出现了。“盖茨比?”黛西追问道,“哪个盖茨比?”(菲茨杰拉德,89)显然,当黛西看到满天飞舞的真丝制品的衬衫时潸然泪下,她被盖茨比的巨大财富和成就所震惊到,但不可否认的是少女时代的黛西已然将自己最纯真的爱恋埋在内心深处,为人妻后却极尽受到背叛与不忠,在现实水深火热,旧爱出现并温文尔雅时,黛西所做的这一切只是遵从她心里想要的幸福而已,不管这个幸福是否带有金钱的色彩。虽然黛西体验到了精神上的安全感,但是最后面对丈夫汤姆和新欢盖茨比的选择时,她选择了汤姆。事实上,她是爱汤姆的,毕竟是自己的丈夫,女儿的父亲。虽然其中不乏黛西的“拜金”与“物质”,但黛西的“超我”选择了回归稳定的家庭,出于家庭和女儿她做出了良心上的选择。

黛西婚姻后度过了一段非常糟糕的时期,黛西婚后用心经营自己的婚姻,为汤姆生儿育女,而自己的老公却寻花问柳,黛西有一种被世界遗弃的感觉。一个女人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孩子降临时,孩子的父亲却不在身边,而黛西却经历了这孤苦伶仃又无依无靠的感觉。“好吧”,我说,“我很高兴是个女孩。而且我希望她将来是个傻瓜——这就是女孩子在这种世界上最好的出路,当一个美丽的小傻瓜。”(菲茨杰拉德,67)这是身为一个不断经历感情伤害的母亲发出的最悲哀最肺腑的话语;当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傻瓜,傻瓜不需要去想自由,爱情,独立,只需要用自己的方式打发每一个平淡无奇的日子就够了。没有一位母亲是希望自己的悲剧在女儿身上重蹈覆辙,再次经历母亲所遭受的痛苦。

在黛西的人格中,我们并没有看到她有很多“超我”的影子。她一直都被自己的“本我”和“自我”所影响,时刻满足黛西自己的感官并且获取生理和心理上的刺激和快乐。而她身处于一位母亲的身份却能够很好地体现出黛西的“超我”,她看透了这个男权社会中作为女性的无奈。她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够做一个“单纯的小傻瓜”,不要被金钱和世俗驱使,也不要成为当代父权社会下的牺牲品。从这里看出,我们看到的是一位有情有义,纯洁真挚的母亲形象。

五、结语

本篇文章主要以精神分析的“三我”作为切入点,深入的分析了《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黛西的人格。综合来看,黛西从来没有健全的人格,黛西是美国爵士时代和父权社会的受害者,她所追捧的目标明确地代表了当时那个时代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婚姻是黛西性格和人格发生转变的分界线,由于她的家庭和父权制社会背景以及与汤姆之间屈辱的婚姻生活促成了黛西健全人格的缺失,从而形成了自私、冷漠、放荡的悲剧性格。黛西将自己的精神生活寄托在了物质世界上,不断在“本我”和“超我”中奋力挣扎,寻找突破口。我们也不容忽视黛西和普通女性一样,是一位普普通通的母亲和妻子,她不希望自己的女儿被社会侵蚀,并且最后又决定回归于家庭之中。她不过是盖茨比五年来梦寐以求且难以忘怀的理想伴侣,是被浮华堕落的父权社会所鞭策的“牺牲品”。

参考文献:

[1]埃默里·埃利奥特主编.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88 年版,第882页.

[2]Abrams, M .H .A Glossary of Literary Terms.Thomson Learning.文学术语汇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3]李银河著.女性主义[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4]巫宁坤译.了不起的盖茨比[M].上海:上海譯林出版社,2002.

[5]郑雪.人格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 2001.

[6]朱立元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342-356.

猜你喜欢
黛西了不起的盖茨比自我
大班语言活动:戴眼镜的芭蕾女孩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黛西的人物形象
《了不起的盖茨比》和意式苹果酱圣代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黛西形象再解读
真实的人生,完整的人性
探讨私小说中的“自我”
科幻中的美与自我
《了不起的盖茨比》:从文学到电影的嬗变
成长中的“自我”
空位